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汉的兴盛(二)

2022-01-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西汉的兴盛(二)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下面的基础知识: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结果;景帝、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所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学生认识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

2.向学生说明:西汉的强盛是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汉高祖、汉景帝和汉武帝等统治者采取得力措施的结果;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使其认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3.通过对“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的讨论,教师再点出第16、17、18等课中有关汉武帝的史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得出“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和杰出的政治家”的结论。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现在请大家考虑: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气吞山河,为什么他所开创的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呢?(回答从略)大家再考虑一个问题,楚汉之争和秦末农民战争从性质上来看是不是一回事?(不是)怎么解释呢?(目的不一样,秦末农民战争起义是为了推翻秦王朝,而刘邦和项羽之发是为了当皇帝)(结果也不样。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政权,楚汉之争是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当上皇帝)对!这么说来西汉是怎样建立的呢?谁能最简练的归纳一下?(是刘邦在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的基础上,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建立起来的)对极了!刘邦承袭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从秦朝的一个小小亭长,一跃当上威加海内的赫赫皇帝,他是怎样治理这个国家了呢?他以后的几个皇帝又如何继承他的基业而使西汉兴盛起来?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最为强盛,他的雄才大略都表现在哪里?都将在这节课里找到答案。现在我们学习第14课。(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图示,图示附后)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8年王莽夺权共210年的历史。如果以武帝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兴旺发达,后期国势衰微。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前期的兴盛,它是由汉初几代皇帝经过百多年的持续努力才完成的。好像登山接力赛那样,刘邦跑第一棒。他制定休养生息政策,经济迅速恢复,跑了12年把棒交给惠帝。7年刘邦的另一个儿子,文帝跑第三棒,他跑了23年把棒交给儿子景帝。他们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经济迅速发展,历史上称“文景之治”。最后冲刺的景帝的儿子刘彻,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汉武帝。他在位53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国力最为强盛。现在大家根据这个提纲(出现幻灯投影,附后)看书,然后我们一起分析讨论。(约10分钟左右,师生讨论开始)西汉的兴盛与休养生息政策有关。什么叫休养生息政策了呢?(学生答后总结)指汉初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长治久安,暂时减轻对人民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以创造恢复发展经济条件的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呢?谁能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背景,来谈谈这个问题?(当时国家很穷,皇帝连四匹一样毛色的马都找不到,再不发展经济,统治就保不住)对。从公元前209年陈胜揭竿举义起到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止,仗整整打了七个年头。《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的情况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民亡盖臧”(十室九空之意)。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如果不减轻剥削,迅速恢复经济,别说巩固统治,恐怕他刘邦连肉也很难吃到了。还有什么原因呢?(齐邦接受秦亡教训)是的,他本为秦的泗上亭长,又亲自参加了农民战争,目睹曾经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强秦灭亡,因此当上皇帝后,他经常与大臣讨论秦亡的原因。他叫陆贾写文章总结

