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3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2:50
教养的名人故事
1、舜的故事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08
故事:上小学时,家离学校有十多里路,每天“两头不见天”还有可能迟到。为了赶上课,不至于被严厉的老师罚站在教室外面,天刚麻麻亮,我们便上路了,先走两里多山路,在走十多里公路,天天如此。那时候,公路上的车还不是很多,有谁某一天搭了顺路的拖拉机到学校,我们都要羡慕几天,更不要说搭了汽车呢。公路上那些飞驰而过汽车,根本不会理会我们这群斜挎着帆布书包,蓬头垢面的山孩子,从远而近,呼的一下,便将我们抛在扬起的尘灰中。
有一段时间,在我们家那一带,来了许多工程测量人员。一辆漂亮的面包车每天将他们送到工地。那位司机是个很热心也很爱小孩子的人,早上送人到工地后返回时,他总乐意捎我们一段路。连拖拉机都少坐的山里孩子,突然能够天天坐漂亮、干净、用白布套着座位的“高级车”,甭提我们心里多美了。那些日子,是我们几个山孩子的幸福时光。我们计算好司机叔叔到达的时间,每天准时到哪儿上车。要是某一天错过了时间没有坐上车,就会懊悔一整天。我们盼望这车永远不走多好啊,司机叔叔乐于助人愿意捎我们,我们能少走路早到学校。我们都从心里非常感谢司机叔叔,都愿意天天看到他那慈祥的脸。
有一天早上,我们急匆匆赶到司机叔叔的停车点,车已经停在哪儿了,但车门却紧紧闭着。司机叔叔在里边静静的抽着烟,我们以为他没有看见我们,便全部挤到车门边,等他开门。山里晚秋早晨的天气很冷,洁净的玻璃车门反映出我们这群衣衫不整、黑黝黝喘着粗气的山里孩子。
许久,车门无声的开了。我第一个伸出脚,想早点进到车里去。就在这时,我们听到司机叔叔低低地说了一句:没得教养。我伸出的脚下意识地收回来了。伙伴们一霎间都停止了拥挤。好一阵,我们回过神,不约而同转过身,默默地,又开始用双脚量通往学校的路……山里孩子缺少教养,我们不会用好听的话来感谢别人的帮助,虽然朴实的想法一直埋在心里。
后来,我选择了使更多山里孩子变得“有教养”的职业,我自己也用双脚量准自己人生的座标。只是,有时候,静静的想起那件事,还是不由自主的叹口气。
感悟:不要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5:42
故事:上小学时,家离学校有十多里路,每天“两头不见天”还有可能迟到。为了赶上课,不至于被严厉的老师罚站在教室外面,天刚麻麻亮,我们便上路了,先走两里多山路,在走十多里公路,天天如此。那时候,公路上的车还不是很多,有谁某一天搭了顺路的拖拉机到学校,我们都要羡慕几天,更不要说搭了汽车呢。公路上那些飞驰而过汽车,根本不会理会我们这群斜挎着帆布书包,蓬头垢面的山孩子,从远而近,呼的一下,便将我们抛在扬起的尘灰中。
有一段时间,在我们家那一带,来了许多工程测量人员。一辆漂亮的面包车每天将他们送到工地。那位司机是个很热心也很爱小孩子的人,早上送人到工地后返回时,他总乐意捎我们一段路。连拖拉机都少坐的山里孩子,突然能够天天坐漂亮、干净、用白布套着座位的“高级车”,甭提我们心里多美了。那些日子,是我们几个山孩子的幸福时光。我们计算好司机叔叔到达的时间,每天准时到哪儿上车。要是某一天错过了时间没有坐上车,就会懊悔一整天。我们盼望这车永远不走多好啊,司机叔叔乐于助人愿意捎我们,我们能少走路早到学校。我们都从心里非常感谢司机叔叔,都愿意天天看到他那慈祥的脸。
有一天早上,我们急匆匆赶到司机叔叔的停车点,车已经停在哪儿了,但车门却紧紧闭着。司机叔叔在里边静静的抽着烟,我们以为他没有看见我们,便全部挤到车门边,等他开门。山里晚秋早晨的天气很冷,洁净的玻璃车门反映出我们这群衣衫不整、黑黝黝喘着粗气的山里孩子。
许久,车门无声的开了。我第一个伸出脚,想早点进到车里去。就在这时,我们听到司机叔叔低低地说了一句:没得教养。我伸出的脚下意识地收回来了。伙伴们一霎间都停止了拥挤。好一阵,我们回过神,不约而同转过身,默默地,又开始用双脚量通往学校的路……山里孩子缺少教养,我们不会用好听的话来感谢别人的帮助,虽然朴实的想法一直埋在心里。
后来,我选择了使更多山里孩子变得“有教养”的职业,我自己也用双脚量准自己人生的座标。只是,有时候,静静的想起那件事,还是不由自主的叹口气。
感悟:不要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7:34
我有,但是没法上传!
仅仅举例:
如何将企业治理好,一直是管理者的一个“研究课题”。有的研究有素,也就治理有方;有的研究无得,也就治理失败。要治理好企业,必须网罗人才,古代燕昭王黄金台招贤,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样筑“黄金台”,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借用报刊一角,筑起“招贤台”,招聘贤才么?
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