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上海厚生纱厂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去湖南长沙招生女工?
原因一:湖南长沙籍职员的主动请缨回乡招工,有念及乡土、回馈家乡的成分。
原因二:上海厚生纱厂待遇高于湖南长沙同行业的待遇水平,而且设备新、管理严,在招工者看来,是一个难得的就业良机。
问题二:这份招工简章为什么引起湖南知识分子的质疑?
原因: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弊端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延伸到中国国内。一方面是西方资产阶级政府改善劳工条件,逐渐构建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是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国内学界在关注劳工问题的时候,也受到国际劳工保护动态的影响,因而思潮澎湃的舆论浪潮中,深受影响的湖南长沙知识界便把上海厚生纱厂这一招募简章事件作为实践运动的突破口。
问题三:如何看待纱厂资方的回应与由此引发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
材料解析:不难看出,穆藕初作为资方代表,与知识界一味从理论层面进行批评质疑不同,他更注重于实业救国的实用性。应该说,穆藕初所言并不全然没有道理,作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初期的近代中国,很多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工问题,如低工资、长工时、弱福利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不可避免的。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在无产阶级不断斗争中逐渐促使政府立法改良而逐步改善。但是,同样抱着爱国救亡路径的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界两端,都坚持己方的正确性,殊途本可以同归,却始终难以达成共识,陷入持续争论。在上海湖南知识界新一轮的批评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带来的深远影响。知识分子从该事件中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说、阶级斗争说等理论武器,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尖锐批评。某个层面而言,知识分子的这一觉醒,也预示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进历史舞台。 问题四:该事件最终为什么得以平息,说明理由?
理由一:其一从理性角度分析,限于知识文化水平,湖南应聘的女孩子更多思考的是上海厚生纱厂的优厚待遇,思量更多依然是眼前的生计问题。其二从现实条件而言,厚生纱厂当时设备先进、管理严格,条件在同行业中处于比较优异的地位,且处于工商业繁荣的上海地区,对经济比较落后的湖南女孩子不啻有巨大的吸引力。最后从工商业发展而言,2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兴未艾,对劳动力的需求缺口巨大,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也自然会趋之若鹜。
至于知识界振臂疾呼,痛陈招工简章中种种对女工的“不公正待遇”,缘何没有引起湖南女孩子们的积极回应,这个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唯一可以推断的是,知识界的批评缺乏实际的证据支撑,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况且应聘女工家长之一就曾就职学校,并亲自参观女儿应聘劳作的厚生纱厂,表示赞同和满意。由此综合而言,湖南女孩子积极应聘女工,主要着眼与现实生计问题,至于知识界所高谈阔论的“劳工自由”等,尚无法引起她们的共鸣。
理由二:受穆藕初书信邀请,湖南籍妇女界名人张默君亲自奔赴厚生纱厂参观,观后给予客观肯定,一改先前的怀疑、指责的态度,事实上起到平息争议的作用。
【命题立意】
本题着眼于聚焦一个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史事发展经过,通过展现所在时空特定社会人群在此事件前后的不同反应,分析这些反应背后的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题干信息的时空尺度切口在20世纪20年代的沪、湘两地,涉及的重大史事包括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等。题干聚焦围绕一则上海厚生纱厂的招工简章而引发的社会舆论风潮,资、劳、学三方涉足其中。具体而言,资方站在实业救国的立场上,强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注重实用改良;学界深受马克思主义等影响,注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推崇社会革命倾向;劳方则是教育水平相对低下的普通女孩,着眼更多是生计问题,对资方和学界的争论并不敏感。
由此,笔者认为本题评析的作答应把握如下几个层次: 其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定的社会意识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在争论中,知识界秉持马克思主义,展开口诛笔伐,缘何科学理论为武器,却没有完全占据道德制高点?事实说明,科学理论也需要和具体国情相结合,这也是后来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断走向成熟,最终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必由路径。同理,厚生纱厂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缘何在知识界口诛笔伐下,依然能得到认同?无他,民族资本主义固然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弊端,但是代表了近代中国
先进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客观上是积极进步的力量,对推动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二,注意联系中外时空。
20世纪初叶的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波涛翻涌,高潮迭起。国内的一系列救亡政治、文化运动与世界大势紧密关联。因此在评析这一争议时,各方所持观点背后所蕴含的中外时空关联要分析到位。如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知识界的影响。
其三,聚焦个体人物变化。
诚如康有为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为其思想“流质多变”,历史时空的人物总会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其言行思想不可能始终一成不变。本题中如知识界的张默君女士,其对厚生纱厂的态度前后反差极大,正好体现了通过实践而产生的思想变化。张女士这一转变,也正是最终平息舆论争议的重要促因。
综上所述,在苦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各种救亡思潮风起云涌,实业救国、社会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是本题呈现的两端。在题干中,其两端通过厚生纱厂的民族资本家和舆论批评的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在考生面前。评析并不是要比较两种救国道路孰优孰劣,而是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再则从湖南应聘女孩对该争议的态度中不难看出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中的嬗替并存,传统社会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民国下的中国,新旧思潮碰撞同时,普罗大众在关注生计同时,也不知不觉间融入社会的转型,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