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年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范文

2020-01-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最近几日来,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被赞誉为“当代愚公”,并荣获“时代楷模”称号。或许“黄大发”对一些人来讲仅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但是对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村民来说,黄大发就是一个“奇迹”,是点亮贫困山区人民群众希望的“一盏灯”,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面旗”。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他就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0多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这条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随后,黄大发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贫困面貌,用实际行动展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不畏艰难、不辱使命。

  不忘初心,始终把百姓装在心里。入党时,黄大发就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底,当好群众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在担任村干部的几十年里,他时刻想着“多为群众做点事”,村里的事情,比谁干的都起劲。在群众大会上,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他立誓“为了水,我愿意用命来换”,终于说服了全村百姓;为了让“大发渠”尽快立项,黄大发穿着单薄的衣裳、穿着破胶鞋,冒雨步行200多公里到县城找水利部门;为了给村里砍出一条电线线路,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衣服都被刺破了”。这些都是黄大发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真抓实干好党员形象的真实写照。

  不畏艰难,始终把困难踩在脚下。面对草王坝的大山、绝壁、险崖,黄大发毫不退缩、敢为人先,立志“修水渠”。在第一轮修渠失败后,一些人开始反对、嘲笑和指责黄大发,不畏艰难,始终把困难踩在脚下。面对草王坝的大山、绝壁、险崖,黄大发毫不退缩、敢为人先,立志“修水渠”。在第一轮修渠失败后,一些人开始反对、嘲笑和指责黄大发,但是他从不服输,相信没有努力干不成的事,表态:“这次不把水引来,我的名字倒过来”;当修水渠缺资金时,他号召“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村民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卖了换钱,凑钱修水渠;当修水渠遇到技术难题时,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文盲的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零起步,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的学习,最终成了水利专家。在黄大发的'字典里就没有“难”字,只要想干、肯干、用心干,就一定能干好,在他身上始终闪亮的是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为民谋利终不悔的精神品质。

  不辱使命,始终将责任举过头顶。靠着一股冲劲、一种信念、一种责任感,黄大发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在绝壁上凿水渠,改变了村子“滴水贵如油”历史。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展开“坡改梯”,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种满了稻子、果树。识字不多的黄大发还认识到真正要拔掉穷根,还是得靠读书,决不让后辈们吃二茬苦,正所谓“扶贫先扶志”。在黄大发带领下,村里的小学多次迁址,校舍条件不断改善。现在仅百余户人家的草王坝,已经走出了23名大学生,实现彻底挖掉“穷根”,摘掉“穷帽”的目标指日可待。

  黄大发这位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他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更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大发为行动标杆,向他看齐,并从他身上汲取不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