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0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防止热岛效应的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一、城市热岛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综合形成:
①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大量人为热量喷发。
②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造成的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③城市绿地的缺少。
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据统计,热岛的80%归咎于绿地的减少,20%才是城市热量的排放。由此可见绿地对城市的重要性。
二、武汉市热岛遥感成果:
应用遥感技术,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TM6热图象研究城市热岛,在国内外都有过报导。武汉市曾于1988年、2000年分别利用遥感技术对武汉市冬季和夏季的热岛效应做了研究,初步掌握了武汉市热环境的空间和变化规律。其对武汉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规划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城区热岛分布规律和特征(1988年的分布状况):
(一)城区热岛的水平结构
根据白天(12-15时)和夜间(0-3时)热环境资料的分析,武汉市区热岛日周期水平变化较大,白天构成以市区为主、面积大、分布集中的多中心城市热岛为主要特征,市区被长江、汉江分割形成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四片(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的多中心热岛结构,其中汉口有三个强热岛中心(以0.9 ℃)为界:一是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最高,基本分布在人口稠密区;二是堤角工业区,从黄浦路沿工农兵路到新村街,为一直径2公里的圆形;三是易家墩工业区,从汉宜路南端沿大道到古田一路呈南北宽1公里的东西向带状,与工业区的分布位置吻合。
青山区有两个强热岛中心:一是武钢厂区,呈北西向排列长约2.5公里,宽1公里的平行四边形;二是生活区,以红卫路街和新沟桥街为中心两个相邻的小热岛,直径小于1公里。
武昌有两个弱热岛中心,分别位于武昌老城区沿江呈岛带状 和四美塘的两端,面积较小。
夜间城市热岛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以工业热源和水体效应为主构成热岛呈零散分布为主要特征,青山武钢为热岛最强,以炼铁厂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直径为1公里。汉阳汉钢为一弱热岛中心,汉口城区温度略高于背景温度(0.1℃)强度极弱,而大面积的水体都表现出较市区更高的温度,形成与水体形状相类似的热岛和热带,分布于市区外围或横穿市区。
(二)城区热岛的强度分布
总的来说,武汉市在温差较小的秋未季节(11月份)整个城市热岛强度较小,特别是在午后和午夜时,最大强度仅有1.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夜间热岛强度大小主要与工业热源有关,武钢最强,达1.1℃。汉阳的七里庙工业区次之,达0.3℃,汉口人口稠密区为0.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白天热岛强度除与下垫面类型有关外,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对热岛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易家墩工业区,堤角工业区,七里庙工业区,青山工业区等,绿化较好的地区(公园)和较大水体对气温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形成市区内的低温区。
总之,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上半夜大于下半夜,具有热源的工业区大于一般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的城区高于稀疏区,白天水体植被具有调节气温作用,削弱了热岛强度;夜间水体具有保温作用,形成热岛。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心基本不变,热岛强度差别较大。
(三)利用2000年遥感温度片对城区热岛效应综合分析
根据ETM+传感器于2000年9月21日上午10:00~10:15获取的第6波段的高增益影像资料分析,武汉市热岛的白天构成仍以市区为主,市中心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热岛中心,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镶嵌式结构,呈多中心分布模式。但比照88年的热岛分布状况,大片的热岛被瓦解或已成点状分布,较明显的例证有以下几处:
其中,原汉口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度最高的区域,已明显在菱角湖、机器荡子湖等五湖组成的“绿心”周围挖空,这同近几年通过水体保护和环湖绿化将这“五湖”建成汉口中部的湖泊公园是分不开的。这里已形成绿色空间相对集中的汉口中心区“绿心”,再加上这里旧城区改造,增加绿化量,都大大降低了周围温度。据估算,一公顷绿地昼夜蒸发水的调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连续工作20小时的制冷效果。可见,多植树、多植草给整个城市居民带来的益处多多。
其次是青山区,根据96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012.07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238.70公顷,增加226.63公顷,单位附属绿地面积96年普查资料为537.12公顷,99年普查资料为730.44公顷,增加193.32公顷,88年热岛较集中的武钢厂区、生活区热岛范围明显减少,红色(温度最高位置)区域基本上由88年片状打散成局部、点状,面积大大减少。这同近几年武钢以加入WTO为契机力求创建具有国际一流企业水准的环境容貌,掀起大规模的拆除闲置房植树造林的活动密不可分。武钢仅从1998年~2000年就投资将近四千万兴建绿化工程,而且力度逐年加大。仅2001年就拆除各类闲置房等建筑23.5万平方米,建成绿地9万平方米。武钢的居住区还被评为全国绿量最大的工业人口居住区.
