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教什么—内容
怎么教—方法
教得怎样—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学到了东西(有结果) ;
★教学效用: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完善素质)
★教学效率:以教学效果与教学的代价相比较所得出的判断;
★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所作出的判断(两个维度的满足)。
教学要求
1)目标要明确(准确)
(2)内容要清晰(清楚)
① 教什么要清清楚楚
② 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
③ 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
④ 怎样教要清清楚楚
⑤ 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
⑥ 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
何谓反思性教学:
1.学生在你的课堂快乐吗?
2.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
3.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够多吗?
4.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没有?
5.你的教学目标明确吗?任务清楚吗?都达到或完成了吗?
6.你是否挖掘了知识的思维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否联系生活实际把知识激活?
7.你是否帮助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深?
8.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你是课堂有效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吗?
9.你觉得你的课堂有效吗?可以更有效吗?
10.你的课堂体现了你所教学科的文化和价值吗?
11.学生在你的课堂收获大吗?
12.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哪些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修正完善?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和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起点和界面,是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所采取的决策行动。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要素,策划教学活动,编写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
“前设计” (课前完成) :是“教学预案” 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眼光;
“中设计” (课中完成) :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预案”的调整改进,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
“后设计” (课后完成) :是对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总结,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愿望。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
预设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准备教学资源
规划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要求。
目标的陈述应该是策略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一、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教学目标则是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
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管理职能,界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是融合统一、不可割裂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教学任务相联系
1、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
2、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调节功能。
3、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4、教学目标对教学形成期待和激励。
1.教学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
2.就具体课堂而言,教学设计即指课时设计。
3.课时教学目标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只能是有所侧重的。
4.课时教学设计不偏离学科目标、不偏离教材设计意图,宜采取“由小到大”、“由具体带宏观”的策略。
1.教学目标过大过空,无法实现。
2.目标设计形式化、模式化。
3.目标缺乏连贯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4.教学目标的行为表述不当。
5.“学情分析”的质量很低,基本上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发生实质性的关系。
6.教学目标针对教师而没有针对学生。
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量分析
★教学情境:动态的、复杂的、模糊的。
★教学问题:随时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会使设计周密、精细的教案变得流于形式。)
★教学内容:教学中唯一可以而且能够确定的。
杜威:合格教师的“第一个条件需要追溯到他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充分认识、理解、开发和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先是该教什么,再是还能教什么) 。
1、 教材是学科教育资料,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2、 教材资源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教育智慧的集体结晶。
3、 教材既是教学的起点,又规定和规范着教学。
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
★与前后教学内容相联系
★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促
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
1、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背景材料从教材之外透视教材。
2、充分认识教材在教科书体系中特有的位置,掌握 “编路”。
3、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情况活用教材、创新教材、超越教材。
1.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凭借
2.在教学活动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3.建构教学内容一定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加工”基础之上。
4.找准切入点,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
5.构建教学内容要抓住“重点”和“要害”。
6.具有思想性、探索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问题:
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
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
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
偏重熏陶感染而无“厚”度
1.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要素:情境、对话、意义构建。
3.必须定位在学习情景的创设上,即情境必须指向学习
1.创设激趣情境,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3.创设多媒体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4.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5.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
6.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
一、教师要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课要投入。
二、挖掘学科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导入
教学导语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问题”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1.“问题”是课堂对话的基础。
2.“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纽带。
3.“问题”的质量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问题设计要求
①问题广度的设计:要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
②问题深度的设计:要能拓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空间。
③问题的难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问题”必须能够引发积极的听、说、读、写、思、算等相关的学习实践。
2.“问题”与教学目的紧密相关,难易恰当,并且具有探索性。
3.“问题”之间必须相互关联具有逻辑性。
4.“问题”包含预设和生成两个方面。
教学中的“主问题”
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尽量摈弃: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
“主问题”设计策略
就是用精、少、实、活的一两个主要问题激活课堂,串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教学。
进行“主问题”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教材的悉心研读,以设计出精妙的教学“主问题”,二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主问题”进行科学运用。
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过程的设计,关注点主要是重点突出、详略有序、步骤清晰,在此要特别强调关注教学过程合理性。(首先是合理,然后才能讲优化)
教学流程与基本逻辑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
1.各教学内容之间相关,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前后呼应完整。
2.确定适当的教学步调、速度,既完成任务又省时高效。
3.驾驭课堂(准确、简明、流畅)
从操作程序上讲,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1.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
2.预设主要的教学环节
3.教与学的环节同步设计
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把讲授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用文图的形式表现在黑板上,它和语言一起作为输出信息,经视听两条途径使学生获得知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
独具匠心的板书(提纲式—图、表、文字或综合型),能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师要做到合理选用和规划资源(包括条件资源)
★实现课内外资源(包括条件资源)的最优化
板书的基本要求
①要做到画龙点睛, 深化内容
②要做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③要做到生动直观, 图文并茂
④要做到富于启发,训练思维
⑤要做到板书适量, 利于记忆
⑤板书要与讲解紧密配合,做
到边讲边板书。
板书设计的步骤
①内容的设计。基本方法是“浓缩”,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完整,克服随意性。
②形式的设计。根据内容,选择和构思巧妙的板书、板画形式。
③版面的设计。根据黑板的长度、有效高度和板书内容多少,合理布局,黑板两端留一定位置。
关于教学评价
激励的(向善、向好)——调动、激活积极的追求与愿望
发展的(引领的)——针对问题、明辨得失、扬长避短。
敏锐的判断力
果断的把握力
坚实的引导力
教师必须主导先行,学生主体性发挥如何,取决于教师主导的质量与水平。必须靠教师的主导保障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与效益。
1.动机结构失衡:过于强调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忽略学生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
2.以目标代替诱因:重视结果激发,忽略用过程激发。
3.不当的外部评价反馈:滥用外部评价、滥用激励性评价。
坏评价(具备负面教育功能):
1、消极评价
挑剔毁坏了善意和关怀,导致了敌意和放弃。
2、夸饰评价
3、不作为
提倡积极评价:不但是善意和关怀的,而且是针对问题的,有指导价值的(引领)。
关于有效教师的
有效教学
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维是形成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教学行为受教师个体对教学的理解和制约。
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维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一是来源于自我对教育的理解。
教师教学行为类型
就教学过程而言
——程序性教学行为
就教学内容而言
——生成性教学行为
就教学组织而言
——策略性教学行为
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智慧的一种高级形态,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素养。
2、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的组织力和应变力。
3、教学策略运用的时间把握至为重要,它讲究及时捕捉与运用。
4、教师是否具有课堂教学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掌握了各种教学策略。
教师发展的策略:
以教学行为研究为核心,知优劣、知得失,重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
当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目光和心态看待教学时,教学就成了教师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教师与教学就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教师就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自主与尊严,就会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课后反思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与否?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减法”
一是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
二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的知识呈现;
三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
四是不必要的教学环节 ;
五是减去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
六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
教学的关键所在:
定性:
了解学科才能教好学科
悟道:
更新理念才能羽翼丰满
讲法:
掌握方法才能驾驭课堂
★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工具
★教学语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能。
★教学语言讲究信达雅
★教师的语言具有示范性
★语言识别一个人的身份
教学既需要教学理论的实践化,更需要教学实践的知识与智慧。
改进课堂教学,表达对理想课堂的向往和追求;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的职业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