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班主任工作会议发言稿

2022-07-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各位领导、各位班主任:

  下午好!

  下午好!去年去北京参加了全国百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研修班的学习,回来后承担了本县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工作。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大开了眼界。现在,领导让我把学习过程中所得与大家交流交流,说实话,我觉得挺有压力。原因是:

  一、我现在面对的各位,都是业务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大家比我更有工作经验,更具实践智慧,让我给大家说点什么,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

  二、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涉及到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复杂而琐碎。我该从哪里找到突破口或者说找到切入点,跟大家谈谈班主任工作的学习体会呢?在20xx年全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过程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请动了著名的多学科专家好几十人的庞大阵营,选取了班主任工作中六个模块四十八个专题,专门围绕“班主任每一天”、“班主任每一学年”、“班主任与每次活动”、“班主任与每个班级”、“班主任与每个学生”、“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六个模块,对班主任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远程培训。如果把这些内容汇编成书籍,将是洋洋洒洒的六大本厚书。其中每一个情境、每一个案例,都有不同的处理策略。现在,我该从哪里切入呢?此刻的我分明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困惑。不管怎样说,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下面就我的学习体会,跟大家谈谈三个方面话题。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班主任专业化

  任小艾主任曾在20xx年安庆市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创新工作论坛”上说,国家将着手进行“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培训,让班主任队伍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将可能设立专门针对班主任工作的一套资格评审制度、职称制度、津贴制度等等,也就是意味着有一部分老师将专职从事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专业化”可谓大势所趋。

  的确如此。20xx年在北京学习期间,基础教育司宋永刚副司长也发表过这样的讲话。班主任培训课程导师组负责人周卫研究员为学员答疑的时候说:“作为“专业”要求来说,大概有这几个条件:首先,要制定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现在教师有任职资格。班主任还没有制定任职资格,也还没有建立一个班主任的专业标准。另外,作为一个专业,要建立它的职称系列。我们现在各个学科的老师是有职称系列的。教育部领导也提出来,要把班主任的业绩作为聘任、奖励、晋升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还没有建立班主任专业的职称系列。作为一个专业,应该有它的组织和团体,我们全国也还没有这样的班主任研究会或者自己的教师团体。另外,就是要设立班主任的专业岗位津贴,应该把责、权、利统一起来。班主任的津贴应该和他承担的职责、付出的劳动相匹配。“提高班主任的津贴、改善班主任待遇、解决班主任后顾之忧”这些内容,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将不会再只是理想。

  二、做一个反思型的班主任

  反思是一个很时髦的词,也是一个和热门的词。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概念满天飞的时代,究竟什么是反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反思?大家都认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是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也许我们很多老师听过叶澜教授的话,她说:“如果一个老师写教案写一辈子不见得成为名师,但是写反思写三年就大有可能成为名师。”因为成长本身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事情,比如说反思字面理解就是反反复复地思考,但是这里面有两个本质问题,一是思考什么?二是怎么思考?

  第一、从“思考什么”来说反思分为两类:

  1.目标性反思{或者叫价值性反思)。

  什么意思呢?就是永远知道想做什么,想实现什么,包括教育是什么,对自己职业的本质理解,对人性的本质的理解和对我们所从事的班主任工作的本质理解。例如,你开这节班会课,不管它形式上多么复杂,多么热闹,多么让孩子感动,但是这里面永远有两个问题你必须回答,就是你为什么要确立这个主题及你通过这个主题想干什么?这是一个前提性的反思。对教育、对学生、对人性、对生命的本质理解都属于前提性反思。

  2.反思的第二个内容是策略性反思或技术性反思。

  教育是永远留有遗憾的艺术,我们每天都不可能复制前一天,但是我们反思的时候,无外乎同一件事,当我们回味的时候总会评价其策略得失。我们当时怎样做?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可以重新来一遍,还能怎么做?我们把这几个问题弄明白,然后总结经验,查找遗憾,为下一步的工作准备,如果我们反反复复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别人不好,是社会不行了,家长的素质太低了,孩子们已经无可救药了,唯独不反思我还有什么改进的余地,这种反思是完全无效的反思,只会越反思越让自己退步。

  第二点,怎样思考呢?其实每个老师都是有想法的人,但想法并不等同于思考,为什么呢?因为想到后来都忘了。按照专业成长的规律来说,老师有几个容易倦怠的点:一是第一年,因为不能适应,找不到感觉;二是大概六、七年的时候,因为熟悉了套路,缺乏创新的感觉和欲望了,审美疲劳了;三是十年左右,达到了发展的某一个高远期。

