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圣故里淡墨香

2023-06-06 来源:客趣旅游网

书圣故里淡墨香

  探寻古城绍兴的文脉,书圣故里是必须要到的地方。这片至今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是绍兴历史文脉的灵魂凝聚,是绍兴古老岁月的沧桑记忆。它就像一卷展开的古朴典雅的巨大水墨画,悠悠地散发出淡淡的水墨香。

  书圣故里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王家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是书圣王羲之和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人的求学圣地。整个街区前街后河,名胜古迹众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蔡元培故居、戒珠讲寺、蕺山书院、题扇桥、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镶嵌在街弄间;古式台门、里弄小巷、石桥流水、传统街坊自然融合,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气息。

  走过一道高大的牌坊,我们就进入了书圣故里景区,这道牌坊的正反面有两副对联,正面中间是“翰墨春秋”,两边分别是:“幽巷长街重展千古画卷”和“戒珠题扇永留万古书香”。反面中间写的是“胜迹长春”,两边分别是“寺曰戒珠右军舍宅”和“桥名题扇书圣挥毫”,正面反面内容都说的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绍兴的不少古桥之所以成为名桥,都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就像我们眼前这座探花桥,因为坐落在谢丕的府第---探花台门的旁边,所以称之为探花桥。女儿和她的同学异口同声地问:什么叫“探花”?我说,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殿试是最高的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通过了乡试和会试,成为贡士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比试产生“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位列一甲。换句话说,探花就是全国考试的第三名。女儿和同学啧啧赞叹,说能全级考第三就不错了,全国第三什么概念。这座桥以探花冠以桥名,桥的知名度就提高了,桥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

  站在探花桥上,放眼望去,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错落有致,一面面斑驳的旧墙,一幢幢古朴的民居,饱含沧桑,而又不失古韵大气。我们到绍兴的两天时间都在下雨,可是,现在就着小雨,书圣故里仿佛水墨画,更加迷人,一种朦胧的元素,一点点透进画里,流淌在浓浓淡淡的墨色间。湿润的墨色让画更饱满,更富有江南湿润的诗情画意,一派浓重湿润的静态美。

  行走在古老的萧山街上,脚下是古老的石板路面,两边是古朴的民居,水路并行,河街相邻,徜徉在街区的行人不急不徐,古时车马驱驰的风雅,已被历史的尘烟所席卷。我们就着流淌的烟雨,如痴地呼吸着古朴的淡墨气息,细细品读这片历史街区。

  建于明代的探花台门就坐落在萧山街上,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穿斗式结构。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浙江余姚人。是明朝著名状元宰相谢迁之子。说到谢家可谓太傅世家,父子鼎甲。据《泗门谢氏宗谱》记载,当年谢家由河南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浙江上虞市上浦镇)定居。因谢安、谢玄、谢灵运等名人辈出而成为与琅琊王氏齐名的江左望族。特别是谢安四十四岁时东山再起,以少胜多取得肥水大捷。卒谥文靖,赠太傅。谢丕就是谢安的后人,其父谢迁是谢氏历史上第三位赠太傅的高官,与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并称“古今三太傅”,泗门谢氏也由此获得“太傅世家”的美誉。自谢迁中状元后,弘治十二年,其弟谢迪中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弘治十八年,仲子谢丕又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短短三十年间,一门三进士,且两人位列鼎甲,实为科举史上所罕见。据统计泗门谢家明代进士4人,举人1人,武举人2人。清代进士1人,武进士1人,举人14人,武举人2人。不光是谢家,明代是绍兴府的科举黄金时期,在进士数量上与吉安府、苏州府鼎足而三。特别是成化至隆庆年间,全国的科举重心从江西中北部过渡到浙东宁绍地区,特别是绍兴府的山阴、会稽、余姚三县。

  行走不多会,我们就来到了题扇桥边,现存的题扇桥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的,桥西南侧立“晋王右军题扇处”石碑,系康有为女弟子萧娴题写,桥边有题扇桥故事人物的雕像和介绍。

  相传有一天,王羲之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个老婆婆抱着一捆扇子在叫卖,王羲之看她可怜,从附近店里借了一支笔,拿起扇子,一把一把地写上字。老婆婆一看,可急了,王羲之不慌不忙地说:“老婆婆,你只管放心,这扇子你拿到街上去卖,一百文一把,少一文也不卖。”老婆婆拿着这些扇子到街上叫卖。路人发现扇子上面有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亲笔题字,很快便把扇子一抢而空。题扇桥之名由此而来。老婆婆见王羲之的字如此神奇,便屡屡缠着王羲之,恳求题字。起初,王羲之还能应其所求,时间久了也感到不胜其烦,一次,王羲之气急之下将笔向空中掷去,为了躲开老婆婆的纠缠,他转身躲到屋后的弄堂里。从此人们把落笔的那个弄堂叫做笔飞弄,而躲老婆婆的弄堂改为躲婆弄。

  雨停了,伫立在题扇桥上,古老的石桥布满了绿色的藤蔓,更显沧桑古朴,品味着这些传说故事,看着桥下悠悠平缓的清澈河水,温柔地抚摸着岸边的会嵇石,乌篷船停在岸边,与石桥、民居、流水构成静美的风景。流光轻逝,街区里昔日的岁月早已随风远去,而这些动人的故事仍在令人怀恋。喜欢安静的我,贪婪地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祥和。

