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维教学目标
科学课程的分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现分别详述如下。
(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
2.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3.发展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4.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5.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6.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它们反映了自然界的内在的统一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加深对下列基本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
2.生命科学领域。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3.物质科学领域。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建立关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观念,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会运用简单的模型解释物质的运动和特性。
4.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了解人类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阳光、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2.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3.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4.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了解技术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意义;
4.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有权利参与这项事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