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3期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吴佩杰
宋凤宁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受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扭转了心理学过于关注负性心理的局面,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论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尝试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育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国家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一些调查表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程度也趋于严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20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负性心理的局面,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促进正常人获得幸福为目的。它强调关于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对心
积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
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尝试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传统心理学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减少因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行为和违纪违法行为。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把关注点放在了少数有心理问
题的学生身上。而积极心理学指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者为了尽早搞清楚问题而缩小问题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促进健康则是指通过增加个体的能力,以便使他们自觉去采用那种能增强自己生活质量的生活风格。换句话说,预防和促进都是为了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但促进健康的努力对个体的发展更为有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处于努力学习、发展自我的关键阶段。只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工作重心落在预防和促进上,
引下,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成才、开展社会交际、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等各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文化所创设的优美的物质环境、和谐的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精神环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影响和熏陶,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使他们能在轻松偷快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自然地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校园文化对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影响
心理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将这种好的集体心
非逻辑地转移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中,经过理环境非强制地、
同化而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特征。
通过对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相关因素有:近亲有心理卫生问题;高神经质、内向的个性特征;自尊水平低、自我控制感弱;没有明确的信仰、缺乏生活意义感;自觉性魅力不足、性知识缺乏;缺乏体育锻炼;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生活意义感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自我控制感强、自尊水平高、有爱的伴侣、自觉性魅力大、对所学专业满意、就业前景、是否受到他人关心、生活质量高低、母亲文化程度如何、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能力和志向是否一致、家庭社会地位高低均对大学生活意义感的形成有重要联系。高神经质、内向的个性特征不利于大学生生活意义感的形成。生活意义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表现为较强的学习动机、较多的兴趣爱好、
从长远角度来考虑问题、注重对生命有意义的事。
因此,在了解影响亚健康心理状态大学生的相关因素后,如何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期对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建立良好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宽松、适宜的校园交往环境是大学生建立良好、高品质的生活意义感的客观前提。而生活意义感是通过校园文化主体通过与校园环境因子之间的
行为等表达情感、沟交往建立起来的。在交往中运用语言、
通信息,这需要以多种多样的群体活动为载体。学校领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要共同努力,通过组织一些有益的沟通互动活动,建立一些大学生民间社团、协会,多让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组织内,多接触同辈、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积累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帮助大学生在所属群体中获得友谊、归属、尊重和承认等心理需求,从而形成高品质的生活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晶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4).
[2]王贺胜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2000,(2):100-103.育,[3]孙莉玲.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舨),2006,(3).
[4]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斑[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广西百色533000)
73
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3期
在兼顾解决心理问题和预防的基础上促进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地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掌握并能有效运用心理调适方法,产生对过去和现在的满足、幸福的体验,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乐观的态度,增强生活幸福感,并发挥自我力量和潜能,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二、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
积极心理学则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是自我发展的最终决定者。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讲授和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来培养大学生使用积极的心理潜能去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和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如爱心、胜任、爱美性、乐观、勇气、工作热
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等)才是个体情、
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因此,积极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包括生活满意感、幸福、乐观、希望等在内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能通过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来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这些资源趋向于从长久的角度、用间接的方式来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培养和获得,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倾向。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体验和良好的自尊,以及对事件的积极归因、解释风格和内在心理动力,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
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也获得了蓬勃地发展。Ericsson指出,创造力是源于普通的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的是培养出来而非是天生的才能。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创造力也是健康人格的一种显现。因此,培养
大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促进大学生健康
人格的形成,也使得他们能施展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挥潜能,为国家和社会更好地服务。
(二)以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则认为,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是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它主张从两个方面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来培养和增进个体自身的积极力
较强的理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
解、接受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方式来解决其心理问题更为有效。
首先,高校心理辅导员要树立积极的人性观、心理健康观等观念,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性质,把重点放在发动来访大学生自身积极力量以获得问题的解决和充实人
采用积极的辅导和咨询方生上。其次,
式,注重对大学生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的辅导。一方面心理辅导员可通过与大学生相互交流来激发他们的认识能力,使其对问题产生积极的认识,并能借助于积极认识的力量来扩大视野,摆脱心理阴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注重激发大学生爱的能力,其实质是激发积极的情感能力,挖掘个人的积极经验和积极潜力,形成个人长久资源来使得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得到自我恢复和自我实现。
(三)构建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除了个体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外,积极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积极的社会制度。主张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
因此,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还应注重积极的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首先,树立积极的教育制度,通过教育纠正学生的缺点、培养优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将使所有大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并把生活幸福作为高校教育奋斗的目标。其次,优化校园环境,通过绿化、建筑等美化校园。注重学生在校生活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要关注贫困生,通过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予以帮助,使他们自强自立,顺利完成学业。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愉悦其身心,提高其校园生活的满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板报、广播、社团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来宣传积极的心理健康内容,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潜能,
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三、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
评估具有导向、检察、监督、调解、激励的作用。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积极的评估体系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打破以往强调病理学的评估和干预方式,采用积极、科学的方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评估。其中包括管理评估,即对心理健康教育各个部门工作情况的评估。硬件评估:评估心理辅导室、心理信箱或心理热线及学生心理档案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教师评估:对高校的专兼职教师的素质,包括学历、职称、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积极的理念才会有积极的行动,对高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评估可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者采用积极的人性观、心理健康观、教育观等指导工作,切切实实在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才而努力。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估,包括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发展性目标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否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否采用了积极的方式发动学生的潜能来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恢复与成长;是否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等。
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如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自我、积极的内在动力等,来检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其健康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自我实现。
总之,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它的工作目标体现了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是与人类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我们深信,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能激发大学生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过上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转引自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学工处,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