两个问题,一是秦为什么会失天下。汉为什么会得天下?一是汉得天下之后如何治理?陆贾后来写了12篇文章,刘邦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说他分析得精辟。例如陆贾在一篇题为《无为第四》的文章里说:秦始皇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希望他开创的基业传之万代。但是由于他统一后穷兵黩武(伐匈奴,征越人),大兴土木(筑长城、建阿房、修陵墓),劳民伤财,不让老百姓休息。加上严刑酷法,动辄族诛连坐,怎么会长治久安呢?因此他建议刘邦宽刑薄赋,文武并用,与民休息。刘邦接受陆贾建议之后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谁能说说这些措施为经济的恢复提供了什么方便条件?(学生回答后总结)士兵复员和解放奴婢,充实了农业劳动力;免除若干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劳动时间;逃亡者还乡,发还原有田宅(主要指地主阶级),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扩大了统治基础;这些都是经济恢复所必须的条件,刘邦基本上都解决了。那么文帝景帝又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大家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要求,就是把这些措施按性质归纳分成类别说。谁来试试看。(减轻负担类,放宽刑罚类)好!减轻负担都包括哪几点?还按类别说。(赋税负担,徭役负担)还有吗?文帝挺注意节俭(让一同学朗读83页第2段后)还归到哪类呢?(减轻负担)为什么?(皇帝要是浪费侈奢,势必增加赋税,羊毛出在羊身上,农民负担就加重了)对极!比如文帝,“即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年增益„„帷帐不施文绣,嫔妃不着长裙”,这肯定能减轻人民的负担。景帝为了节俭还采取什么措施呢?(严惩贪官污吏)对。这也是为了轻徭薄赋呦!大家再想一想,减轻人民的负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他们的目标来讲,还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巩固统治。文景二帝都很重视农业。(教师引读83页右下角竖排字景帝语录)文帝每当春耕开始都要带领满朝文武去长安南郊参加劳动。还让皇后在皇宫的园地里种桑养蚕以作表率。当然这些都是象征性的,最实际的就是减轻负担。因为田租减轻,农民可以在生产上多下点本钱;徭役减轻,保证了生产时间。这都对农业生产有利。减轻刑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废止肉刑)还有吗?(我从《中国历史故事》上看到,他还把沿用秦朝的连坐法也取消了)是的,你还知道景帝是怎样进一步减轻刑罚的吗?(把打板子的数量减少了)怎么回事呢?(文帝废除肉刑之后改为打板子。500以代替砍脚,300下代替割鼻子。到景帝时把500次减为300次,打300次的减为100次,板子改成薄的小的,一个人打到底,中间不准换人,恐怕换人力量大,把人打死。而且不准打别的地方,怕把人打残废,一律打屁股)(众笑)他说得很对,大家多看点历史通俗读物,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益的。好的,回到本题上来。减轻了刑罚,这就缓和了矛盾,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也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文景二帝的措施与刘邦的措施相比,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基本相同,都是减轻负担。不过文帝和景帝的政策比刘邦的宽得多,特别是田租和刑罚)是这样,因此我们在提纲中归纳为“进一步减轻”„„(出现休养生息部分的投影)由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从高祖经惠帝、文帝到景帝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比较,教师接着说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政绩,点明“文景之治”的含意)以上我们从经济方面说明西汉的兴盛,但是政治上的情况怎么样呢?(很不安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七个王国反叛了)从哪里冒出来的王国呢?(刘邦封的)是的。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为了笼络人心,封了七个功臣为王,都是谁呀?〔韩信、彭越、英布、张耳、吴芮、臧荼(韩王)信〕大家把这些人叫做异姓王,就是说和刘邦不是一个姓。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起,当了确保他刘家的天下,陆续铲除了他们。与此同时,又封了七个儿子、一个弟弟、一个侄子为王,共九个,叫做同姓王。王国的权力很大。可以铸钱、收税、任命百官,实际上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直接威胁到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特别是刘濞,他掌管东南3郡53城的封地,物产富饶,早就“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亡人,谋作乱”。景帝即们后不来朝。御史大夫晁错看到形势危急,建议景帝先发制人,削夺王国的封地。并且强调晚削不如早削。景帝终于下决心采纳他的建议着手削藩。七个王国以刘濞为谋主,建立军事同盟,于公元前154年正月,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借口,发动

