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60年办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所优秀的大学,要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始终坚持传承文化、孕育思想、创造知识;要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引领未来。
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具有优秀大学精神的学府将恒久激励其学子“求知问真,追求卓越;修身悟道,引领未来”,并努力成为民族的脊梁。回顾大连理工大学60年历史,无论是建校初期、还是独立办学之后,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还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所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路前行、不断壮大、桃李芬芳、誉传四海,关键得益于“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大工传统和大工精神的恒久激励,得益于“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的长期涵育。可以说,大工60年的历史,首先是一部以大工精神为核心的奋斗史,科学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成了大工精神的基本内核,展现出的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抱负,矢志创新的不懈追求,专注学术的淡定心态,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大学要点燃学生的梦想、要为学生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名师荟萃,英才辈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20万名毕业生,他们创造的闪光业绩已经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为大工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近年来,结合时代发展对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大连理工大学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定位,努力整合研究型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对全体学生实施优质教育,努力培养“对民族、社会和未来具有强烈责任意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的精英人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精神和价值追求。
大学应传承文化、孕育思想、创造知识,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世界文化与思想的理解、批判与借鉴能力;以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不懈求索、勇于担当,努力捍卫和孕育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坚持聚焦科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目前,学校按院系、科研院所的矩阵式结构模式和管理体系,正在组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并积极推进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学部体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校科技资源和学科结构,形成有利于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人文、制度和政策环境。
大学要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社会需求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肩负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为经济社会服务和解决工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体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拓展校企合作研究院、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新模式,累计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个,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辽宁及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正在加快形成“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西南腹地”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布局。前不久,学校就大学校区、高新区共同牵动研究开发区发展的“新三区联动”建言献策,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式启动高新区与大学校区的一体化工程,决定加大对这一区域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努力使之成为全市乃至东北地区知识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产业能级最高的区域,提升区域功能、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城市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