58例利巴韦林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分析利巴韦林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规律,探讨利巴韦林使用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5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观察并分析其发生规律及临床特点,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结果 58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35例溶血性贫血,15例再生性贫血,3例粒细胞减少,2例白细胞减少,贫血2例,1例全身性出血死亡,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无关。结论 利巴韦林导致不良反应临床反应表现多样,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实现临床合理用药。
标签:利巴韦林;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作为光谱抗病毒药物,在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同时药物的经济性导致其在临床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婴幼儿、成人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多种疾病治疗的首推药物[1],然而随着药物使用的推广,关于其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药物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则可能出现血液系统及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利巴韦林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及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8例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58例患者,男36例,女22例,年龄5个月~60岁,平均年龄(40.36±3.28)岁,原发病:带状疱疹13例,上呼吸道感染27例,病毒性肺炎6例,病毒性腮腺炎7例,病毒性肝炎5例。给药剂量:26例儿童平均用药10mg/kg.d-1,成年人100mg 3例,100~200mg 7例,300~400mg 11例,≥400mg者11例。患者主要伴随呕吐、恶心、药物性皮疹、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研究,观察患者原发病、服用药物情况及治疗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年龄分布 58例患者中,16岁以下患者26例,占44.8%,年龄超过16岁患者32例,占55.2%。
2.2给药情况 肌肉注射32例(55.2%),口服9例(15.5%),静脉滴注17例(29.3%),其中单独用药21例(36.2%),联合用药37例(63.8%)。
2.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给药2h内出现不良反应34例,给药3h出现不良反应患者5例,给药1~2d出现不良反应8例,给药5d后出现不良反应11例,其中2例患者在给药3个月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2.4不良反应发生表现 58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35例溶血性贫血,15例再生性贫血,3例粒细胞减少,2例白细胞减少,贫血2例,1例全身性出血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死亡。
3 讨论
利巴韦林是较强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能够抑制IMP,阻滞病毒核酸合成,因此在甲型肝炎、腺病毒肺炎、流感、麻疹、疱疹等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药物均有显著地抗病毒作用,且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最长时间可达3个月。然而阿莫西林引发的不良反应亦需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因素考虑。本次研究中男性、女性不良反应发生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年龄分布上亦无明显差异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参与研究人员较少所致。临床报道显示,在所有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最多,这是由于利巴韦林在用于支气管炎及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中,患者用药次数较多导致[2]。随着利巴韦林在临床的推广使用,利巴韦林给药方式已经有肌内注射、口服、静脉滴注、气雾吸入及局部应用等,然而无论哪种给药方式均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本次研究中,静脉滴注及肌内注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多,且相较口服不良反应更加严重,而利巴韦林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是发生后不良反应的几率亦比较大,而在与头孢拉定、林可霉素等药物联合使用时则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临床给药时,医生要熟练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在患者进行药敏测试的基础上给药,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3]。
本次研究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间从2h~8d,时间较长,而给药2h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最多,因此给药后2h医护人员要对加强对患者观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而在给药后医护人员要将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使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就医,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58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35例溶血性贫血患者,这可能是由于药物进入红细胞后大量聚集,从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显示,长时间、大剂量服用利巴韦林可导致贫血现象的发生,利巴韦林溶于血液后在红细胞内磷酸化并转化为5一三磷酸,然而这一过程较为缓慢,从而导致红细胞内潴留大量利巴韦林,从而导致贫血现象的发生,然而利巴韦林并不对骨髓网织红细胞增生造成影响,仅是延缓其成熟,因此贫血具有可逆性,一般在停药后即可痊愈。患者经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积极对症抢救,判断其不良反应发生类型,观察其临床表现,从而立即给予有效治疗。
目前临床关于利巴韦林引发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然而其在体内清除较为缓慢,从而导致血液系统发生较高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臨床使用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药物使用适应症,尽量减少大剂量、长时间的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三都.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由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62例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08):589.
[2]饶艳辉.利巴韦林致182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07(02):153.
[3]刘劲.警惕利巴韦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07):6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