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发四肢及驱干的感觉、运动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的疾病。本病通常见于枢椎以下的颈椎节段,有局限于1个椎体的分节型,有累及数个椎体的连续型,也有前两者合并的混合型及骑跨于2个椎体的局限型。连续型与混合型的骨化征清晰可见,容易诊断;而分节型与局限型者易漏诊。起病多表现为手足麻木及颈背部疼痛等轻微症状,逐渐发展到不能行走、进食困难、手足麻痹及膀胱直肠障碍等严重状态;进展缓慢者,数年后症状仍然轻微。此病一般发病隐匿,诊断除临床症状与体征外,主要依据影像学所见。在治疗上,早期、轻型病例可行非手术疗法,但疗效有限;对已压迫脊髓并出现症状、影响生活工作者则需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基本问题
1.基本原则:需从前方切除致压骨,消除椎管内占位病变,解除其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并重建颈椎的高度和曲度,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正常的生物学环境。如由于各种因素使得前路手术风险过大时,亦可选择后路椎管减压术。
2.病例选择:
(1)诊断明确,除颈髓或根性受压征外,需影像学证实后纵韧带有骨化者;
(2)除外颈椎及颈髓其他疾患,对伴有颈椎病及颈椎椎管狭窄者需明确主次关系,并依主次诊断决定手术先后顺序,或同时手术; (3)无麻醉及手术禁忌者。
3.麻醉选择:以清醒状态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首选。操作时注意头颈体位,切勿过仰,亦不可过屈,以防脊髓误伤。
二、手术入路选择
1.前方入路:既往将多节段、严重型OPLL视为前路手术的禁忌,但随着以切除致压骨为目的的颈前路扩大减压术的推广和开展、手术技术和工具不断提高,使该术式成为首选。事实上,如果要彻底切除位于椎管前方的致压骨,前方入路不仅是最直接的途径,而且可以观察到致压骨与硬膜囊的关系及减压后的恢复状态,因此对预后的判定至关重要。当骨化物与硬膜囊呈粘连、愈着、甚至骨化时,也只有前路手术才能消除,且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手术取颈椎前方横切口,或2.0~2.5 cm微创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颈阔肌,纵向剪
开颈深筋膜,用手指向下钝性分离,经疏松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达椎节前方。依据病变范围暴露2~3个椎体,个别可超过4个椎体。侧方达颈长肌内侧缘,切勿误入横突孔伤及根血管和椎动脉。曾有权威人士持表计时研究发现,前方显露一般在5 min以内,个别术者可在58 s内完成枢椎椎节前方的显露。
2.后方入路:此为骨科的传统手术入路,适用于以下情况:
(1)OPLL病变范围达4个节段及以上、骨块深度超过椎管矢径2/3、骨块表面有钩状结构、硬膜囊已骨化、切除骨块时风险极大的病例。
(2)术者自身颈前路手术经验和操作技巧略感不足,对重症病例顾虑较多;为避免术中意外,选择颈后入路减压术更为方便和安全。
术中需注意后颈部肌肉丰富,从切皮到显露椎节后方椎板及两侧小关节需20~30 min,失血量亦多。视减压范围和是否使用侧块螺钉(或椎弓根钉)酌情掌握两侧显露范围。依我们的经验,在显露病变椎节后为减少术中操作时椎节位移,应先予以椎节内固定,之后再行切骨操作。
3.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主要用于病情严重、骨化物节段较长、并伴有椎管狭窄或其他病变的病例。手术视患者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可一次完成,亦可分为2次手术。
三、减压方式及技术要求
1.前路切骨直接减压:即通过椎节前方,在切除椎间盘或椎体的基础上完成对骨化后纵韧带的清除,以直接减压及快速恢复硬膜囊原有解剖状态,疗效最佳。根据致压骨的节段、类型及形态不同选择相应的切骨术式及工具:
