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0: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太姥霞客”组织驴友徒步古道
2015年春,我有过一次寻找福鼎白茶古道之旅。车在点头、磻溪、白琳一带山里转悠,足迹到过举州、五蒲岭、三十六湾等地,回来写了一篇短文,提出“白茶古道”这个概念。文章在《茶道》杂志发表后,引起反响,多家网站转载,福鼎旅游部门还专门开辟一条徒步旅游路线。2016年元旦,一位叫“太姥霞客” 的还真组织了31名驴友徒步古道,经五蒲岭、三十六湾等地。
更有一位东北企业家到五峰桥和古时驿亭去实地考察,愿意出资修缮古道和驿亭。
陪伴我走古道的福鼎茶人叶芳养把这些消息转发给我。我既高兴又惶恐。惶恐的是我虽然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我却说不清这条古道的始末和沿途,更不知背后那些相关的人文历史底蕴。
我很想进一步了解,于是丙申年春节刚过,再次南行福鼎。
抵达当晚,叶芳养约了地方史志学人杨应杰先生与我见面。杨应杰原是福鼎三中的校长,因为喜欢茶和历史被调至福鼎市茶办工作。共同的爱好,让我与他一见如故。他和叶芳养为我画了一条行走考察古道的路线图,我笑说有点像是《智取威虎山》中的联络图。
据地方志记载:福鼎境内古干道有两条,计110公里。一条是起自福州的福建北驿道,经今之连江、宁德、霞浦,进入福鼎县之蒋阳、五蒲岭、白琳、点头、岩前至县城桐山,再由城关取道万古亭、贯岭,越分水岭达浙江。福鼎路段总长75公里。另一条则由寿宁经福安、柘荣,经福鼎县之管阳、金钗溪、唐阳、柯岭至县城桐山与驿道相接,全长35公里。清代蓝鼎元《福建全省总图说》有记:“自浙东海岸温州入闽,由福宁、宁德、罗源、连江至省城,皆羊肠鸟道,盘行陡竣,日行高岭云雾中,登天入渊,上下循环,古称蜀道无以过也。”可见福鼎境内此段崎岖险阻。
栖林寺,旧时为福鼎八景之一
我们第二天就去桐山,那里有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的栖林寺。“栖林烟雨”旧时为福鼎八景之一,享誉闽浙。可惜古迹已不多。山门、大雄宝殿等多为新修新建,唯墙柱一对旧联似为清代遗痕,上联“梵宇且清晖翠竹黄花皆密谛”,下联仅存最后四字“月照禅心”。
墙柱一对旧联似为清代遗痕
过分水岭再往北便是浙江。登鳌峰岭,我们在附近寻找古道,惜大多已难见影踪。附近原有古驿站也已无迹。在一些荒草丛生地方,倒仍依稀可找到当年用石块铺筑的山路。
当年用石块铺筑的山路
沿一条叫十三弯的分支古道,攀登半小时,可到达昭明古寺。昭明寺始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为昭明太子萧统所敕建,故名。寺内供有镇寺之宝释迦牟尼舍利一粒,迎自斯里兰卡。院内一座巍峨古塔耸立,岿然壮观,有1480多年历史,被称福建古塔之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幢旧屋,当地朋友说是观音楼,有400多年历史,木雕堪称精美。旧屋的一部分现辟为“昭明文化研究会”。我和殷慧芬在寺院内徜徉,对这座毫无世俗商业味的深山寺院印象很好。一处墙上有“福慧”两字,另有一处横匾上书“到这里”三字,冥冥之中,觉得这里似乎与我们有一种缘分。
院内一座巍峨古塔耸立?
