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居民认知功能障碍知晓现状调查

2023-11-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国居民认知功能障碍知晓现状调查

刘丹;程桂荣;杨晋如;刘光耀;黄尔清;姜崧;黄燕洁;曾燕;许浪;欧阳铭

【摘 要】目的:了解中国普通居民认知功能障碍( Cognitive Impairment, CI)的知晓现状,促进全民认知健康.方法:通过互联网发放问卷,随机调查18岁以上人群,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7231份,居民CI总体知晓率仅为53.50%. CI相关知识得分平均为21.39(SD=6.58, 95%CI=21.29-21.72) . 20-40岁年龄段、女性、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城镇居民知晓得分更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学历对居民CI知识知晓的影响较大. 90.8%的居民对知晓CI相关知识持积极态度,其中,40-60岁、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女性意愿更强烈,61.61%人群愿意选择网络途径获取相关知识.结论:中国居民CI知晓率普遍偏低,但对CI相关知识有迫切的知晓需求,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途径开展认知健康教育,普及全民认知健康知识,维护居民认知健康.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

【年(卷),期】2019(032)008

【总页数】5页(P80-84)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认知;社会需求;居民

【作 者】刘丹;程桂荣;杨晋如;刘光耀;黄尔清;姜崧;黄燕洁;曾燕;许浪;欧阳铭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职业危害识别与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职业危害识别与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职业危害识别与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职业危害识别与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5;武汉科技大学脑与认知功能研究所,武汉,430081;职业危害识别与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195.4

随着人口急速老龄化,与老龄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CI)类疾病发病率正日益增长,因其无法逆转、无法治疗,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中国各类CI患者总数已超过919万[2],到2030年达12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痴呆患者数的总和[2],其中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s, AD,俗称老年痴呆)最高发,占所有CI病例的60%[3]。目前,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CI的公共认知方面的研究[4-8],全球多个国家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开始发起各种活动,提高民众对CI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来降低CI类疾病的发生[8],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活动。本研究借助网络就居民的CI知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不同人群的知晓差异,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认知健康教育,提升全民知识普及率,促进CI类疾

病的管理及防控提供帮助。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中国境内自愿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18岁以上普通居民进行调查。线上发放问卷,同一IP限答1次,年龄不符及信息不完整的剔除。应答人数8061例,有效7231例,有效应答率为89.7%。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通过伦理学审查。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参考国际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知识测试及神经心理学专家意见[9],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对CI/MCI的概念、临床表现、高危人群、影响因素、危害/后果、保护因素、早筛/治疗/预防认同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共40项;②对CI相关知识的态度及信念; ③CI相关知识了解途径的社会需求等。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经专家认可,检验可靠性系数α=0.782。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人群知晓率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

7231位调查对象中,女性3717人(51.40%,95%CI=1.50-1.53);20岁年龄段(3411人,47.17%)为主;大学及以上教育者4382人(60.60%);3705人(51.24%)来自城市。

2.2 居民认知功能障碍知晓情况

居民对CI的总体知晓率为53.50%,最高40分,最低6分,平均21.39(s=6.58, 95%CI=21.29-21.72)。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地及对痴呆的了解度与人群CI知晓率均有差异(P<0.001)。其中20-40岁年龄段知晓度最高(22.92±6.77,P<0.001),女性(21.99±6.57,P<0.001)、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22.85±6.32,P<0.001)、居住于城镇(22.43±6.72,P<0.001)的人群相比于同组其他人群知晓率更高,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CI知晓得分与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的关系(n=7231)社会人口学特征x ± s统计量P0P1性别 男(3514)20.74±6.53t=-8.114<0.001∗ 女(3717)21.99±6.57年龄(岁) ≤20(3411)21.28±5.93F=128.39<0.001∗

20-40(1620)22.92±6.77<0.001∗<0.001∗

40-60(1229)22.31±7.43<0.001∗<0.001∗ ≥60(971)18.02±6.04<0.001∗教育程度 小学(731)17.01±5.91F=265.53<0.001∗ 初中(872)18.51±6.11<0.001∗<0.001∗ 高中(1246)20.78±6.27<0.001∗<0.001∗ 大学(4382)22.85±6.32<0.001∗居住地 农村

(3526)20.28±6.25t=-14.05 城镇(3705)22.43±6.72<0.001∗

注:*为P<0.05,有显著性差异;P0,以各组中第一项为对照组;P1,以第四项为对照组。

2.3 居民CI知晓得分的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对于居民CI知晓得分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居住地,年龄和性别(调整R2=0.121,F =250.5,P<0.001,D-W值为1.835,无序列相关,VIF<5,自变量无共线性,残差服从正态分布),见表2。

