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是学好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回答1~5题。 1. 汉高祖实行的治国举措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和亲匈奴 B。封王建国 C.休养生息 D。承袭郡县 2.决定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呈现官僚门阀特色的是 A.察举、征召制 B。士族制度 C.九品中正制 C。殿试制 3.“隋朝的统一”与“北宋的统一”,二者的显著区别在于
A.统一条件不同 B。统一过程不同 C.统一手段不同 D。“统一”内涵不同
4.某教师对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作了如下分析。课后有学生问:“老师,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哪项?”请你帮助该老师指出正确选项
A.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建制的重大改革,影响至今 B.为明清以后的中国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内地和边疆的有效行政管理,巩固了统治 D.各民族在统一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此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下列是某学者在《中国古代的都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
①盘庚迁都于殷标志着商朝政局进入到了相对稳定时期,殷都后来成为废墟,被称为“殷墟”②河南登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所在地,西安则是统一封建王朝都城中历时最长的城市③历史上,北京、洛阳、西安都曾作过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④满洲先后以赫图阿拉、沈阳和北京为都城,本质上反映了该民族的封建化历史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选拔人才在我国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历史经验证明,人才兴则国兴。回答6~9题。 6.秦孝公时,秦国选拔官吏和受爵的主要依据是 A.政绩优劣 B。军功大小 C。耕织多少 D。出身贵践
7.右图中的“吏”,在选拔时从本质上看主 要是要求他们
A.要符合儒家道德规范 B.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
C.必须兼备孝、廉二德 D.乡举里选的才能之士 8.下列是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位同学所 《汉墓壁画属吏图》
写《也谈科举制》中的论点,你认为其中哪项不符合隋唐至北宋时期的科举制 A.强化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主阶级的内部关系 C.使人才选拔相对公平合理 D。士族地主失去入朝做官机会 9.明清“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
A.导致读书人不问政治 B。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C.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D。迟滞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回答10~13题。 10.春秋战国时期在“严刑峻法”上主张相反的是
A.老子和荀子 B。孔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荀子 D。老子和韩非子
11.在学习《秦朝的统治》一节时,某老师提问:“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的职责,他应当首先去找谁?”你赞成下列哪位同学的观点
A.甲同学:“首先找御史大夫” B。乙同学:“首先找太尉” C.丙同学:“首先找丞相” D。丁同学:“首先找郡守”
12.唐太宗时,假如政府要颁布有关废除隋炀帝时期的“严刑酷法”,其运行机制应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刑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13.《大明律》较之《秦律》,其显著特征是
A.体现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 B。强化中央集权政治 C.进行经济立法和严惩贪污贿赂 D。力图维护封建特权 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回答14~19题。 14.假如你生活在西周时期,你有可能亲眼看到 ①井田制②邮驿传递制③分封制④“禅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汉承秦制但又有因革,体现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是
A.以同姓王取代异姓王 B。中央官职的设置 C.皇权与相权之争 D。地方政权的设置 16.下列关于募兵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募兵由国家供给衣食 B。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C.最终造成了军阀割据 D。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7.北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在政治上的最大作用是 A.实现了“守内虚外”的初衷 B。解决了中央面临的财政赤字 C.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土壤 D。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18.下列地方机构中其职责类似于中央户部的是
A.按察司 B。都司 C、布政司 D。行省 19.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然经济主导地位动摇 C.资本主义萌芽渗透到农村 D。新币制银元的广泛流通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有利于我们今天加强政执能力建设少走或不走弯路。回答20~24题。
20.从夏、商、西周衰亡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A.发展经济,提高国力 B。建设军队,保疆固土 C。社会改革,增强活力 D。勤政爱民,和谐社会
21.从南朝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重视发展区域经济 B。着力缩小地区差距 C.构建安定政治环境 D。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留给后世改革者的重要警示是 A.重视精兵简政 B节约财政开支 C.加强军队训练 D发展教育事业 2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留给后人的教训是
A.改革会付出代价 B。改革措施要全面 C.改革将是曲折的 D。改革要注意用人 24.右图的政策规定带来的后果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 A.由政府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B。加强军队建设抵御外辱 C.积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必须积极扩大对外交往 二、非选择题 广州十三行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愿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隋朝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内在联系?请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材料三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试分析唐太宗这种认识产生的根源和实质。为此,唐太宗在治国的实践中采取了哪些“存百姓”的措施?