(1)对分节型或局限型、以单个节段为主的早期病例,建议在清除椎间盘的基础上,通过单节潜式减压术切除椎节后方致压骨;以刮匙技术最为安全及便捷,亦可选择环锯钻孔切骨或其他术式,但最后对致压骨块仍以刮匙技术,用旋转手法、呈水平位刮除骨块;因视野有限,电钻及气钻皆不易操作。
(2)对于病变累及2~3个节段者,以在1~2个椎体次全切除的基础上,在直视下将椎体后方致压骨尽量全部切除,刮匙、电钻、气钻等均可使用;骨块与硬膜囊粘连者,逐片分离,如硬膜已骨化(可从三维CT扫描片上双影征确定)并与椎体后缘融为一体者,可将周边磨透或刮穿,使致压骨呈片状漂浮,亦获减压效果。对能熟练掌握潜式切骨技术的医生,亦可分2~3个节段进行手术,以求对椎体骨质的保存。
(3)对于病变累及3~4个节段及以上者:在直视下先将2~3个椎体切除,仅保留椎体侧壁皮质骨。清理术野、止血后确认周边关系,并复习CT扫描片,确认切骨范围是否需要修正,并决定开窗部位。一般选择骨化较少之椎间隙或两侧边缘,可用微型精制刮匙切骨、开窗;在操作时水平位持匙,以旋转手法逐块切骨;当完成开窗、抵达硬膜囊前壁时,更换
稍大刮匙,以杠杆力学原理切骨更为安全、有效;亦可选用电钻、气钻开窗及切骨。对3个椎节以上长节段者最好能保留中段椎体的大部或1/2以上骨质,此对增加减压后内固定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在对基底较宽及硬膜囊骨化者切骨时尤应小心、耐心及精心;需小块刮除或磨除,难以根除者则选择漂浮减压,切勿引发硬膜广泛缺损。
视具体情况不同,对前方骨缺损处可采取自体髂骨骨块、钛网、人工椎体及叠加式椎间融合器等植入椎节。位置以椎体中前部为佳,切勿过深。各种内固定方式中以钛网(+碎骨块)最为简便,以可调式人工椎体最为有效、安全。
2.后路椎管间接减压:从理论上讲切除椎板后可使椎管内前方的压力降低,此属间接减压。但由于椎管、根管、硬膜囊及齿状韧带等特殊的解剖关系,难以使脊髓向后退让而影响疗效,尤其是颈椎前凸消失、反曲及病变累及3个椎节以上者,风险极大。我们曾会诊过多例因此种术式而引起全身瘫痪及症状加重者,故需慎重选择此种术式。
后路椎管间接减压主要是常规椎板切除减压术、扩大性椎板切骨减压术与开门术;在头颅牵引下进行手术更为安全;亦可在暴露椎板后先行侧块螺钉固定,在撑开制动状态下进行手术。术式视各人而定,电钻、气钻、刮匙、骨凿及三关节咬钳等均可选择,亦可混用。但椎板咬骨钳少用,以防因其占位而对脊髓造成误伤;对根管处切骨减压时可选用钳头宽1.0 mm的精制咬骨钳。
四、疗效对比
因为同时进行前、后路手术病例较少,故暂不评述。前路与后路减压术病例对比差别明显。陈德玉教授自2004年开始对34例严重颈椎OPLL病变范围在3个节段以上、椎管狭窄率均>50%的病例进行前路和后路手术的对比:前路手术改善率为62%,而后路仅为33%。Tani等曾对一组椎管狭窄率>50%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神经功能恢复率平均为58%,而后路仅为13%。我们对于患者包括4个节段以上者进行的手术均为前路手术,大多采用保留椎体的多个单节段潜式减压术,术后尚未遇到症状加重及无效者。
五、并发症对比
本病发病缓慢、隐匿,椎管内容物对慢性挤压适应性较强。一旦出现症状,病骨所致椎管狭窄率多数已大于50%,甚至超过90%。因此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易出现并发症,尤其是前路手术经验不足及对手持工具把握不当者,则易误伤神经致神经功能恶化;但前路手术经验丰富者概率甚低。同一组术者分别行前、后路手术,神经恶化率后路高于前路,此主
要由病变特性决定。进行后路手术患者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是前路手术患者的4~5倍,尤其是颈椎前凸消失及多节段骨化的病例。但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以前路手术为高,是后路手术的2~3倍;主要见于硬膜囊骨化的病例,用500 g沙袋局部压敷6~10 h多可停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 赵定麟 本文刊载于《中华外科杂志》2012年7月第50卷第7期第585~586页)资料来源 www.kaoyii.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