武昌区在96年普查资料中绿地面积是906.13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绿化面积是1136.66公顷,增加了230.53公顷,比较 显著减少的是长江大桥沿武珞路与中南路附近,这同近几年这里大型广场红楼广场、洪山广场的建成密不可分,红楼广场由1.2万平方米的小游园改建成5.42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化广场,拆除1.2万平方米的建筑及商业门面,搬迁了阅马场小学,使南北两个广场连成整体,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大树,体现了“绿色广场”的新概念,洪山广场将原东、西广场贯通形成10.8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新建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大型绿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其降温效应主要归功于它能对水分进行吸收和蒸腾,清洁空气中的毒气。
以上是从三处较大变化的面的角度作以概述,从点上说,最明显的例证是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半岛型地域——南岸嘴,南岸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临长江,北依汉水,南枕龟山,西接月湖,南岸嘴地区总用地面积为172公顷。一直以来,这里民居稠密,街道纵横,后,由于交通、防洪等方面的因素*了该地区的发展,这里的面貌较为破旧。从88年热岛分布图上,可看到此处正是热岛明显集中的区域,由于近几年市*重视对其的改造和绿化,这里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2000年热岛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里核心区的热岛已基本消失。随着改造力度的加大,这里将逐渐形成武汉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2000年热岛分布状况中,仍可见许多热岛区域的存在,并有新的热岛中心产生,较大的区域如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工业密集区,这是整个城市发展、延伸、新工业园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热源的危害,这就给整个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怎样更好地利用绿色植物减缓城区热岛效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多植树造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防止热岛效应的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防止热岛效应的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一、城市热岛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综合形成:
①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大量人为热量喷发。
②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造成的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③城市绿地的缺少。
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据统计,热岛的80%归咎于绿地的减少,20%才是城市热量的排放。由此可见绿地对城市的重要性。
二、武汉市热岛遥感成果:
应用遥感技术,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TM6热图象研究城市热岛,在国内外都有过报导。武汉市曾于1988年、2000年分别利用遥感技术对武汉市冬季和夏季的热岛效应做了研究,初步掌握了武汉市热环境的空间和变化规律。其对武汉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规划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城区热岛分布规律和特征(1988年的分布状况):
(一)城区热岛的水平结构
根据白天(12-15时)和夜间(0-3时)热环境资料的分析,武汉市区热岛日周期水平变化较大,白天构成以市区为主、面积大、分布集中的多中心城市热岛为主要特征,市区被长江、汉江分割形成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四片(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的多中心热岛结构,其中汉口有三个强热岛中心(以0.9 ℃)为界:一是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最高,基本分布在人口稠密区;二是堤角工业区,从黄浦路沿工农兵路到新村街,为一直径2公里的圆形;三是易家墩工业区,从汉宜路南端沿大道到古田一路呈南北宽1公里的东西向带状,与工业区的分布位置吻合。
青山区有两个强热岛中心:一是武钢厂区,呈北西向排列长约2.5公里,宽1公里的平行四边形;二是生活区,以红卫路街和新沟桥街为中心两个相邻的小热岛,直径小于1公里。
武昌有两个弱热岛中心,分别位于武昌老城区沿江呈岛带状 和四美塘的两端,面积较小。
夜间城市热岛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以工业热源和水体效应为主构成热岛呈零散分布为主要特征,青山武钢为热岛最强,以炼铁厂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直径为1公里。汉阳汉钢为一弱热岛中心,汉口城区温度略高于背景温度(0.1℃)强度极弱,而大面积的水体都表现出较市区更高的温度,形成与水体形状相类似的热岛和热带,分布于市区外围或横穿市区。
(二)城区热岛的强度分布
