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准扶贫视阈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探索

2020-04-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智谋方略 智库时代 精准扶贫视阈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探索

王 博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64)

摘要: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提出,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着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推进。目前,全国各大专院校开展资助教育工作,就是要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中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以精准扶贫为研讨视角,通过目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贫困学子真正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资助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4-0098-0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后,教育部针对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断推进,目前各高校关于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已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国家生源地贷款、校园地贷款、勤工助学、家庭经济困难临时补助、减免学费、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项政策共同搭建的资助体系。不仅从经济上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同时也为国家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现实基础。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精准扶贫大学生资助工作朝着新途径、新模式不断探索、转变,因此也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希望这些工作模式路径能更好地帮助贫困地区的学子们完成他们的求学之路。

一、高校大学生资助的工作现状(一)高校资助认定程序过于单一、不够完善

这种定义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失去了资助的机会而无法得到国家的补助,阻碍了其校园生活学习。

最后,认定标准模糊。有些院校往往把对学生的奖励和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混淆。以“学而优则仕”为标准,认为奖励优秀、带动后进、从而激励贫困为目的。而实际上,绝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境贫寒,导致自身学习、表现都并非突出,实则伤了很多贫困学生在校的求学之心。

(二)高校资助环节缺乏监督与管理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和描述,目前是以经济资助方面的资助效果反馈。将资助资金的使用量和资助人才错位评价资助工作的指标,在每年的高校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全文都只是对资助资金和资助人次的统计,然而,通过这些数据是无法对资助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当前的评价机制还处于对保障型资助的评价阶段,而资助工作正在向发展型资助转变,满足的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对资助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学生受助后的经济、能力、社交、心理健康等全方位的指标,资助效果的评价机制不能与资助管理同步发展。

(三)高校资助服务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对于精准扶贫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是评选、认定、将贫困补助发放给贫困生就完结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高校相关执行部门做不到有效监控。首先,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在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育人背景下,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接受国家、社会资助后出现了诚信意识不足的情况,不愿主动还款,有的甚至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稳定开展造成严重阻碍。其次,学生社会责任感恩意识较为浅薄。在新时代社会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恩意识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部分贫困大学生将接受贫困资助当做学校理所应当的工作职责。没有形成基于感恩社会、回报国家的心理。也会限制学生的个人发展。最后,在市场经济不良效应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功利化认识倾向,当代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功利心理,对贫困大学生存有歧视问题,从而导致贫困学生难以融入学生群体生活,贫困认定工作难以展开。

资助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落后,不能满足贫困地区学生的在校发展需要。贫困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特殊性,刚入大学校园时内心更多的是焦虑自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不足,大部分贫困生并不希望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被公布公开。而在贫困认定程序中,个人家庭经济调查等实际做法与贫困学生群体个人诉求背道而驰。

在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其原有的教育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与其他学生相比存有一定差距。如英语水平,社会实践认知能力等。而现如今高校资助方式除经济资助外,更多的是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岗位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打扫卫生、文件寄递等琐碎的体力劳动,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只是宣告所得要通

目前,我国大学生贫困认定工作程序过于单一,在大学中的普遍认定程序为学校资助中心根据政府、教育部门反馈的贫困生总数按各院系比例划分名额指标,随后由班级根据同学经济情况内部评选,但现有班级评选人员不具有代表性,从而导致贫困生评选受到阻碍。其次,对于需要评选的学生仅仅根据学生提供的申请表、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证明材料,这种现象导致评选认定过程片面且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认定。大部分高校的认定主要依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及学生月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地的居民最低收入、学生月生活费不足以支撑其在校园生活及学习的各项开支。·98·

智库时代 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一种资助渠道。

在学生就业选择方面,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讲座往往流于形式,贫困学生在择业选择上更多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而学校就业系统发布的均是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开设贫困生专项就业信息栏导致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困难,就业处境不容乐观。

二、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路径探索

精准扶贫视域下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该对资助工作进行动态分析,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为工作开展核心,全方位、多维度创新高等院校的精准资助。让每一个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在求学之路有所顾忌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所需求的资助。

(一)完善高校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推动高校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加强同地方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通过利用校园数据平台分析在校学生经济消费水平、节假日二级学院负责同志、老师进行贫困生家庭实地走访等方式,把建档立卡家庭、低保户、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学生作为开展精准扶贫重中之重,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相应资助。各类高校应在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完善资助范围,从而实施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纠正不同地区学校分配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不同学生同一标准的现象。探索利用新的金融技术改进助学金发放机制和发放方式,以安全便捷的方式及时将资助资金发给受助学生。

以某西安高校为例,深入实施奖励资助计划,全面落实各项资助。2018年全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8589万余元,实现在校贫困学生资助的全覆盖。通过评选国家奖学金220人(176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706人(353万元)。各校内奖学金8578人(512.96万元),各类社会奖助学金30余项(1004.5万元),国家助学金13188人次(1983.87万元),校园地贷款693人(504.955万元),生源地贷款3948人(2912.9895万元),勤工助学发放12279人次

(308.5285万元),绿色通道(缓交学费入学)总人数893人(占当年本科新生14.51%)学费减免31人(10.4225万元),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总人数1365人(1284.99万元)。同时开展建档立卡(特困生)技能提升讲座、校企合作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坐到多纬度、全方位健全学生资助教育工作。

(二)构建高等学校资助管理系统动态化全面应用

精准扶贫资助管理工作对于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有着巨大帮助,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以动态化、信息化服务平台来实现学生信息的归纳与整理。学校100%纳入系统管理、资助项目100%纳入系统管理、资助信息100%填报为目标,保证学生基本信息准确、安全。强力推进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全面应用,加快提升学生资助系统数据质量,帮助学校资助育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贫困学生的具体信息,在增加或修改学生信息时也更加便捷。另外,学校资助部门也要聘请专业信息管理人员对资助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从而提高资助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三)进一步加强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推动高等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全部门配合、各教育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对受助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以西安长安大学为例,在其高校资助扶贫扶志工作中重视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定期为建档立卡生、特困生等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就业指导活动。用技能教育输出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本校学生树立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其成长为社会有用之人。学校通过举行爱心资助育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自发组织各类公益、教育活动,使学生们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学生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活动更好地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结语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高校进行资助育

智谋方略 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将精准扶贫与教育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落实精准扶贫资助政策、构建动态化的资助管理平台系统,把资助育人落实到资助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样能够确保国家政策准确有效推行,让资助惠及每一位困难学生,助力青年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2020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http://www.xszz.cee.edu.cn/pubilic//index.php/shows/6/3842.html.

[2]李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建设路径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4):91-94.

[6]靳明珠.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的公平问题研究——基于某民族院校本科生的调查[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4.

[4]涂晨铭.我国大学生权利保障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6.

[5]刘晨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

[6]王梦蒂.精准扶贫中农业扶贫政策实施效果研究——以湘西州牛角山村为例[J].价值工程,2018(29):86-87.

【作者简介】王博(1991-),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链接】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大学入学方式按照层次通常有多种:专科和本科层次-应届高中毕业生(含三校生)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为主,还有高中保送、大学自主招生、单招;往届中等学历毕业生多以成人高考、国家开发教育、网络教育(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是其特殊的一种教育形式,介于成人与普通之间”、本科学习阶段需参加全国公共课统考,方可电子注册)、硕博层次-以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研究生(读研)考试等多种入学方式。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