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书简》读后感
《音乐教育书简》与我们分享了一个青年教师小米的成长历程,小米作为一名乡村音乐支教老师,会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写信给郭声健教授,郭教授也会及时回信给予可靠的意见。从他们书信往来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关于师生平等和对音乐课程的理解,我和小米老师一样,到今天还在探索着。看到郭声健老师的回信解答,我深切感受到关于师生平等不仅是美国音乐课堂的专利,同样我们中国音乐课堂也需要,我们不能空喊口号,要在课堂做出实际改变。想通了这一点,我就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积极的现象了,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真正走学生心中,首先,要放下老师的高姿态,放下教材中生硬的知识,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想到在一次音乐课堂的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一组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延展到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我便斥责他们:“音乐课上不允许出现与音乐无关的语言,否则就是噪音。”这句话挫伤了他们小组的积极性,以至于在课堂接下来的小组竞赛环节,他们的参与度并不高。我想,是因为我以一个上位者的姿态在指责他们,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如果我能以得当的方式提醒他们,巧妙的将他们的话题引回课堂中,会不会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呢?
小米老师写道,音乐作为副科通常是在下午,孩子们往往会犯困,或是对课堂不感兴趣,认为副科没有升学压力,常常会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在欣赏课《苗岭的早晨》中,有个女同学偷偷在课桌下画画,遭到了小米老师严厉的批评,小米老师对她说:“音乐课就是用来学习音乐知识的,如果不能做到,就请你离开音乐教室。”小米老师事后感到自己言辞激烈伤害了学生,于是向郭老师讨教。书中郭老师是这样回信的:“我们作为音乐老师真的理解了音乐教育的内涵吗?让学生掌握音高概念、识谱、乐理知识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其实,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孩子们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忘记,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
那种快乐、温馨的记忆会伴随他们很久很久。女学生在你的课堂上画画,说明她在你的课堂上感觉很放松,音乐课程本来就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应该有一套固化的评价标准,比起强迫她丢下手中的画笔跟随你聆听音乐,分析冗长的乐曲,也许让她放松地一边聆听着音乐一边作画,描绘出苗岭美丽的山水,能更好地让她产生对这首乐曲的独有含义。”
看完郭老师的回信,我醍醐灌顶,因为平日我的课堂也是较为“专政”的,学生如出现了和音乐课堂无关的其他小动作,我便会立刻制止,我想,我真的理解了音乐课程的含义吗?理解了课程基本理念里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吗?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在音乐教育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