总的来说,武汉市在温差较小的秋未季节(11月份)整个城市热岛强度较小,特别是在午后和午夜时,最大强度仅有1.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夜间热岛强度大小主要与工业热源有关,武钢最强,达1.1℃。汉阳的七里庙工业区次之,达0.3℃,汉口人口稠密区为0.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白天热岛强度除与下垫面类型有关外,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对热岛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易家墩工业区,堤角工业区,七里庙工业区,青山工业区等,绿化较好的地区(公园)和较大水体对气温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形成市区内的低温区。
总之,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上半夜大于下半夜,具有热源的工业区大于一般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的城区高于稀疏区,白天水体植被具有调节气温作用,削弱了热岛强度;夜间水体具有保温作用,形成热岛。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心基本不变,热岛强度差别较大。
(三)利用2000年遥感温度片对城区热岛效应综合分析
根据ETM+传感器于2000年9月21日上午10:00~10:15获取的第6波段的高增益影像资料分析,武汉市热岛的白天构成仍以市区为主,市中心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热岛中心,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镶嵌式结构,呈多中心分布模式。但比照88年的热岛分布状况,大片的热岛被瓦解或已成点状分布,较明显的例证有以下几处:
其中,原汉口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度最高的区域,已明显在菱角湖、机器荡子湖等五湖组成的“绿心”周围挖空,这同近几年通过水体保护和环湖绿化将这“五湖”建成汉口中部的湖泊公园是分不开的。这里已形成绿色空间相对集中的汉口中心区“绿心”,再加上这里旧城区改造,增加绿化量,都大大降低了周围温度。据估算,一公顷绿地昼夜蒸发水的调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连续工作20小时的制冷效果。可见,多植树、多植草给整个城市居民带来的益处多多。
其次是青山区,根据96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012.07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238.70公顷,增加226.63公顷,单位附属绿地面积96年普查资料为537.12公顷,99年普查资料为730.44公顷,增加193.32公顷,88年热岛较集中的武钢厂区、生活区热岛范围明显减少,红色(温度最高位置)区域基本上由88年片状打散成局部、点状,面积大大减少。这同近几年武钢以加入WTO为契机力求创建具有国际一流企业水准的环境容貌,掀起大规模的拆除闲置房植树造林的活动密不可分。武钢仅从1998年~2000年就投资将近四千万兴建绿化工程,而且力度逐年加大。仅2001年就拆除各类闲置房等建筑23.5万平方米,建成绿地9万平方米。武钢的居住区还被评为全国绿量最大的工业人口居住区.
武昌区在96年普查资料中绿地面积是906.13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绿化面积是1136.66公顷,增加了230.53公顷,比较 显著减少的是长江大桥沿武珞路与中南路附近,这同近几年这里大型广场红楼广场、洪山广场的建成密不可分,红楼广场由1.2万平方米的小游园改建成5.42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化广场,拆除1.2万平方米的建筑及商业门面,搬迁了阅马场小学,使南北两个广场连成整体,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大树,体现了“绿色广场”的新概念,洪山广场将原东、西广场贯通形成10.8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新建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大型绿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其降温效应主要归功于它能对水分进行吸收和蒸腾,清洁空气中的毒气。
以上是从三处较大变化的面的角度作以概述,从点上说,最明显的例证是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半岛型地域——南岸嘴,南岸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临长江,北依汉水,南枕龟山,西接月湖,南岸嘴地区总用地面积为172公顷。一直以来,这里民居稠密,街道纵横,后,由于交通、防洪等方面的因素*了该地区的发展,这里的面貌较为破旧。从88年热岛分布图上,可看到此处正是热岛明显集中的区域,由于近几年市*重视对其的改造和绿化,这里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2000年热岛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里核心区的热岛已基本消失。随着改造力度的加大,这里将逐渐形成武汉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2000年热岛分布状况中,仍可见许多热岛区域的存在,并有新的热岛中心产生,较大的区域如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工业密集区,这是整个城市发展、延伸、新工业园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热源的危害,这就给整个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怎样更好地利用绿色植物减缓城区热岛效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多植树造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一、城市热岛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综合形成:
