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x级酒店管理专业的66名大一新生到建业假日酒店(HolidayInn)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酒店认知实习。此次实习继承了工院学生重荣誉、讲团结、守纪律、服从大局、刻苦好学的优良传统,受到了酒店领导的肯定,学生也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后获益良多。
本次实习本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经济管理系和假日酒店合作,学校方面由x老师带队,酒店方面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员工培训主管负责接待。实习结合大一新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通过在酒店聘请专家讲座、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与学生互动、学生现场参观酒店各部门,以及观摩酒店工作人员现场作业等方式进行。内容形式力求多样化、丰富化,更贴近实际,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一清晰的认识。
在实习中,学生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同学们反映最集中的就是此行能够真切的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单单这个就是很大的收获。通过与正在酒店工作实习的20xx级大三学生的交流,大一新生们学会了怎样待人接物,怎样调整心态,怎样协调与领导同事的关系,怎样更好的对客服务,如何实现自己由一名“初出茅庐”的稚嫩学生到“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的“华丽转身”。
在与酒店主管领导的交流中,同学们踊跃发言。“我们将来到酒店面试需要注意些什么?一般会问哪些问题?酒店分为几大部门?各个部门的工作对从业者有哪些要求?洲际集团的发展史是怎样的?酒店工作对外语的要求高吗?我们平时在学习中要从哪几方面有意识的提升专业素养?我们将来若到假日酒店工作,福利待遇如何?”甚至有学生问起酒店主管领导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酒店部门领导风趣幽默的答疑解惑也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在酒店各部门参观中,学生们也用他们全新的眼光观察着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甚至结合平时所学,对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酒店为什么非要排急转班,休息不好,既不利于保证服务质量,也不利于保证员工身体健康,又是对客人不负责任;又比如繁忙的西餐厅为什么不专门设置一个搬运垃圾的岗位,每个班组当班时都要指定一个年轻服务员负责这项单调的重体力活。曾有资深的班组长一针见血的指出搬运垃圾是西餐厅(咖啡厅)的矛盾所在。社会分工体现着人类进步,洗碗有专人负责,为何不把某些不直接对
客服务的工作交给专人负责呢?这样既可减少工作冲突,提高工作技能,和谐同事关系,又能降低人力配置,节约人力成本,何乐而不为?诸如此类的问题等等。学生们的问题尖锐而深刻。新世纪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强,信息来源广,思想活跃,他们身上体现着时代的特色。或许他们的思想还稍显稚嫩,社会阅历也不深,但是确实有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不见得合理,新人的锐气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
此次认知实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竞争的残酷,增强了危机感,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学生不把实习当做一个简单的过场,善于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映证、比较、深入观察反思,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实习学生普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明确了以后的学习方向。
在实习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虽然适应能力较强,融入角色快,但存在着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的毛病。其次在人际交往上,不善于口语直接表达交流。
一谈起中国高校毕业生到酒店工作不久就流失的话题,人们通常缺少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企业方面认为高校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大学生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则认为,酒店缺少文化追求,专业人才在那里缺乏成长空间,这就造成了人才供需两方面的矛盾。学生在实习中,纷纷表示酒店软硬件条件一流,工作环境优雅,但仍有不少学生反映毕业后可能不会从事酒店行业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干服务活就是伺候人的,就低人一等。”其次,中国的酒店人事制度存在一定的僵化性。目前,尤其是大城市、外企对大学生诱惑较大的情况下,酒店仍然遵循按资排辈的做法,而且晋升制度并不倾向于大学生,使学生们感到其教育投资白费,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一有机会就纷纷跳槽。中国的酒店发展离不开知识型与实践型人才的融合。“宽容是美德,接纳是气度,融合是升华。”留住大学生,酒店方面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只要学生热爱这个行业,随着他们将来逐渐熟悉运营,融入实际,他们在大学里培养的良好综合素质就会发挥在工作中,这样酒店的管理、经营水平也会得到持续的提升。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这个企求是可以达到的。
最后酒店方面也对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欢迎大家将来常到酒店参观交流,甚至进行实际对客服务。本次认知实习在大家的合影中圆满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