材料三 在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几年之后,据史书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五 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蛹贵,剑外骚然。 ——摘自《资治通鉴》 (3)你怎样认识材料三、四、五反映的社会现象? (4)你认为封建盛世的必然结局是什么?
(5)封建盛世的兴衰给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哪些启示?
26.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少数民族也对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材料一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 ——摘自《辽史》 材料二
图一 金太祖陵 图二 元世祖忽必烈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政治制度的名称。试分析该制度的实施原因、重要特点和阶级实质。 (2)金太祖在位期间创立了什么重要政治制度?结合该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扼要评价。 (3)请列举出元世祖忽必烈的主要政治建树。
(4)请运用共性原理对阿保机、阿骨打、忽必烈作一扼要评价。
27.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治体制的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着哪一对矛盾?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对矛盾的形成及逐渐解决情况,并指出其基本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B(刘邦分封诸侯,旨在巩固统治,结果却导致王国问题,事与愿违。) 2.B(A、C两项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而B决定了C。)
3.D(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掌握。隋实现的是全国大统一,北宋只是五代十国区域的局部统一。)
4.D(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基础上开创了行省制,使国家从此避免了分裂割据的出现,成为统一的整体。) 5.D(考查识记能力,四项叙述都正确。) 6.B(考查对商鞅变法相关内容的掌握。)
7.A( 孝廉是汉朝士大夫作官的主要途径,而孝廉正是儒家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 8.D(科举制并不排斥士族地主入朝做官。)
9.C(所列四项均是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但C项包含了A、B、D三项。) 10.D(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老子反对严刑峻法,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 11.D(审清题意,回忆选项中官吏的职责。)
12.A(回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各自的职能。)
13.C(《大明律》进行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罪,这是《秦律》所没有的。) 14.B(采用排除法,夏启时就废除了禅让制。)
15.D(“承” 即继承,“因革”即发展变革。地方行政建制由秦朝的郡县二级到两汉形成州郡县三级)
16.B(注意区别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不同点。)
17.C(北宋派转运使到地方理财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D都是经济方面的,应排除;A项是禁军的特殊规定。)
18.C(注意审题,回忆四个选项各自的职能,进行正确对应。)
19.A(题干反映的是人丁税从有到元这一趋势,它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 20.D(三代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阶级的暴政激化社会矛盾所致,值得后人引以为鉴。) 21.C(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民持续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关键。) 22.A(北宋过分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最终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23.B(用人失误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24.D(清前期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实质是实行闭关政策,结果导致中国日益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表明闭关则国衰。) 二、 非选择题
25.(1)隋炀帝的统治残暴,最终招致亡国。有联系。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遂至灭亡”,唐太宗才“夙愿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斗”,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根源: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教育了唐初统治的者。实质: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根本利益,巩固封建统治。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3)材料说明贞观年间和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封建经济繁荣,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景象;作者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对当时“盛世”的描绘,其中不乏溢美之辞;大量财富是封建地主阶级加强赋税剥削积聚的;即使在盛世时期,阶级压迫还是相当沉重的,阶级矛盾有时也相当尖锐。(4)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北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5)启示: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发展经济;改革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和制度创新;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
26.(1)名称:“蕃汉分治”制度。原因:为适应辽朝统治区内南北方汉族和契丹等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活习俗都不同的现实而实施。特点:“因俗而治”即民族分治。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2)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金的社会发展,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3)完成全国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各司其职,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健全了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把西藏、台湾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开拓了祖国疆域。(4)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族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活,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5)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其政治制度的创新,不仅促进了本民族发展,而且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7.(1)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形成和解决:①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总揽全国大权;中央设丞相,作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为皇权和相权矛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②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三省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是汉朝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使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到一定解决。③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这就进一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④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把相权收归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至此最终得到解决。(3)基本趋势:相权逐渐削弱,而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