①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大量人为热量喷发。
②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造成的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③城市绿地的缺少。
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据统计,热岛的80%归咎于绿地的减少,20%才是城市热量的排放。由此可见绿地对城市的重要性。
二、武汉市热岛遥感成果:
应用遥感技术,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TM6热图象研究城市热岛,在国内外都有过报导。武汉市曾于1988年、2000年分别利用遥感技术对武汉市冬季和夏季的热岛效应做了研究,初步掌握了武汉市热环境的空间和变化规律。其对武汉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规划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城区热岛分布规律和特征(1988年的分布状况):
(一)城区热岛的水平结构
根据白天(12-15时)和夜间(0-3时)热环境资料的分析,武汉市区热岛日周期水平变化较大,白天构成以市区为主、面积大、分布集中的多中心城市热岛为主要特征,市区被长江、汉江分割形成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四片(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的多中心热岛结构,其中汉口有三个强热岛中心(以0.9 ℃)为界:一是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最高,基本分布在人口稠密区;二是堤角工业区,从黄浦路沿工农兵路到新村街,为一直径2公里的圆形;三是易家墩工业区,从汉宜路南端沿大道到古田一路呈南北宽1公里的东西向带状,与工业区的分布位置吻合。
青山区有两个强热岛中心:一是武钢厂区,呈北西向排列长约2.5公里,宽1公里的平行四边形;二是生活区,以红卫路街和新沟桥街为中心两个相邻的小热岛,直径小于1公里。
武昌有两个弱热岛中心,分别位于武昌老城区沿江呈岛带状 和四美塘的两端,面积较小。
夜间城市热岛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以工业热源和水体效应为主构成热岛呈零散分布为主要特征,青山武钢为热岛最强,以炼铁厂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直径为1公里。汉阳汉钢为一弱热岛中心,汉口城区温度略高于背景温度(0.1℃)强度极弱,而大面积的水体都表现出较市区更高的温度,形成与水体形状相类似的热岛和热带,分布于市区外围或横穿市区。
(二)城区热岛的强度分布
总的来说,武汉市在温差较小的秋未季节(11月份)整个城市热岛强度较小,特别是在午后和午夜时,最大强度仅有1.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夜间热岛强度大小主要与工业热源有关,武钢最强,达1.1℃。汉阳的七里庙工业区次之,达0.3℃,汉口人口稠密区为0.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白天热岛强度除与下垫面类型有关外,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对热岛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易家墩工业区,堤角工业区,七里庙工业区,青山工业区等,绿化较好的地区(公园)和较大水体对气温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形成市区内的低温区。
总之,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上半夜大于下半夜,具有热源的工业区大于一般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的城区高于稀疏区,白天水体植被具有调节气温作用,削弱了热岛强度;夜间水体具有保温作用,形成热岛。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心基本不变,热岛强度差别较大。
(三)利用2000年遥感温度片对城区热岛效应综合分析
根据ETM+传感器于2000年9月21日上午10:00~10:15获取的第6波段的高增益影像资料分析,武汉市热岛的白天构成仍以市区为主,市中心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热岛中心,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镶嵌式结构,呈多中心分布模式。但比照88年的热岛分布状况,大片的热岛被瓦解或已成点状分布,较明显的例证有以下几处:
其中,原汉口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度最高的区域,已明显在菱角湖、机器荡子湖等五湖组成的“绿心”周围挖空,这同近几年通过水体保护和环湖绿化将这“五湖”建成汉口中部的湖泊公园是分不开的。这里已形成绿色空间相对集中的汉口中心区“绿心”,再加上这里旧城区改造,增加绿化量,都大大降低了周围温度。据估算,一公顷绿地昼夜蒸发水的调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连续工作20小时的制冷效果。可见,多植树、多植草给整个城市居民带来的益处多多。
其次是青山区,根据96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012.07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238.70公顷,增加226.63公顷,单位附属绿地面积96年普查资料为537.12公顷,99年普查资料为730.44公顷,增加193.32公顷,88年热岛较集中的武钢厂区、生活区热岛范围明显减少,红色(温度最高位置)区域基本上由88年片状打散成局部、点状,面积大大减少。这同近几年武钢以加入WTO为契机力求创建具有国际一流企业水准的环境容貌,掀起大规模的拆除闲置房植树造林的活动密不可分。武钢仅从1998年~2000年就投资将近四千万兴建绿化工程,而且力度逐年加大。仅2001年就拆除各类闲置房等建筑23.5万平方米,建成绿地9万平方米。武钢的居住区还被评为全国绿量最大的工业人口居住区.
