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导游词青海湖范文

2022-12-18 来源:客趣旅游网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 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 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 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 咸水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 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 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 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 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包括祭海、转湖等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以及昆仑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地区的文化发展,构成了青海湖独有的文化氛围。这些特色文化在民族节庆活动、环湖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体现。

  青海湖湖区的自然景观主要有: 青海湖、 鸟岛、 海心山、 沙岛、三块石、二郎剑;湖滨山水 草原区主要有 日月山、 倒淌河、 小北湖、 布哈河、 月牙湖、 热水温泉、错搭湖、夏格尔山、包忽图听泉和 金银滩草原等。

  青海湖的人文景观主要有:青海湖是南 丝绸之路和唐藩古道途径之地,是古代 少数民族割据的地方,无论是在古代交通,还是民族文化中都留下了历史的斑迹。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 宗教寺院、历史古迹和历史传说众多。主要有:昆仑文化,西王母传说、日月山 文成公主进藏历史故事及传说,三角城遗址——西海郡、伏俣城遗址、舌布齐岩画、哈龙岩画,刻经石、祭海台、白佛寺、佛海寺、沙陀寺、 刚察大寺、班禅敖包、拉姆哲寺、香木谷、 格萨尔时代的贤巴石城及家多的俄博等,区内还有已经退役的中国第一个 核武器研制基地。

  “海怪”在环湖土著 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

  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 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喇嘛,随师去西藏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不见踪影。1982年有一条机帆船在湖上作业时,船上的人见到前方不远处,有形似渔船的动沉浮戏浪,正准备靠近仔细观察时,已腾入水中。1987年,青海某 旅行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午后到湖边拍照,忽然发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冒出一个有二三头把牛那么大的怪物,背部呈灰褐色,原以为是条大鱼,刹那间那怪物昂起像 驼鸟般细长的颈项,头部呈三角形,似有水珠喷洒。他猛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蛇颈龙,抢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再拍时怪物已沉入水中,前后约二三十秒钟。

  曾目击湖中怪物者尚有数十人,这的确是个谜,有待 科学家们进一步探求。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传说,给青海湖蒙上了一层浓浓的 神秘色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