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寒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2020-01-24 来源:客趣旅游网

  按照计划,今年寒假认真学校了国际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的著作《有效沟通2》《打造高绩效团队》。掩卷思考,发现着作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结合工作实际,有如下感受。

  一、“沟通的漏斗”与“信息传递的衰减”

  余世维认为,一般一个人通常只能说出心中想法的80%,但别人听到的最多只能有60%;别人听到了60%,听懂的却只有40%;结果执行时,只有20%了。每一层漏掉了20%,就像漏斗一般。另外,在一般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也存在着被“过滤”而逐渐递减的状况。比如,董事会决议在董事长那里是100%,到总经理那里就是63%,到部门主管56%,到工厂经理就是40%,到车间主任仅剩30%了,从上往下信息逐渐“被过滤”,实际上也是“被递减”。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校长会形成的决议,经过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最后传达到教师,往往会走样,执行起来也就打了折扣。有时候还有一种“倒漏斗”的现象,比如某一中层干部发现一位教师上课迟到了15分钟,我们的干部由于具有“人本”思想,同时又担心由于是自己部门老师的违规,担心自己或本部门受“连坐”,在向主管部门汇报的时候,可能就是迟到了10分钟,主管部门向主管校长汇报时是8分钟,主管校长向校长汇报时,可能就只还有5分钟了。

  不管是哪一种“漏斗”,都存在着信息“被衰减”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尽可能“靠前”,贴近一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信息传递的“衰减度”。另一方面,在向下属布置工作时,要少说“原则性”的话,任务布置要具体、实在、清楚,让人一看就清楚,一听就明白。上学期,我们举行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开赛前,我提出每学科要举行一项“具有学科特点的技能类比赛”的“原则性”要求,这项要求“原则性”较强,传达下去就有误差,有的`学科执行起来与我当初的设想差距较大。当数学、英语学科竞赛基本结束,其他学科还未进行,我又向教务处提出“竞赛时间要相对集中,避免战线过长”的原则性要求,交代的不够具体、清楚,结果剩下来的所有学科,集中在三天内进行完,忙的我们“不亦乐乎”、苦不堪言。

  二、主动支援与相互补台

  “主动地帮助别人,其实是更好地成就自己”。校长与校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都要有“相互补台”的意识。学生不带学生证、穿奇装异服、口头散漫等,绝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事情,教务处、总务处的同志发现了,就要立即制止、及时纠正。好习惯会发生迁移,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就有可能有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成绩上升了,也学会爱护公物了,你说这是谁的功劳呢?反之,也是这样。

  三、“这是我的学校”

  “这是我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宿感,说到底,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就像“这是我的家”一样。人人、时时、事事、处处,都在维护着学校的形象,为自己的“家”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随手切断不需要的电源、随手关闭滴水的水龙头。

  只有大家都把学校看成“这是我的学校”“我的家”了,才会真正有了主人翁的意识。目前,我们的老师来之于不同的学校,加入这个团队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宿感还没有完全确立,加之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良好的团队文化还没有形成。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时的还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学校就要想办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和则双赢、乱则俱损”的观念,形成“凝心聚力干工作、全心全意谋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首先要检讨自己

  工作出了问题,不是先想着去批评别人,或者追究别人的责任,而是首先要检讨自己,要有共同的危机意识、共同的责任意识。工作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节的问题。学校的一个部门遇到了事情,也绝不是这一个部门的事情,作为校长,作为一个部门的主管,首先要检讨自己有没有错,自己的部门有没有错。更不能有“看笑话”的思想,因为这个错误是别人犯了、别的部门犯了,明天也许就是你犯了,你的部门或者你的年级犯了。怎么办?不笑话、先反思、再总结。这样,一个团队的精神在工作中就能形成,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战壕里。我曾经在高三年级老师的会上说过这样的话。不一定很恰当,但我认为还比较形象。我们大家都是“一条绳上拴着的蚂蚱,谁也蹦跶不了谁”。如果大家乱蹦乱跳,毫无目标、更无章法,最后是蹦得精疲力竭、人心涣散,战斗力下降,影响的是大家这个“团队”,这个“集体”。如果大家一起蹦,一起往同一方向蹦,往同一正确的方向蹦,就会产生共振、蹦出和谐,就会蹦出成绩。

  五、创新的激励制度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不是余世维书中所述),也许大家都听说过。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还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

  余世维说,“要用激励来打造高绩效的团队”,我认为,这样说可能更好,“要用创新的激励制度打造高绩效的团队”。联系到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师队伍建设,可能我们在“激励创新”这一块还要好好思考。

  当然,体会还有很多。比如要避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化解冲突要从简单的地方入手,遇到矛盾要学会“剥离”,“学校的决定是对的”,“校长要做全才”,要开好“会前会”“会后会”“会外会”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消化、好好地吸收、好好的借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