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主题材料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内乡县瓦亭初中 闫洪江
2007.9.18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内乡县瓦亭初中 闫洪江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不适应的原因大致如下:
(1)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小学的老师往往是只教一个班的数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盯着每一位学生,教师多是哄着、牵着、循循善诱地耐心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怎么做。而到了中学,老师往往要教两个以上的班级的数学,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围着学生转,更大的成分靠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特定新环境的要求不衔接。环境上,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情绪上,表现为从性格活泼到突然沉默寡言,往日在小学课堂里那个侃侃而谈,对答如流的英俊少年不见了,待之而来的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小老头的形像,甚至连自己都不敢认自己了!特别是在小学小集体里成绩越好的孩子进入中学相对庞大的集体中,从以前的“众星捧月”到成绩平平,优势的不明显,越容易产生失落感。习惯上,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不足,
难以满足初中课程学习的需要,不少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3)教育工作侧重点的不衔接。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小学在阶段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小学取消了小升初考试,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抽测,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比较低,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的不一致。但是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初中教师不得不把学习的结果放在首位,中学一张试卷选拔高中生的考试形式,暴露了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接受新知识、自我管理、学习心态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4)中小学的相对独立不衔接。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师的需要,中间缺乏了解,缺乏沟通,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独立状态。
(5)课程内容的不衔接。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程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为抄写的内容缺乏独立动脑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搞好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在教师教学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教学策略,顺应衔接改教法,立足主体
重视对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对待初一新生不妨先把他们看成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让教师的教学去适应初一新学生,而不是让初一新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学。初中老师要借鉴一些小学老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进其中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容与要求,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内容上以具体为主,抽象为辅。事实表明,学生进入初中后,独立性较强的孩子的适应会快一些,而依赖性强的孩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这时候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决好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平缓过渡。整个过渡阶段也应该是平缓、渐进式的发展,而不是突然性地拉高。重视起始年级的教学,夯实基础,要研究和解决使用同样的教材、同在一个年级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问题,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降低难度,减少坡度,放慢进度,踏稳脚步 ”,严格控制非正常分化;在学生管理上,此时的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完全撒手,培养学生独立性。初中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或死板,也严重影响着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的衔接。
首先是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研究中小学教学教材的联系,找出衔接点,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基础。在 数与代数方面,初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在由数的认识.数的 运算过渡到代数式的认识.代数式的运算。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这种飞跃给学生认识带来了困难,迟迟内化不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集中复习一些与初中数学紧密联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可有计划的穿插复习。
其次在 教学中,要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更多地利用
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例如:几何中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扇形及圆柱、圆锥体、球体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知识学生在小学时头脑中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而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以前 学过的知识,并借助已有的零碎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主动思维、发现、认识、了解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知识并不是把学生所学知识全盘告诉学生,而是要设法让学生在知识 产生的背景中去思考探求,去尝试理解。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三边关系时,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测量,组合,通过实践发现和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现象,两边之和(或差)与第三边关系等规律。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为衔接教育铺好路。
5.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开
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都将是 十分有益的。
(二)在学生学习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动机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2、学习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听课、笔记、作业演算、识记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趋势。七年级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
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七年级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4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 形象的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数学教学则在于培养学 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 维的一个重大
飞跃,也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之中的原因。引导学生思维并不是把知 识的结论简单告知学生,让学生去记、去背,然后再去套模式,想套路去解决数学 问题,而是通过构建,形成知识点,蕴含或产生知识的背景,让学生自我观察,相 互讨论,自我尝试、归纳、总结知识特点和规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