武昌区在96年普查资料中绿地面积是906.13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绿化面积是1136.66公顷,增加了230.53公顷,比较 显著减少的是长江大桥沿武珞路与中南路附近,这同近几年这里大型广场红楼广场、洪山广场的建成密不可分,红楼广场由1.2万平方米的小游园改建成5.42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化广场,拆除1.2万平方米的建筑及商业门面,搬迁了阅马场小学,使南北两个广场连成整体,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大树,体现了“绿色广场”的新概念,洪山广场将原东、西广场贯通形成10.8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新建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大型绿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其降温效应主要归功于它能对水分进行吸收和蒸腾,清洁空气中的毒气。
以上是从三处较大变化的面的角度作以概述,从点上说,最明显的例证是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半岛型地域——南岸嘴,南岸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临长江,北依汉水,南枕龟山,西接月湖,南岸嘴地区总用地面积为172公顷。一直以来,这里民居稠密,街道纵横,后,由于交通、防洪等方面的因素*了该地区的发展,这里的面貌较为破旧。从88年热岛分布图上,可看到此处正是热岛明显集中的区域,由于近几年市*重视对其的改造和绿化,这里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2000年热岛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里核心区的热岛已基本消失。随着改造力度的加大,这里将逐渐形成武汉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2000年热岛分布状况中,仍可见许多热岛区域的存在,并有新的热岛中心产生,较大的区域如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工业密集区,这是整个城市发展、延伸、新工业园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热源的危害,这就给整个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怎样更好地利用绿色植物减缓城区热岛效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防止热岛效应的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多植树造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一、城市热岛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综合形成:
①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大量人为热量喷发。
②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造成的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③城市绿地的缺少。
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据统计,热岛的80%归咎于绿地的减少,20%才是城市热量的排放。由此可见绿地对城市的重要性。
二、武汉市热岛遥感成果:
应用遥感技术,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TM6热图象研究城市热岛,在国内外都有过报导。武汉市曾于1988年、2000年分别利用遥感技术对武汉市冬季和夏季的热岛效应做了研究,初步掌握了武汉市热环境的空间和变化规律。其对武汉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规划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城区热岛分布规律和特征(1988年的分布状况):
(一)城区热岛的水平结构
根据白天(12-15时)和夜间(0-3时)热环境资料的分析,武汉市区热岛日周期水平变化较大,白天构成以市区为主、面积大、分布集中的多中心城市热岛为主要特征,市区被长江、汉江分割形成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四片(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的多中心热岛结构,其中汉口有三个强热岛中心(以0.9 ℃)为界:一是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最高,基本分布在人口稠密区;二是堤角工业区,从黄浦路沿工农兵路到新村街,为一直径2公里的圆形;三是易家墩工业区,从汉宜路南端沿大道到古田一路呈南北宽1公里的东西向带状,与工业区的分布位置吻合。
青山区有两个强热岛中心:一是武钢厂区,呈北西向排列长约2.5公里,宽1公里的平行四边形;二是生活区,以红卫路街和新沟桥街为中心两个相邻的小热岛,直径小于1公里。
武昌有两个弱热岛中心,分别位于武昌老城区沿江呈岛带状 和四美塘的两端,面积较小。
夜间城市热岛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以工业热源和水体效应为主构成热岛呈零散分布为主要特征,青山武钢为热岛最强,以炼铁厂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直径为1公里。汉阳汉钢为一弱热岛中心,汉口城区温度略高于背景温度(0.1℃)强度极弱,而大面积的水体都表现出较市区更高的温度,形成与水体形状相类似的热岛和热带,分布于市区外围或横穿市区。
(二)城区热岛的强度分布