表2 居民认知功能障碍知晓得分的影响因素模型偏回归系数(B)标准误标准化偏回归系

(Beta)t

PVIF

9.5230.46720.407<0.001∗

年学居

别龄历地

(X1)0.9450.1460.0726.483<0.001∗1.008(X2)0.6530.0840.1087.813<0.001∗1.562(X3)2.2900.0900.35725.354<0.001∗1.628(X4)1.0740.1510.0827.102<0.001∗1.068

*为P<0.05,有显著性差异,调整的R2=0.121。

2.4 居民CI相关知识态度

居民对CI相关知识了解意愿高达90.8%,其中95.36%的40-60岁居民(χ2=23.57,P<0.001)、93.35%的女性(χ2=20.73,P<0.001)、92.67%大学及以上学历(χ2=9.07,

P=0.025)、92.58%的城镇居民(χ2=4.20,P=0.04)更希望了解认知相关知识,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居民的认知相关知识了解意愿是(n,%)χ2P性别 男(3514)#3178(90.44)20.73 <0.001∗ 女(3717)3470(93.35)年龄 ≤20岁(3411)3114(91.29)23.570.730 20-40岁(1620)1479(91.30)0.755

40-60

(1229)1172(95.36)

<0.001∗

≥60

(971)#883(90.94)教育程度 小学(731)#660(90.29)9.07 初中(872)798(91.51)0.394 高中(1246)1129(90.61)0.813 大学(4382)4061(92.67) 0.025∗居住地 农村(3526)#3218(91.26)4.200.040∗ 城镇(3705)3430(92.58)

注:#为对照组, P<0.05为显著性差异水平,年龄及教育程度P经Bonferroni校正,*为有显著性差异。

2.5 居民获取CI相关知识途径的需求

居民希望获取相关知识途径选择,读书看报为首选(n=5116,70.75%),仅有3140人(43.42%)选择从身边病人了解相关知识(χ2=1250.79,P<0.001),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其他人群,女性(P<0.001)、40岁以下(P<0.001)、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P<0.001)、城镇(P<0.001)居民更青睐于选择网络资源来了解相关知识,见表4。

3 讨论

全球有CI患者约4700万,且平均每3秒有1个新的诊断病例出现[10],当前虽无

有效的治疗,但研究发现,1/3的CI患者通过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危险因素的管理,可以早期预防[11]。《WHO全球痴呆行动计划》建议各国应提高民众对CI的认识[12]。网络发展迅速,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55.8%,网络已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13]。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相比,不记名的网络调查成本低、时效性强、随机性强,同时避免了研究对象对敏感性问题的顾虑,数据更加真实可信[14]。本次网络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7231份,受访者年龄跨度大,从18岁到99岁,随机性强。

3.1 中国居民整体CI相关知识知晓率低,不同人群差异较大

居民整体CI相关知识知晓率低,与我国尚属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民众更多地关注躯体病痛,而痴呆早期躯体症状体征不明显有关。本次调查发现,CI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中国女性更多地承担CI患者的照料工作,更加关注疾病相关信息有关[15-16]。CI相关知识知晓得分的年龄分布呈现两头低,中间高,与前期研究类似[7,17],60岁以上老年组得分最低,作为痴呆的高危人群[11],存在相关知识欠缺与高发病率间的矛盾,20岁以下组呈现出对老龄化疾病的低关注。受过较好教育者知晓得分高、城镇居民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一方面,农村居民中高学历者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能主动参与本次网络调查的,多为网络使用频繁,且对自身相关疾病较为关注的城镇较高学历者。

表4 居民获取认知相关知识途径的需求(n=7231)读书看报χ2P身边病友χ2P卫生宣教χ2P网络资源χ2P社区讲座χ2P性别 男1.440.230279.92<0.001∗1.99 0.15927.28<0.001∗50.19 <0.001∗ 女年龄 ≤20

359.05<0.001∗15.75

0.001∗98.82<0.001∗645.83 <0.001∗98.17<0.001∗ 20-40岁 40-60岁 ≥60岁教育程

度 小学531.55 <0.001∗13.030.005∗1.62 0.655840.06<0.001∗47.59<0.001∗ 初中 高中 大学居住地 农村28.75 <0.001∗0.57 0.4512.510.113103.56<0.001∗24.01<0.001∗ 城镇

注: P<0.05为显著性差异水平, *为有显著性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与CI相关知识知晓度关系最为密切,而我国居民成人学历教育大多已定型,因此在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全社会的CI相关知识的宣传及普及。虽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居住地等因素与CI相关知识知晓度有关(P<0.001),但解释度有限,仅为12.1%,提示除人口社会学因素外,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居民对CI相关知识的了解因素未被考虑,推测可能与个体对痴呆的关注度、慢病意识、痴呆的家庭或社会照料经历等有关。

