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核舟记》评课稿

2020-09-11 来源:客趣旅游网

《核舟记》评课稿

  从《核舟记》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这节课,环节相当完整和明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执教者独具匠心。教师能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挖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优质课。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 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入课文的方式直接精彩。

  纵观整堂课,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核舟的精巧。而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并没有简单而笼统地向学生阐述“核舟是什么?”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与课文描写相同的橄榄核,让学生体验核之小,然后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画到课外折的纸船上,对照课文的“核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个导入相当的直观而具有冲击力,比简单地向学生阐述一种概念或定义的效果好。可以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即“体验”核舟的精巧。

  (2) 教学环节完整、流畅、有新意。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本堂课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从导入让学生看橄榄核,感受核舟之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氛围;到让学生画纸船,悟雕核舟之难;再到赏《核舟记》,让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找出对“核舟”之精巧进行描述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赞美之情;最后品核舟之名,达成共识。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加深,非常精彩。从《核舟记》的课堂实录来看,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教师以活动的方式(“看橄榄核”“画纸船”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对核舟以及《核舟记》之美、之精、之绝的体会极其到位,而且深入人心。让学生把《核舟记》的内容画到纸船上,让学生有兴趣学,使得课堂不闷不僵,学生有活力,进而会主动地去认真读课文,分析课文。教学的效果相当好,可以说是活用了“教材例子”并完美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本节课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一个观点——语文课堂,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更是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法宝之一。

  (3) 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朗读。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本节课的教师就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在品味文中作者对王叔远的赞佩之情的语句的时候,让学生适时地带着感情去朗诵。如生:从最后一段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师:钦佩之情你能读出来吗? ……生:“珠可历历数也”,用了一个破折号,是对前面念珠刻画得精细发表赞叹,念珠甚至可以一粒一粒地数出来。师:好的,你来读一遍,要把这种由衷的赞叹的感觉读出来。师:王叔远雕刻得如此精细。魏学洢在看的时候禁不住击节赞叹,好像他也在一粒一粒数的感觉,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赞叹之情读出来好吗? (师生一齐带着感情朗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读,通过朗读进行品味对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说教师教得自然,学生读得也自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 问题设计巧妙。

  如在“品核舟之名”这一环节,对“大苏泛赤壁”的讲解过程中。师:……那么“泛”字在哪里呢?老师看不到啊! 师:“泛”字本义是漂浮。哪里表现出舟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呢? 生:“舟尾横卧一楫。”舟子并没有在划船,而是让船自己在漂。师:舟子在干什么? 生:烧茶和摇蒲葵扇。师:(笑)烧茶和摇蒲葵扇,这是一个人吧?还有一个人在干什么? 生:啸呼。师: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在划船? 生:没有。师:舟子没有司其职,说明船是怎样的? 生:随波逐流。师:对,是漂在水上的。那么“泛”字也有了。……教师对“泛”字的引导非常地流畅而巧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