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新时期农村高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以后,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当代中学生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研究。形成这篇论文。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知识是力量,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情感都可以产生力量。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但关系到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今天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少年,他们生活和成长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社会逐步走向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这对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当前我国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上讲,目前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在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代中学生道德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
1、知与行脱节。这是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知不行。一部分中学生对个人、家庭、公共生活等领域的道德规范
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就很自然地导致了行为上的不良。第二,知而不行。大部分中学生对一些道德规范是知道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遵守,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我们学校,许多中学生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方法,可是却不能做到不随便乱丢纸屑。第三,知而不完全行。这主要表现在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和非正规场合不一样,角色不同不一样。比如,老师在场,纪律很好;老师不在时,常常违纪。在学校是好学生,彬彬有礼,尊敬老师,善待同学;回到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第四,知而自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有些中学生说起他人来头头是道,别人怎么不对,应该怎样去做,分析得很到位,但是,一扯到自己就不行了,这是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律人”。这些现象归结起来说明一点,当代中学生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健康发展,是中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潜在原因。
2、责任意识差。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怕影响自己学习;有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更缺乏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有些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在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方面均做得不够。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绝对的、孤立的自我价值并不存在。现在有些中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哥们义气”等。尤其是金钱方面的拜金主义思想冲击着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腐蚀作用,导致有的脱离实际,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现代社会,应要有现代享受”;有的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完全不顾道德要求;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
上违法犯罪道路。
4、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较大,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如有的中学生把所谓“哥们儿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有的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极力崇拜并加以模仿。这些都为中学生道德导向及道德行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又经历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落后的、腐朽的道德观念有时还会沉渣泛起;“文革”十年,形式主义盛行,人们的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消除;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放松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造成了教育实践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2、教育原因。(1)家庭方面。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奖惩也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使孩子产生道德方面的错觉;一些家长自身在道德方面也存在问题,做出了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2)学校方面。第一,在应试教育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许多中学
评定“三好学生”就只看或主要看是否“学习好”,忽视“德”和“体”的考察,造成学生放松了道德品质修养。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愿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或自己会做的题教给他人,有的甚至在学习上为得到一个高分数而不择手段。第二,在学校德育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采用理想化的教学模式,希望学生追求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却有许多与理想化道德价值观相去甚远的现象,造成思想政治课的“假、大、空”,学生很难“信其道”,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第三,学校德育教育的话语权利分配不合理。学校领导和老师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总是以教育者自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有发言机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第四,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有的老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不注意自身修养,人格低下,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十足的世故和俗气;有的不注意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说话粗俗,着装随便;有的只“言传”不“身教”,对学生说的是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等等。“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
3、社会原因。(1)社会转型。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承认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带来了社会进步。中学生对金钱、义利等重大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效率意识逐步形成,但注重个人奋斗,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究实惠功利等消极现象随之产生。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扩大,西方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将更广更深。在两种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中学生无所适从,最容易受“后殖民文化”的伤害,从而产生道德失衡现象。(2)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如有的影视作品为追求所谓的票房价格,用许多思想内容极不健康的作品吸引观众,宣传暴力、凶杀、色情。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但具有极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3)不良社会风气。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恶,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
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如有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在短期内可以暴富,有些人可以通过不正当途径升官发财。这些社会上的“墨”,会给中学生的道德、心灵造成污染,有的甚至被染“黑”。(4)网络。在网络时代,网络给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性,但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电脑黑客和病毒制造等不道德行为不断产生,合理的个人隐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等观念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他国等。中学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影响的群体,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中学生很容易产生道德行为的偏差。
三、当代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对策
1、社会。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化了中小学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国家应建立系统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国家应该建立准确的道德教育观念,即政府应明确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怎样进行等。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了
《中学德育大纲》,都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任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国家也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如我县的“杨尚昆主席旧居”、“杨闇公烈士陵园”等。
确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优化全社会道德教育的环境。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阐述,在社会各界和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无疑也是国家在为社会确立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弘扬什么、鞭鞑奥妙,使全体公民清楚明白,这对规范大众传播媒体、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作出正确评价,对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治理青少年成长的不良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2、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价值观是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突破了以往的局限,将道德建设的范围延伸到全社会,并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与法制建设、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国家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理念渗透到全社会各个方面,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层次结构及合力,真正做到了政府牵头,齐抓共管。作为学生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基地——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当代中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公民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主义公民。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建设的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要达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作为载体,如潼南中学语文组在近两年来,举行了“优秀文学名著鉴赏活动”,并申报了重庆市和国家的教学科研课题,通过观看根据中国和世界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电视片,既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校团委举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评选优秀团员、团干部、团支部,举办报告会、中文和英语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觉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潼南中学少高班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先后到江津聂荣臻元帅纪念馆、铜梁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缙云山、西泉、南山等地进行地理、生物方面的自然考察,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反映都非常好,效果显著。
情感态度具有定向作用。人先天具有趋向积极情感性,回避消极情感性。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因素和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要积累学生的体验就必须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得以及时和正确地强化,并稳定下来,从而达到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为学生自身素养的目的。这就需要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道德情景。在德育中增加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以知觉、感觉、渗透等形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对比,使学生在心灵升华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合理分配学校德育教育的话语分配权利,给学生以发言权,组织学生向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设立“校长信箱”,建立学校道德及心理问题咨询室等。笔者在教育过程中,曾与我校中学生就学习、生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展开对话,并将这些材料整理出来,形成一个专题《一个中学老师与他的学生对话》,先后发表在《教育信息》《中学时代》以及《潼中报》等报刊杂志上;在班主任工作中,设立“班级日记”,给学生们提供交流的机会。这些措施和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强迫教育为自我教育,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创设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塑造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学校校园环境美化,校园环境井然有序,生机昂然,学生置身其中,会产生怡然自得,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校园文化氛围的教育功能也不可忽视。学校的墙壁、橱窗张贴“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道德规范的格言等内容;教室内张贴宣传优良道德规范的宣传画、名言警句;黑板报、壁报的内容经常体现道德纲要的内容。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教师的言谈举止、着装都要符合师德要求,注意确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提倡优良的学风、教风,在学校内部形成的道德教育氛围。
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把发生在生活中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争议的道德事件搜集起来,引进课堂。比如卫生委员为了保住自己班级的量化成绩,故意向别的班的卫生区里扔废纸片;学习委员帮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却收了报酬等等,这些满含道德意义的事件,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符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投入,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容易完成知、行、意的整合。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诱导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深入挖掘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培养点,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德育建设纲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明确在某一方面怎样做是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注重学生的行为训练,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通过开设活动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中。
3、家庭。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遵守家庭美德,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教育中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实际上打下了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家庭教育中的勤劳节俭、自强自立,有助于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形成。学生的大量闲暇时间的安排都需要家庭的合作,学校可以而且应该抓住机会与家庭配合,共同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