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综述
摘要:教育改革对教育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多年来,教育改革有着长足的发展,但教育改革的瓶颈与症结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推行,明确问题所在,才能解决问题。实践和创新对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教育改革
1、前言:
笔者以“教育改革”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了2000年至2010年的有关教育改革的文献。经过学习了解到,在这个发展极快的社会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等不能一成不变,教育要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改革。推进教育改革需要在明确它的重要性,确定它的核心目标、发展方向、推行办法,找出它的瓶颈、症结和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做出努力。
2、教育改革
2.1 教育改革的本质与核心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教育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教育不能一成不变,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质量观、教学观是教育改革的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人本思想体现。而所谓人本思想,就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改革措施都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为终极目标。
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例,它的本质可概括为四点内容。一是终极关怀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从根本上关怀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将学校作为教育存在的主体进行人文关怀,四是对区域的协调、统筹发展做整体性关怀。
基础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事业的根本,而高等教育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2 教育改革的发展
在21世纪初叶,我国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办学理念、将大学理解为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的新的办学思路并且尝试了新的办学实践活动。
在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7 年度学术年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高等教育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多元化”作基础的质量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高等教育规模从基本稳定到急剧扩张,每一年高校都在进行扩招,2006年与1978年相比,无论是高校教师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还是研究生人数均翻了几倍。3、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重点问题,众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制定量化的标准,在注重教育质量的同时还不忘强调让高校在校生过有质量的大学生活。4、高等教育研究处于旺盛的发展期,1978 年以来,尤其是最近10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3 教育改革注重实践、创新、表现性学习
2.3.1 教育改革要从实践做起
所谓实践造就人才,实践成就事业,实践出真知,都说明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让人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大人告诉孩子水是烫的,不要去摸,但是孩子烫的概念是什么,只有当他触摸到烫的水,皮肤感受到水的热度,才在脑中形成了烫的概念。所以在辩证法中才有实践第一性的观点。
实践是改革的动力,是检验改革是否合适的唯一途径。制定出的教学方案,不经过实行,看不到实际的效果,是无法确定其合适不合适的;新编的教材能不能达到教育的要求,不经过学习的实践也是难辨好坏的。经过实践的证明,如果推行的改革方案适合当前的教育环境,则继续被采纳,而不适合的则要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如此进行,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3.2 教育改革要注重创新精神
中国的教育改革强调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中国罕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对于这一现象,钱学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教育学家对于如何培养被教育者创新能力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培养创新精神还要从培养被教育者的兴趣出发。对学习的知识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想要进一步探索的冲动,没有这种进一步的探索,又何来创新?我国想向着人才强国的方向发展,就要注重推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改革方案,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针对大学生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的一环。
当然创新精神并不仅仅指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教育改革的理论要能够随着社会
的发展有创新,教育制度又要随着教育改革理论的更新而创新。提出新课改,不论它的实践成果如何,它都代表着一种创新。课程的开发也是如此,受教育者接受的课程绝不能只是数理化英这样的基础课程,这只会局限他们的发展。应该适当设立培养受教育者学业之外的能力的课程。
2.3.3 教育改革与表现性学习
表现性学习更多的应用在基础教育中,它注重的是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教育主要以一种教师想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存在,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更是至关重要的。表现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它能很好的树立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放发散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它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本质与核心的体现。
2.4 教育改革的瓶颈与症结
教育改革是一直在提的一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谁也不敢说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成功了。那是因为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还是以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着,虽然课本在更新、课程在改革,但是教育教学的方式一致没有改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教育理念和教材的改革是导向, 教育体制、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保证, 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途径的载体。过河是需要船等一些载体的, 没有这些载体就不能过河。如此下去,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彻底的进行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了教育改革的一个瓶颈。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它也存在着症结。“应试教育”的文化传统还深深的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家长。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设了很多选
修课程,让学生文理双修。这种做法看上去不错,好像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没有顾及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程度。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还沉浸在考试、升学的旋窝中,依然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思想得到彻底的改变之前,新课程改革只会适得其反。
2.5 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学校教育改革,只有落实到学校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环节才有可能成功。而教育改革的执行者不是别人,正是在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教师的心灵力量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要将自己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心理要想着“教育改革是我的事情”,而不能将它当作一种负担。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不要总是摆出高高在上模样,要以一种平等姿态和学生多交流。在授课时不能总以自己为中心,应以学生为主体,多吸收和采纳学生的意见。
教育改革提高了对教师只是水平的要求。它需要的不是只会讲课的老师,更多的需要的是科研型教师。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必须不断强化“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科研意识,明确仅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主人翁意识,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但是面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有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做好准备。放下讲了很多年的课本和讲法,一下做到完全投入到另一种授课形式中的确有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教学大环境改变。
3、结束语
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对于教育事业不言而喻。多年以来,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当前教育改革正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这要求我们认清教育改革遇到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在社会背景下,以合适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教育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推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才不会使教育改革成为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人才强国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李向东.试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2010.06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0.05
教育改革要走的路还很长.2010
雷洪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周年回顾.2008
邱坤荣.试论21世纪初叶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2001.03
彭佳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的里程碑.2010
林金辉 林莉.“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究会综述.2004
陈天照.从实践的观念谈谈教育改革.2008.03
柳海民 孙阳春.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2005
顾明远.教育在于改革 改革在于创新 创新在于学习.2010
谷超豪.兴趣 教育 创新.2010
郑义新.人才强国与高等教育改革.2005.06
王一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的创新.2009.07
马志颖. 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浅谈新课程的文化性格.2003
顾明远.教育改革在于创新.2003.02
吴丽莉 汤小刚.教育呼唤表现性学习.2010
张永功.教育改革必须解决好瓶颈问题.2004
郝德勇.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2006
王海英.在“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一种社会学的追问.2005
陶志琼.教师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资源.2010
宋晓环.谈教育改革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2005
王厚密.基础教育改革呼唤科研型教师.2010
李 群.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007年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综述.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