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诱《战国策》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注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4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2 08:45

《苏秦以连横说秦》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苏秦以连横说秦》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原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出处:《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1)说秦惠王曰(2):“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3),北有胡貉、代马之用(4),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东有肴、函之固(6)。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7),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8),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9),愿以异日(10)。”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11),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12),尧伐驩兜(13),舜伐三苗(14),禹伐共工(15),汤伐有夏(16),文王伐崇(17),武王伐纣(18),齐桓任战而伯天下(19)。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20)?古者使车毂击驰(21),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饰(2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23),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24),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25),明言章理(26),兵甲愈起。辩言伟服(27),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28),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29),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30),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31),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32),诎敌国(33),制海内,子元元(34),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35),忽于至道(36),皆惛于教(37),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38),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39),负书担橐(40),形容枯槁,面目犁黑(41),状有归色(42)。归至家,妻不下紝(43),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44),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45)。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46),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47),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48),抵掌而谈(49),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50)。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51),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52)。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53);式于廊庙之内(54),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55),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56),使赵大重(57)。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58),伏轼撙衔(59),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60)。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61),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62)?”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63)。”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出自士礼居覆宋本《战国策》。)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  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纵”);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
  (2)说(shuì):劝说,游说。  秦惠王:前336年至前311年在位。
  (3)巴:今四川省东部。  蜀:今四川省西部。  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
  (4)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区。  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动物,毛皮可作裘。  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产良马闻世。
  (5)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  限:屏障。
  (6)肴:同“肴”,肴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7)奋击:奋勇进击的武士。
  (8)天府:自然界的宝库。
  (9)俨然:庄重矜持。
  (10)愿以异日:愿改在其他时间。
  (11)神农:传说中发明农业和医药的远古帝王。  补遂:古国名。
  (12)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  禽:通“擒”。  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13)驩(huān)兜(dōu):尧的大臣,传说曾与共工一起作恶。
  (14)三苗:古代少数民族。
  (15)共工传为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
  (16)有夏:即夏桀。“有”字无义。
  (1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18)纣:商朝末代君主,传说中的大暴君。
  (19)伯:同“霸”,称霸。
  (20)恶:同“乌”,何。
  (21)毂(gǔ):车轮*圆眼,以容车轴。这里代指车乘。
  (22)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
  (23)万端俱起:群议纷起。
  (24)稠浊:多而乱。
  (25)聊:依靠。
  (26)章:同“彰”,明显。
  (27)伟服:华丽的服饰。
  (28)厉:通“砺”,磨砺。
  (29)徒处:白白地等待。
  (30)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1)杖:持着。  橦(chōng):冲刺。
  (32)凌:凌驾于上。  万乘:兵车万辆,指大国。
  (33)诎:同“屈”,屈服。
  (34)元元:人民。
  (35)嗣主:继位的君王。
  (36)至道:指用兵之道。
  (37)惛:不明。
  (38)说不行:指连横的主张未得实行。
  (39)羸(léi):缠绕。  縢(téng):绑腿布。  蹻(jué)草鞋。
  (40)橐(tuó):囊。
  (41)犁:通“黧”(lí),黑色。
  (42)归:应作“愧”。
  (43)紝(rèn):纺织机。
  (44)太公:姜太公吕尚。  阴符:兵书。
  (45)简:选择。  练:熟习。
  (46)足:应作“踵”,足跟。
  (47)摩:靠近。  燕乌集:宫阙名。
  (48)华屋:指宫殿。
  (49)抵:通“抵”(zhǐ),拍击。
  (50)武安:今属河北省。
  (51)溢:通“镒”。一镒二十四两。
  (52)关:函谷关,为六国通秦要道。
  (53)式:用。
  (54)廊庙:指朝廷。
  (55)隆:显赫。
  (56)山东:指华山以东。
  (57)使赵大重:谓使赵的地位因此而提高。
  (58)掘门:同窟门,窰门。  桑户:桑木为板的门。  棬(quān)枢:树枝做成的门枢。
  (59)轼:车前横木。  撙(zǔn):节制。
  (60)伉:通“抗”。
  (61)张:设置。
  (62)倨:傲慢。
  (63)季子:苏秦的字。
  ()盖:同“盍”,何。

【白话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导读】
  秦汉之际有人杂采战国至秦朝时期谋臣、策士的*活动与言论编纂成集,这部集子后被西汉刘向整理成为一部反映当时重大的*、外交与军事事件的著作,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依国分类,各自成策,包括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共计三十三篇。《战国策》的语言流畅奔放,人物形象生动,善用比喻,长于论辩,文学色彩浓郁。不过,为了渲染气氛,突出情节,文中遣辞往往铺饰夸张,甚至虚构故事,因而不乏失实之处,不可尽信。
  最早为《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学者高诱,但传至北宋已散佚过半,宋人曾巩为之补充重编,成为传世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汇集诸家校本,并附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将《战国策》标点出版。1985年该书再版,成为比较容易得到的本子。
  本文选自《战国策》的《秦策一》。文章运用明快的议论和犀利的推理,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热衷名利的投机家形象。战国之际,虽然号称七国分立,而其大势是秦国与东方的齐、魏、赵、韩、燕及南方的楚国之间的对峙。针对这一形势,当时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种策略,其一,主张秦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联合,以便各个击破其余各国,称为连横;其二,主张六国联合一致抗秦,称为合纵。苏秦出身贫寒,为了谋求富贵,他始则为秦主张连横,继而为六国主张合纵,从而奔走游说于诸侯之间。在他的一败一成之间,既有狼狈不堪的窘状,又有踌躇满志的神气;在他的一辱一荣之中,鲜明地体现出庸俗的世态炎凉。本文在对话中大量地运用对偶、排比,使苏秦的议论虎虎风生,气势磅礴,一位摇唇鼓舌的策士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苏秦一类的策士追求的只是衣锦还乡,夸耀于妻嫂面前,而作者则通过苏秦的活动与议论,发表了自己对于战国局势的看法。

【讲解】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这篇文章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其中刻画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形象。正如南宋鲍彪所说:“(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战国策注》)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代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评析】
  此文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此外,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与其他先秦散文相比,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写他说秦失败后那困顿狼狈之窘态的肖像描写,发愤读书锥刺股的细节描写,读书充满自信的独白等等表现手法,颇有小说的味道,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见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