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道图形题的教学-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浅谈两道图形题的教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图形题,由于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图形题及思维的局限性,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解答。那么,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地设计图形题教学,采取游戏、操作、合作、分组交流等形式,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从浅显到深入、从局部到全面、从零散到有序、从错误到准确呢?下面,说说我自己的做法。
第一题:如下图有四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大多数学生画了4条线段,而对角线的两条线段没考虑到。我问学生为什么只画出了4条线段,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四个点就是四边形的四个角。”原来学生受学过的四边形图形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按顺序连接了4条线段,这里暴我没有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设计了这样一露出学生固有思维的局限性。
个游戏活动:每个小组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小圆片各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每次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问可以有多少种拿法。同时记下每次拿出圆片的颜色,交流时把方法分别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各抒己见,并相互补充,最后得出了6种方法。
学生虽然得出了6种方法,但思维是零散的,教师还需引导他们进行有序的数学思考。于是,我出示了如下的颜色圆片组合:(1)红分别与黄、蓝、绿组合;(2)黄分别与蓝、绿组合;(3)蓝与绿组合。同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归
纳、整理,最后让学生用四个不同颜色的圆片代表四个点,放在白纸上,分别连
线,学生都能画出6条线段。我问学生一共有几条线段,学生说有3+2+1=6(条)
线段,此方法可以类推到5个点、6个点、7个点……的连线。这样就为学生创
设了自主探索、交流互动的空间,既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初步渗透了组合
的思想方法。
第二题:将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对学生解答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做到心
中有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备课、上课,有效分散教学难点。解答这道题,对
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受思维习惯的影响,缺乏思
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不假思索的认为剪去一个三角形,少了一个角,正方形就
变成了三角形。于是,我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少学生剪在两条边上,然后数一数,
发现正方形变成了五边形。我提示学生剪时可通过正方形角的顶点,也可以不通
过正方形角的顶点。学生克服思维的局限性,开拓思路,得出如下三种剪法,分
别变成了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
但这还不够,学生只是获得三种剪法的表象,还没找到剪法与剩下图形角的多
少之间的规律。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三种剪法的区别,从而得到:图
(1)沿角的顶点剪,少了一个角,正方形变成三角形;图(2)沿正方形角的
顶点和边上的一点剪,少了一个角,又增加了一个角,所以仍然是四个角,即四
边形;图(3)是剪在正方形的两条边上,剪去一个角,又增加两个角,最后变成五个角,为五边形。经过归纳、疏理、总结,引导学生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广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中,既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思维得到拓展,又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通过这两道题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读懂学生,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过程,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准确性。这样教师才能真正驾驭课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责编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