叛乱。“君”指景帝,“侧”是旁边,说是景帝身旁出了坏人,就是晁错。他离间刘氏骨肉,必须清除。其实这是谁都可以看出来的障眼法,但是景帝却在袁盎的挑拨下把晁错杀了。七国的气焰更加嚣张。刘濞撕下伪装,公然自立为“东帝”。到这时景帝才彻底醒悟,决心平叛,令周亚夫东征。前后不到三个月就把七国各个击破了。一场动乱平息了。大家相一想,这场动乱的性质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从它的起因或者从七国发兵的目的来考虑作答。(从略)是的,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一次叛乱,这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产物。平叛后景帝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直接派官员到王国管理一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王国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个任务是汉武帝完成的。请大家看84页的插图。这是唐初画家阎立本所作《历代帝王图》中的摹本,现存美国波士顿艺术中心。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人们往往把他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叫做“秦皇汉武”。他是西汉第五个皇帝,7岁当太子,16岁登基,69岁病死,在位53年,占西汉统治全程的14。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历史上把这种局面叫作“大一统”。现在我们具体讨论一下他的措施,先看政治方面。第一个措施是什么呢?(颁布推恩令)这是谁的主意?(主父偃想出来的)内容是什么?(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他的子弟)这与加哟中央集权有什么关系呢?(使一个大王国变成了几个小王国,力量削弱,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一样。只是手段不同,比景帝的巧妙。景帝是武的硬的,武帝不“武”,是文的软的)对极!这叫“推恩削藩”,“推恩”是名,“削藩”是实,异曲同工。这又叫“分权集中”(在黑板上画一大圆比作王国,圆内分割成若干小块比作推恩分封后的小侯国),分散下边的权力就等于集中了中央的权力。“推恩令”是公元前127年颁布的,到了公元前112年,也就是说15年之后,武帝看准了各个王国已不敢对抗,借口诸侯们交纳的“酹金”(每年八月祭祀太庙的献金)“金少”、“色劣”(分量不足,成色不好),大发雷霆,一下子夺去106个王侯的爵位,历史上称这个事件叫“酹金夺侯”。先“推恩削藩”,后“酹金夺侯”,此时的诸侯王只好俯首从命。不费一刀一枪的工夫就把他们解决,妙不妙?(妙)据统计汉初共封侯140多人,这个时候只剩下五个可怜虫了。王国问题因此进一步解决。政治上的第二个措施是破格提拔人才。这与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关系呢?(无人回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是两手策略:一手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王国;另一手是加强以他为核心的官僚机构。这就需要大胆任用忠于自己的开拓性人才,不能老是“唯刘姓是举”。这方面他做得相当出色。例如建议颁布“推恩令”的主父偃,他是自荐的。辰时上书,申时召见,先拜为郎中,后晋升为中郎、中大夫,一年连升四次。屡破匈奴的卫青原为平阳公主家奴,后擢升为大将军,成为最高的军事将领。还有朱买臣,谁能讲讲他的故事?(让学生叙述)经济上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统一铸币,盐铁专卖)这是国家很重要的三项财政收入,又叫“三大利”。当时的管理混乱得很,以铸钱为例,不仅王国可以铸造,连富商巨贾地方豪族也造,严重影响了中央财权的集中。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收回王国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使用国家统一铸造的五铢钱(出现放大的投影图案),又叫“三官钱”,严禁民间私铸。又在全国设铁官、盐官70多处,实行官营专卖。这样“三大利”都由中央掌握,控制了经济命脉,与休养生息政策一样,为西汉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在我们再看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指投影)怎么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呢?(取消诸子百家的主张,唯独尊重儒家的学术)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呢?(还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董仲舒是当时的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他看到了两点:武帝想从各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但在思想文化上还没有合适的方案;另一点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尽管经历了二三百年,但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武帝即位不久他便迫不及待地建议“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如何贯彻这个建议呢?(长安设太学)大家请看86页的插图。建于长安郊外,规模宏伟。中间是礼堂,用于祭祀和讲课。四角是厢房,供食宿之用。它是古

代我国的最高学府,为历代沿用。当时规定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只有50个学生,叫五经博士。西汉末增加到3000人。学成后经考试录用为各级官吏。这样,儒家思想就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了。这里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这以前谁还采取过类似的措施?(秦始皇)大家比较一下,他们的措施有什么异同?(都禁止百家争鸣,摧残文化,钳制思想)(不对,武帝不焚书坑儒,怎么叫摧残文化?比秦始皇好)(差不多,反正都是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大家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片面性。如果全面去看,武帝的措施是适应当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这是应当肯定的;况且他一不焚书,二不坑儒,还设学校办教育,不能说摧残文化;当然他尊儒术,抑百家,也有禁锢人们的头脑的弊端,实际上是文化专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巩固小结出现总体图示投影,进行讨论小结。

(1)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很快兴盛起来?(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出三个子目的关系)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为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为武帝的大一统作了政治上的准备;武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措施更强化了中央集权。这些都是西汉兴盛的根本原因。

(2)西汉的王国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景帝着手解决,武帝时期完成;“推恩令”的颁布、铸币和盐铁经营权的收回是釜底抽薪;平定动乱和独尊儒术是文武并用。这样,软硬兼施,四面围攻,王国只好俯首听命。 5.布置作业(按教材要求布置) (三)教法建议

1.教具准备:总体图示,供幻灯投影用(按三个子目制成复合分解三张片子,配合讨论内容次第出现)。 2.板书图示设计。

3.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 4.结束时教师点出:西汉的兴盛不仅仅表现在这节课所讲的内容里,后面的第16、17、18„„一直到第21课,都有关于西汉强盛的内容。可见西汉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希望大家好好预习一下。

5.布置作业时教师点出:关于汉武帝的政绩,在16、17、18、21课里还要涉及,这里我们先了解他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后讲完那几节课我们还要对他进行总结,请大家注意预习。

6.七国之乱内容为小字,教学中老师可作灵活处理。附图示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