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文言通假字
(一)高中教材中的重点通假字
1.“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了。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2.“共”通“供”,供给。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厌”通“餍”,满足。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说”通“悦”,高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5.“知”通“智”,明智。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6.“反”通“返”,返回。
今日往而不反者。(《荆轲刺秦王》)
7.“振”通“震”,惧怕。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8.“庭”通“廷”,朝堂。
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9.“见”通“现”,出现。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10.“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11.“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1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距关,毋内诸侯。(司马迁《鸿门宴》)
13.“要”通“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司马迁《鸿门宴》)
14.“倍”通“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
15.“蚤”通“早”,早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鸿门宴》)
16.“郤”通“隙”,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郤。(司马迁《鸿门宴》)
17.“坐”通“座”,座位。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18.“匪”通“非”,不是。
匪来贸丝。(《诗经·氓》)
19.“于”通“吁”,感叹词。
于嗟女兮。(《诗经·氓》)
20.“说”通“脱”,脱身。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氓》)
21.“泮”通“畔”,边岸。
隰则有泮。(《诗经·氓》)
22.“棘”通“急”,紧急。
犭严狁孔棘。(《诗经·采薇》)
23.“错”通“措”,措施。
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24.“圜”通“圆”,圆凿。
何方圜之能周兮。(屈原《离骚》)
25.“离”通“罹”,遭受。
进不入以离尤兮。(屈原《离骚》)
26.“章”通“彰”,明显。
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
27.“取”通“娶”,娶亲。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并序》)
28.“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箱帘六七十。(《孔雀东南飞并序》)
29.“纫”通“韧”,柔韧。
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并序》)
30.“悟”通“晤”,面对面。
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
31.“冯”通“凭”,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苏轼《赤壁赋》)
32.“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3.“画”通“划”,用拨子划。
曲终收拨当心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4.“直”通“只”,只是,不过。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
35.“无”通“毋”,不要。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36.“颁”通“斑”,头发花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7.“涂”通“途”,道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38.“”通“煣”,使弯曲。
木直中绳,以为轮。(《劝学》)
39.“有”通“又”。
①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②表示整数加零数。
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40.“生”通“性”,资质,禀赋。
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41.“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合从缔交。(贾谊《过秦论》)
42.“衡”通“横”,连横。
约从离衡。(贾谊《过秦论》)
43.“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44.“受”通“授”,传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5.“不”通“否”,表示否定。
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46.“尊”同“樽”,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7.“奉”通“捧”,双手捧着。
臣愿奉璧往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8.“案”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9.“缪”通“穆”,古代君主死后常用的谥号之一。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0.“孰”通“熟”,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1.“畔”通“叛”,背叛。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班固《苏武传》)
52.“亡”通“无”,没有。
空自苦亡人之地。(班固《苏武传》)
53.“祠”通“祀”,祭祀。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班固《苏武传》)
54.“霑”通“沾”,浸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辞别。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班固《苏武传》)
55.“以”通“已”,已经。
前以降及物故。(班固《苏武传》)
56.“员”通“圆”,圆周。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范晔《张衡传》)
57.“禽”通“擒”,捉拿、逮捕。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范晔《张衡传》)
58.“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俨骖于上路。(王勃《滕王阁序》)
59.“销”通“消”,消散。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60.“冥”通“溟”,大海。
北冥有鱼。(庄周《逍遥游》)
61.“知”通“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庄周《逍遥游》)
62.“辩”通“辨”,区别。
此小大之辩也。(庄周《逍遥游》)
63.“而”通“耐”,能。
而征一国者。(庄周《逍遥游》)
64.“辩”通“变”,变化。
而御六气之辩。(庄周《逍遥游》)
65.“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李密《陈情表》)
66.“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
67.“蓐”通“褥”,草垫子。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陈情表》)
(二)其他常见的通假字
1.“屏”通“摒”,舍去。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2.“辟”通“避”,躲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3.“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裁”通“才”,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
5.“绌”通“黜”,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司马迁《屈原列传》)
6.“材”通“才”,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7.“趣”通“促”,催促。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8.“得”通“德”,感激。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9.“道”通“导”,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10.“灌”通“盥”,洗。
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酤”通“沽”,买。
酒酤于市。(司马光《训俭示康》)
12.“盖”通“盍”,何、怎么。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13.“火”通“伙”,伙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14.“曷”通“何”。
①什么。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什么时候。
曷至哉。(《君子于役》)
15.“惠”通“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静”通“净”,干净。
茅檐长扫静无苔。(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齐”通“剂”,药剂。
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18.“具”通“俱”,全、皆。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19.“简”通“谏”,进谏。
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左传·成公八年》)
20.“考”通“拷”,拷打。
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
21.“雷”通“擂”,敲击。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司马光《赤壁之战》)
22.“廪”通“懔”,危惧的样子。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贾谊《论积贮疏》)
23.“僇”通“戮”,遭到刑罚。
自余为僇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4.“列”通“裂”,分裂。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那”通“哪”,哪里。
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26.“被”通“披”。
①散着。
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
27.“阙”通“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郦道元《三峡》)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28.“诎”通“屈”。
①穷尽,匮乏。
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魏学洢《核舟记》)
29.“女”通“汝”,你。
诲女知之乎。(《论语》)
30.“食”通“饲”,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31.“信”通“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
32.“帖”通“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33.“汤”通“烫”,用药热敷。
君有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34.“熙”通“嬉”,戏弄。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35.“乡”通“向”,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36.“还”通“旋”,转身。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37.“炎”通“焰”,火焰。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司马光《赤壁之战》)
38.“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39.“翼”通“翌”,第二天。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蒲松龄《促织》)
40.“已”通“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陈寿《隆中对》)
41.“属”通“嘱”,嘱咐,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42.“止”通“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蒲松龄《狼》)
43.“直”通“值”,价值。
昂其直,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44.“適”通“谪”,被发配,被流放。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司马迁《陈涉世家》)
45.“政”通“征”,赋税,徭役。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46.“质”通“贽”,见面礼。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司马迁《屈原列传》)
47.“指”通“旨”,主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司马迁《屈原列传》)
48.“濯”通“浊”,浑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司马迁《屈原列传》)
49.“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