3.2 居民对CI相关知识的态度积极,社会需求大

调查发现90.8%的居民愿意了解CI相关知识,提示中国居民对知晓CI相关知识态度积极,有强烈的获取意愿,具备良好的CI疾病健康教育的人群基础。调查中,93.35%女性、95.36%的40-60岁年龄段人群对知晓CI相关知识的态度更加积极,与中国现有的养老以家庭为主,而老年照料者多为中年女性有关[18],因此他们有更强的意愿了解老龄化疾病的相关知识,Danie L与我们的发现一致[7]。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城镇居民比其他人群的态度更积极,与这类人群对待新事物呈现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有关。

3.3 居民获取CI相关知识的途径需求多样,网络途径前景可观

在CI相关知识途径的需求上,人们倾向于多种途径并重,读书看报依然为首选,提示书本知识的可信度依然很高,因此传统纸质媒体在健康教育方面责任依然重大。同时居民也较认可政府官方宣教及社区聘请专家的讲座,尤其低教育水平的农村中老年男性更倾向选择政府宣教,因此官方媒体及公共政策的制定部门要重视CI相关知识的宣传[5]。同时我们也注意到61.61%的人选择网络作为CI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一方面网络技术发展及普及使CI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便利[19],同时网络宣传比纸媒互动性更好、比社区讲座宣传效率更高[20],更有利于我国在提高公众认知度的同时,缩减费用,提高CI预防效率。同时新媒体面向的年龄层以中青年为主[19],加强对青年人甚至儿童的教育,既能培养两代间的团结互助,又有助于储备未来的CI照护者[21]。因此未来要注重新媒体优势,借助微信、微博、手机APP、远程互动、直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提高CI预防及照护水平,提升人群整体健康素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CASTRO-CHAVIRA S A, FERNANDEZ T, NICOLINI H, et al. Genetic markers in biological fluids for aging-related 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J]. Current alzheimer research, 2015, 12(3):200-209.

[2] CHAN K Y, WANG W, WU J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in China, 1990-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J]. Lancet 2013, 381(9882):2016-2023.

[3] ASSOCIATION A S. 2015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J].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5, 11(3):332-384.

[4] ALHAZZANI A A, ALQAHTANI A M, ABOUELYAZID A, et al. Public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epilepsy in the Aseer region, Saudi Arabia - a community-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 Epilepsy Behav, 2016(63):63-66.

[5] CATIONS M, RADISIC G, CROTTY M, et al. What does the general public understand abou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urveys[J]. PLoS One, 2018, 13(4):e0196085.

[6] GLYNN R W, SHELLEY E, LAWLOR B A. Public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dementia-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in Ireland[J]. Age ageing, 2017, 46(5):865-869.

[7] LUDECKE D, VON DEM KNESEBECK O, KOFAHL C. Public knowledge about dementia in Germany—results of a population survey[J]. Int J Public Health, 2016, 61(1):9-16.

[8] SMITH B J, ALI S, QUACH H. Public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dementia risk reduction: a national survey of Australians[J]. BMC Public Health, 2014(14):661.

[9] CARPENTER B D, BALSIS S, OTILINGAM P G, et al. The Alzheimer's Disease Knowledge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Gerontologist,2009, 49(2):236-247.

[10]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5,The Global Impact of Dementia. In. London: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EB/OL]. [2019-04-20].

http://www.worldalzreport 2015. org.

[11] LIVINGSTON G, SOMMERLAD A, ORGETA V,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J]. Lancet 2017, 390(10113):2673-2734.

[12] DUA T, SEEHER KM, SIVANANTHAN S,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global action plan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 2017-2025[J].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7, 13(7): 1450-1451.

[13]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中国科技信息 2018(5):6-7.

[14] 佟成军. 关于网络调查与传统纸质调查差异的比较分析[J]. 中国统计,2017(1):64-67.

[15] 郭祎, 张明, 郁东海, 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普通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知识的知晓率现状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15, 22(12):1462-1464.

[16] 黄永群, 龙良, 苏晓君, 等. 老年性痴呆家庭护理者的人口学信息及身心负担调查[J]. 护理研究 2012, 26(23):2121-2122.

[17] 王峰, 徐娉, 朱思慧, 等. 枣庄市区老年痴呆知晓率及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 13(23):9-11.

[18] LUDECKE D, MNICH E, KOFAHL C. The impact of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on the utilisation of support services for family caregivers of elderly dependents - results from the German sample of the EUROFAMCARE study[J]. Psychosoc Med, 2012(9):Doc06.

[19] 刘战雄, 宋广文. 智能手机与生活方式变迁及其影响[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1):111-116.

[20] 潘毅慧, 刘登, 曹海涛, 等.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SWOT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10):1146-1148.

[21] PRINCE M, ACOSTA D, ALBANESE E, et al. Ageing and dementia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using research to engage with public and policy makers[J]. Int Rev Psychiatry 2008, 20(4):332-3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