史料记载:栖林寺与白琳天王寺是宋代从浙江到福州经福鼎的驿站。元明两朝,仍承宋制,直至清后废驿设铺。离开栖林寺,我们便去天王寺。
天王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作为古道另一驿站,旅人、茶农在这里小憩后,从里溪头翻越太姥山一直可以走到霞浦。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南宋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王十朋从泉州知府退任回老家浙江乐清,曾写下三首诗。一首《自泉返至王头陀岭》:“凌晨饱饭渡秦溪,要上青山九级梯。不使瓯闽隔人世,头陀力与五丁齐。”写他从泉州经霞浦过来,借宿太姥山下秦屿,次日凌晨吃饱早饭,开始登“青山九级梯”王头陀岭。第二首《天王寺》:“千里归途险更长,眼中深喜见天王。从今渐入平安境,旧路艰辛未敢忘。”写他经太姥山,沿古驿道而走,归途艰险,到天王寺才渐入平安。之后,王十朋继续沿古道行走至栖林寺,诗写:“我如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当晚,王十朋宿栖林寺。
爱国诗人王十朋
王十朋当年由南往北从泉州回故里。我们如今却由北往南,那应该是这位南宋状元八百多年前从家乡往泉州赴任之道。王十朋有《赴泉州任入长溪》、《宿饭溪驿》、《福安双岩寺》等诗篇,就是他去泉州途经闽东所作。诗中“长溪”、“饭溪驿”,据考皆在今霞浦境内。“门拥千峰翠,溪无一点尘。松风清入耳,山月自随人。”读着这些诗句,我想他当年也许新官上任,意气风发,自浙入闽,过栖林寺、天王寺驿站而不息,一口气翻越太姥,至“饭溪驿”方入宿。
王十朋赴任泉州知府的路,是一条向上的、却需翻山越岭的崎岖路。
出天王寺,过通福桥,我们踏上这条山路。时有蒙蒙细雨,雨淋后的石板路高高低低更显湿滑,也更显岁月的包浆。杨应杰告诉我这条古驿道,为闽、浙南北通衢,自汉就有。近现代国民军北伐、1945年日军从福州溃退台州、1949年南下福州,皆取此道。
雨淋后的石板路高高低低
雨中徒步近2小时,我们登上太姥山脉一岭头,见有供行者茶人歇脚的凉屋,墙上满是青苔,可见年代已久。杨应杰告诉我,旧时有些凉亭旁辟有水塘,为让路人喝水解渴。怕路人喝得太急伤及身体,水塘里往往洒些麸皮,路人在喝水时便会把麸皮吹开后慢慢再喝。古代人善,连细节都想得很人性。这往来路人当然包含挑茶担的茶人,因此,这古驿道某种意义上就是古茶道。
供行者茶人歇脚的凉屋
《宁德茶业志》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后,茶叶运输逐渐增多,茶叶生产得到发展。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茶叶出口靠人力肩挑,经古驿道至温州转运至上海,或至福州出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福州、厦门成为茶叶重要出口口岸,福鼎茶叶多由南广帮在白琳开茶馆收购,转运至福州。也有上海、福州茶行(洋行)直接向本地茶商采购,由福鼎茶农在古道肩挑至指定地点交货验收,再由沙埕港或三都澳转运福州、上海后出口。
柏柳梅筱溪故居
从栖林寺与天王寺,沿途皆茶乡、茶山。古驿道、古茶道,说到底就是一条道。沿途点头、柏柳、举州,五蒲岭、白琳等地,我此次又一一踏访,收获颇丰。柏柳梅筱溪故居、白琳玉琳老街、举州碇步……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踏访古道,一路又见桥梁屡毁屡建,令人感慨。通福桥、东溪桥、东门岭桥、横溪桥等自清代一直至2012年建桥碑记仍在,虽然斑斑驳驳,但所载善人名录密密麻麻,仍可辨认……
我向他们致敬,为这千年古道。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hanfenlouwengao ? 涵芬楼文稿 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文化本公众号文章网站或媒体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hanfenlouwengao ? 涵芬楼文稿 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文化本公众号文章网站或媒体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