  “缺乏快乐,就缺乏主动,就没有感悟,就体验不到幸福,就更不主动。”——这是职业倦怠型教师的恶性循环。“积极主动,就有收获,就有幸福体验,就更加主动”——这是研究型教师的良性循环。

  话说回来,想法是每个老师都有的,但是思考却不是每个班主任所具备的,思考是全面地想,系统地想,彻底地想,批判地想,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中总结成功,查找遗憾,研究发展,将实践性知识上升为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将隐性知识外显化。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想清了再做,做好后反复思考,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对话。

  那么思考与想法的不同是什么?可以从几个角度区分:

  一、思考是全面地想。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于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是结果是这样,那就说明原因一定是那样,其实一个结果可能有多种原因导致,所以思路容易窄。

  二是系统地想。很多老师能说出教学中的事件来,但是有时间却没有主线,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有论据但没有论点或者说论点淹没在论据里。

  三是彻底地想,往深处想。

  四是批判地想,换一种角度去想。这样思考就能从实践总结成功。

  另外,反思是要有结果的。它有文本化的表达方式,一定要追求一个物化的表达,比如说写教学日志。举个例子,班上有一个小孩,他小偷小摸,老拿人家的东西,我屡次教育不见效果,那么,这个教育过程是什么?原来是什么?教育了之后怎么样?中间有什么变化,就说不清楚了,也就是没有留有依据。再比如说案例或者教育叙事研究,其实综合起来说就是记录我们的生活,讲叙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是科学故事,而不是文学故事,也就是说写案例、写教育叙事不能写得像抒情散文一样。

  实践智慧来自于亲历、感悟和反思。教师的实践智慧不可能来源与书本或讲座,实践智慧来自于亲历、感悟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从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实践反思已成为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不爱动脑筋思考的人,实践智慧就像清风一样在他耳边不停地流逝。有志者“十年磨一剑”,他积累了上百个案例,他胸中有上千个策略,他遇到具体问题,马上就就有无数个参照物和样板涌上心头,他有及时决策和随机应变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也就有了自己的教学套路和教学主张。

  反思不是“冥思苦想”,反思的重要形式就是叙事,就是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当“我”叙述“我”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的灵魂就在“叙述”的过程中经受着“思考”或“反思”的鞭打,“我”或感到兴奋,或感到羞愧,或感到振奋,或感到伤心。叙事的第一作用就是再一次触及一下自己的心灵。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个别事件进行反思,尤其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的反思。

  反思能使教师实现自我。有人说:如果不进行反思,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你的将来就一定是现在的简单重复,生活在当今就是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不反思只会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事的意义,获取行动的议程,于是教学就成为实现别人思想的一种行为。

  反思又是一个研究过程。科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理论研究是通过多大量现象或事实的收集整理,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理论。行动研究则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是对实践的拷问与追究。正确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对过去经历的“过电影”,而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径。反思,指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对自己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个性、乃至于专业发展水平。

  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工作了几十年不是没有经验,而是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让经验随着时光像水一样从自己的手指间流过了。没有反思的经验毫无价值。自身经历、经验或实践并不会自发转变成人成长和发展的资源。有意识的反思、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中介。当我们对着教学经验宝库说:“芝麻,开门吧!”你是否知道,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那就是叙事与反思。

  三、如何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幸福指数?

  人活着,都渴望,都梦幻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孩子们渴望快乐地学习,我们当教师的,也每天都渴望着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在我带的小记者兴趣班里,王红的儿子胡波就在网络班级的班级论坛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提出这样的思考:“怎么学习和生活才能找到快乐?”这么小的孩子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很多孩子都来回复评论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尚且如此渴望,何况我们成年人呢?20xx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调查发现,52.23%的教师因工作繁重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些教师陷入职业倦怠期。据考证,由于生存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很多老师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幸福感,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郁症。这次中央两会,人大代表中就有人作出“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的提案。

  是啊,众所周知,在我们这样一个中部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凸现的问题特别多,比如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校不能同步合作问题等待,都是眼下我们每个班主任有目共睹比较棘手的。还有,当前,我们班主任们无一不是“身兼多职”,比一般教师更累。班主任工作常常是被加在学科教学分工之外的一种“兼职工作”。国家基础教育司虽然多次提过“班主任专业化”,将来会实现班主任津贴制,提高班主任待遇,但是,目前还未曾实现,只是一种理想。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压力大。表现在教学任务重,班级学生数超多,班主任工作琐碎而复杂,现在的独生子女又不听话,家长也管不住,好多事都落到班主任身上,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卫生问题、纪律问题,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活动安排……一天到晚,班主任无不绷紧了心弦,忙得打转。有时候忍不住就要发脾气,发完脾气也很后悔,但是下回继续发脾气,控制不住,忙死了,也给学生气死了,长此以往,不幸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