  探寻古城绍兴的文脉,最重要的还是台门文化。在书圣故里单单“工”字形的三条轴线上,就分布着70多座台门。有人说台门是绍兴名城之根,没有台门的支撑,绍兴便成了一座无根之城。台门是江南一带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聚族群居的一种民居。就像北京四合院一样,堪称我国传统民居中别具一格的建筑代表。绍兴台门的命名很有讲究,官邸台门一般以屋主的官职或功名命名,如探花台门、解元台门,而民居台门则多以屋主姓氏命名,如李家台门、王家台门、杨家台门。也有以从事的行业、门斗形式及其他某些特征命名的,如锡箔台门、当店台门、洋铁台门、漏底台门、破台门等等,人们一听就会明白这个台门的来历和居住在这个台门中的人的大致情况。台门是书圣故里最幽深的一道风景,里面隐藏着江南最精致的文化,最迷人的风情,它更是绍兴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者。

  尚德当铺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屋、仪门、前楼、后楼,两侧连以厢楼。门屋经商,前楼、后楼住人,中间有仪门相隔,四周封以高墙,当铺建于清代,当时绍兴当铺遍及城乡。据调查,光绪二十九年(1903),绍兴的当铺有六十四家之多,尚德当铺是其中之一,当铺老板王达夫是号称“王百万”的巨贾。

  戒珠寺依蕺山临西街,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建寺前,是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弃宅为寺。初名“昌安寺”。到唐大中六年(852)起开始叫“戒珠寺”,意思是“戒律洁白,犹如珠玉”。咸通三年(862)衢州刺史赵磷直书“戒珠讲寺”额,今存。王羲之为什么舍宅为寺,这里有一段传说。王生前最喜欢鹅和珍珠。一天他在家里玩赏一颗宝珠时,一位僧人前来造访。王随手将珠子放在桌案上招待客人。这时又有一个朋友来访,王请僧人在屋内稍候,自己出去会那个人。王回来时发现桌子上的珠子不见了,便怀疑僧人拿了。虽不便明言,但脸上流露鄙夷之色。僧人深感委曲,却有口难辩,回去后郁闷而死。几天后,王羲之家的大白鹅也死了,刨腹一看原来是鹅吞下了珠子。王心中悔恨交加,从此戒掉玩赏珠子的习惯,并舍宅为寺。其实通过这件事,王羲之在后面的《兰亭集序》中也有感叹:“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不尽相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这是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蹲下起身一瞬间就过去了,所以我们都应该珍惜!寺起名为“戒珠”的原因有二:一是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意。二是阐明舍宅之本意。戒珠讲寺和蕺山上下呼应,这一带成了佛儒道三家以人为本一脉而下、兼通并融的哲学思想基地。

  寺右前方的池就是墨池,当年王羲之发愤苦学,勤研书法,在此洗砚,池水尽墨,终于练成了妍美流畅的新体。也有人说王羲之之所以喜欢大白鹅,是和他专研书法是分不开的,因为古时候的执笔和现在是不同的,食指就像鹅的脖颈昂扬微曲,运笔时就像鹅掌拨水一样,他把大白鹅的体态美演变成了书法的线条美,后人评其书体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书法绝品。

  站在墨池边,一阵轻风拂过,感受着古老街区背后的这些光阴故事,品味她略带微湿气味的浓厚与苍凉。徜徉小桥流水,柳枝细摇的清新,草叶汲水的清凉,野苔葱郁的点缀,风扶老墙落尽斑驳的苍凉,这份寂静的怀想与感受,不由得让人怦然心动。这种情思,是一种感怀伤逝的寄托,她让恋旧的人,可以将思绪放逐;让心存善念者在这份古朴中品味世事沧桑,岁月流迁。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笔飞弄13号,门楣上方悬挂着翰林匾一块,蔡元培出身科举,为清末翰林。他思想进步,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192019年40岁的他赴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留学,并把德国的教育教学制度引进国内,坚持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都是其先后创办。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说起北大校长,曾有四位担任过北大校长的绍兴人,他们是蔡元培、马寅初、蒋梦麟、何燮侯。从蔡元培故居出来,女儿和同学要在这条神奇的笔飞弄留影,这时,又过来一群大学生模样的男女学生也要争相拍照留念,顿时,古老的巷弄一阵年轻的笑语荡漾开去。

  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布局为前街后河,沿廊、埠头、岸上萧墙粉壁,圆洞曲径,花丛柳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石板路、马头墙、过廊、木门木窗,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乌黑柱廊、和谐淡雅,尽显绍兴特色,行走其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绍兴这方水土蕴含的灿烂文化散发出的温暖气息。街区的质感重在古朴,韵在厚重,在这份大气与苍凉中,却可以让人洗礼身心,淡去凡尘杂念,遗忘俗事纷纭。离开时,回首望去,街区在苍茫中巍峨着泛黄的身躯,却默默的涵养着深邃的精神。这不由得让我心底一阵感动,脑海里顿时涌出一个温暖的词:绵延不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