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教学──何绮华老师教学设计实例引介
熊瑞英
旅游与教学,严格说,不是现代人的创意。第一个推行平民教育,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经过二千多年考验,依然是普世价值的孔子,应该是中国第一个人把旅游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人。
他五十岁开始周游列国,身边就有几位弟子随行。那十四年间,遇到许多人、发生许多事,一路上,孔子随时为弟子授业、解惑,进行机会教育,弟子的收获,绝不是读完几本经书所可以想象。
举例来说,孔子周游的第一站来到卫国。卫灵公在祖父去世之后,继承王位,却拒绝接回还流落在国外的父亲。为了权位,不顾父子亲情,对父亲飘泊异乡的悲惨视若无睹,孔子认为这种背弃天伦的恶行,必会对国家造成不良的影响。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社会风气自然容易污浊堕落。所以,当子路询问:如果有机会在卫国从政,要从哪里先做起时,孔子的回答就是“正名”。他说,没有名义,说起话来就不具正当性和合理性;说出的话不被信服,事情就很难完成。现在大家常常说“名正言顺”,就是这一趟旅游里孔子和弟子的见闻和体悟。
近年来,从事儿童节目编剧、企画,及语文教学多年的 何绮华老师,也开始从事“旅游和教学”的规划。她曾经带着小朋友到澳洲的布里斯班参加文化交流,那一次是让小朋友直接进入教室体验澳洲的学习模式。何老师发现,有一节体育课,老师高坐脚椅上,看着学生在沙坑做跳远的活动。学生们拿着皮尺,跑前跑后,忙着为跳远的同学丈量。看了一阵子她才了解,原来这不只是一堂体育课,也是一堂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是长度。另外她还发现有一堂烹饪课,学生们一方面学烘焙,一方面用量杯和秤,秤面粉、糖、油等的重量和比例。原来这堂烹饪课,也是数学课,学习的是重量和分数。把学习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习,并透过学习更懂得生活,本来就是教育的目的,但当老师真把它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说也奇怪,那一节课,就显得特别生动而有成效。
经过这次启发,何老师在91年暑假为中国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和台北市儿童托育协,举办了一个“出国学写作的游写团”,由她和儿童文学作家带领小朋友到新加坡做十四天“边游边写”的写作教学活动。当时的规划精神是以“旅游”为主轴,依不同素材、内容,进行不同的写作指导与练习:
把心情感想写成童诗
将活动趣事写成活动花絮
以记者角度写活动报导
旅游→把票根、简介剪贴成另类日记
把导游介绍写成世界之窗
用五官感受写游记
另外一次是带小朋友去桂林。这一次,何老师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她请小朋友把一个礼拜的旅游参观依“国语、数学、社会、自然、音乐”五个科目设计,编成一本书。以下便是其中一位小朋友编写出的五科教材内容:
科 目 内 容
国 语 “桂林七日游旅游简介”,扼要描述每日行程、景点,还画了一幅水墨,做为插图。
数 学 以飞机行程、游览车座位、坐船游漓江、买名产、纪念品,或是在住宿饭店的河边跑步等活
动,构思成加、减、乘、除各类型的应用题。
社 会 介绍广西缤纷的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苗族、藏族、傜族等的分布、人口、历史、出
产、特殊地形、服装歌舞及民情风俗。
自 然 介绍广西桂林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美景,也就是典型的岩溶又名喀斯特地形。
音 乐 谈苗族的特殊乐器芦笙及随笙旋转、耍杂技的芦笙舞。
XX年暑假,何老师参与杨州亲近母语培训中心和浙江海门实验学校合办的“书香之旅”。活动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何绮华老师和上海师大梅子涵教授分别指导学生旅游写作及阅读。第二阶段走出户外,参访附近历代名人故迹,有绍兴“鲁迅故里”、会稽“王羲之兰亭”、诸暨“西施故乡”,还有茅山,那是大禹治水成功论功行赏,也是他去世后下葬的地方。旅游结束,学生依照课堂上老师的指导,撰写游历见闻及心得,习作作品由学校整理,成为该校学习网络上的记录及参考数据。
XX年2月,也就是寒假过年期间,何绮华老师又要以“国际华文儿童媒体文化委员会中国台湾分会会长”的身份,筹办在新加坡举行的“华人世界小朋友记者营”活动。在新加坡举办这个活动,有几个原因。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多年来十分用心于发扬、推广华语文化,是其一;中国大陆不少学校里发行有“少年报”,交由小记者们去采访撰写,他们把训练小记者视为语文训练的一环,是其二。和来自四面八方使用华语文的小朋友见面作朋友,切磋学习经验,是其三。活动安排有旧历年的庆祝晚会、国际礼仪指导、记者发问及撰写报导技巧指导、当地旅游、作家、明星采访、参观学校、图书馆等,最后还有一个研讨会,提供参与活动小朋友学习做专题报告的机会。
出国旅游,可以有各种目的;语文学习,可以有各种方法;把旅游和教学,融合在一起,是一种趣味、有效的进行方式。孔子虽是创始者,但他一定乐见这一块园地,有这么多人在快乐耕耘,开放出他作梦也想象不到的现代花朵,何绮华老师灌溉出的美丽,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