总的来说,武汉市在温差较小的秋未季节(11月份)整个城市热岛强度较小,特别是在午后和午夜时,最大强度仅有1.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夜间热岛强度大小主要与工业热源有关,武钢最强,达1.1℃。汉阳的七里庙工业区次之,达0.3℃,汉口人口稠密区为0.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白天热岛强度除与下垫面类型有关外,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对热岛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易家墩工业区,堤角工业区,七里庙工业区,青山工业区等,绿化较好的地区(公园)和较大水体对气温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形成市区内的低温区。
总之,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上半夜大于下半夜,具有热源的工业区大于一般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的城区高于稀疏区,白天水体植被具有调节气温作用,削弱了热岛强度;夜间水体具有保温作用,形成热岛。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心基本不变,热岛强度差别较大。
(三)利用2000年遥感温度片对城区热岛效应综合分析
根据ETM+传感器于2000年9月21日上午10:00~10:15获取的第6波段的高增益影像资料分析,武汉市热岛的白天构成仍以市区为主,市中心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热岛中心,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镶嵌式结构,呈多中心分布模式。但比照88年的热岛分布状况,大片的热岛被瓦解或已成点状分布,较明显的例证有以下几处:
其中,原汉口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度最高的区域,已明显在菱角湖、机器荡子湖等五湖组成的“绿心”周围挖空,这同近几年通过水体保护和环湖绿化将这“五湖”建成汉口中部的湖泊公园是分不开的。这里已形成绿色空间相对集中的汉口中心区“绿心”,再加上这里旧城区改造,增加绿化量,都大大降低了周围温度。据估算,一公顷绿地昼夜蒸发水的调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连续工作20小时的制冷效果。可见,多植树、多植草给整个城市居民带来的益处多多。
其次是青山区,根据96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012.07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1238.70公顷,增加226.63公顷,单位附属绿地面积96年普查资料为537.12公顷,99年普查资料为730.44公顷,增加193.32公顷,88年热岛较集中的武钢厂区、生活区热岛范围明显减少,红色(温度最高位置)区域基本上由88年片状打散成局部、点状,面积大大减少。这同近几年武钢以加入WTO为契机力求创建具有国际一流企业水准的环境容貌,掀起大规模的拆除闲置房植树造林的活动密不可分。武钢仅从1998年~2000年就投资将近四千万兴建绿化工程,而且力度逐年加大。仅2001年就拆除各类闲置房等建筑23.5万平方米,建成绿地9万平方米。武钢的居住区还被评为全国绿量最大的工业人口居住区.
武昌区在96年普查资料中绿地面积是906.13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绿化面积是1136.66公顷,增加了230.53公顷,比较 显著减少的是长江大桥沿武珞路与中南路附近,这同近几年这里大型广场红楼广场、洪山广场的建成密不可分,红楼广场由1.2万平方米的小游园改建成5.42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化广场,拆除1.2万平方米的建筑及商业门面,搬迁了阅马场小学,使南北两个广场连成整体,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大树,体现了“绿色广场”的新概念,洪山广场将原东、西广场贯通形成10.8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新建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大型绿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其降温效应主要归功于它能对水分进行吸收和蒸腾,清洁空气中的毒气。
以上是从三处较大变化的面的角度作以概述,从点上说,最明显的例证是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半岛型地域——南岸嘴,南岸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临长江,北依汉水,南枕龟山,西接月湖,南岸嘴地区总用地面积为172公顷。一直以来,这里民居稠密,街道纵横,后,由于交通、防洪等方面的因素*了该地区的发展,这里的面貌较为破旧。从88年热岛分布图上,可看到此处正是热岛明显集中的区域,由于近几年市*重视对其的改造和绿化,这里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2000年热岛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里核心区的热岛已基本消失。随着改造力度的加大,这里将逐渐形成武汉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2000年热岛分布状况中,仍可见许多热岛区域的存在,并有新的热岛中心产生,较大的区域如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工业密集区,这是整个城市发展、延伸、新工业园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热源的危害,这就给整个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怎样更好地利用绿色植物减缓城区热岛效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多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