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我国 “城市病”

2023-12-10 来源:客趣旅游网


论我国 “城市病”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城市病”的概念内涵,对“城市病”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说明。通过对“城市病”相关理论的阐述,为全面分析我国“城市病”情况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香港政府治理 “城市病”的成功案例和伦敦等大城市在治理“城市病”方面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病”问题的对策: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传统的城市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理念;要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大大提高城市的承载力。

关键词:城市病 治理 新型城市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ty disease\expounded fo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 city disease\"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ased on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government of Hongkong and London successfully manage the \" city disease\strategy of our country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city disease\". To speed up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city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the new c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ity.

Keywords: city disease government the new city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拥挤的交通作为显著性问题,勾连出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看病难、高房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共同构成了城市病。2月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聚焦“转型发展”、“城市病治理”等年度城市发展热点问题,指出中国大型城市步入了“城市病”集中爆发期,治理“城市病”问题迫在眉睫。“十二五”规划刚要就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强化规范约束力,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1、城市病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1“城市病”与“城市化”概念

“城市病”是指由城市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在: 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即虽然城市发展可以带来科技进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等诸多好处,但是也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如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吸毒、犯罪等。

所谓“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以及较多机会、较多收入等因素的引导下,大量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逐步演化为非农业人口;众多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集聚,是城市规模扩张,空间结构呈多样化;社会经济关系重构,趋于多元、复杂;生产和生活方式更为现代化;并能主导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可见,“城市病”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必须理性冷静的面对“城市病”问题。

1.2我国“城市病”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我国作为实际第一的人口大国,受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限制,城市对人口总量和人口节流都有严格的限制。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从1987年—2007年这20年,大城市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26.87%增加到43.89%。研究表明,我国20个城市群国土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0%,人口规模占全国的50%,经济总量占GDP的75%,而且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00多个,5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20多个,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正以每年1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从2005年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从5.6亿增加到9.1亿。中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呈现出内地流向沿海,农村流向城市、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基本特征。然而我国的资源总量却是固定不变的。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不足。此外,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和4.5%,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城市和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扩张,能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变,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城镇人口平均消耗能源是农村的3.5倍;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的阶段,住房面积增大,家电和轿车的拥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费增长;此外,在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一些加工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增加了能源的需求,能源紧张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二、城镇布局与规划混乱,交通拥堵。第一,许多小城镇大办工业小区、商贸街,大肆蚕食农田,环境污染严重。内部功能区混乱,工厂、住宅混乱。第二,规划的整体协调性差。基础设施共享率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区域内的城镇没有体系化,缺乏分工协调机制。第三,不同规划之间相互脱节。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是一个综合规划,他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地方建设规划等,

这些规划之间不但协调性差,而且互不衔接,因而导致规划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无法发挥;有些地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预计不足,规划缺乏超前性,给后续建设带来很大的难度;有些规划脱离实际,不考虑实际的财力,导致盲目的外延式发展。产生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交通拥堵,

我国堵车现象已经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堵车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典型的“大城市病”这种城市病的主要特征是:潜伏期长,一般是20-30年;二是一旦爆发,就迅速转移并形成“城市管理综合症”。 交通拥堵的病因源于城市功能紊乱。城市功能紊乱5必然引发城市管理混乱,导致城市决策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这种决策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必然导致城市规划的现实利益和短期行为。这种现实利益和短期的城市行为必然造成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和城市功能的紊乱。人口的过快增长、交通超负荷运行、城市的急速扩张,消弱了城市的的生态功能,污染控制难度加大。

第三、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城市贫困。第一,全国小城镇每年700亿到1000亿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目前,除中国的农业银行对小城镇建设每年发放8个月至一年的短期房地产项目贷款10多亿元外,能够支持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资金几乎得不到银行的支持。第二,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由于大量小城镇财政都是“吃放财政”,个别乡镇甚至连工资都是按日发放,这种情况下多采取有由政府包办,依靠手中的资源扩大资金的来源方式。在实践中全然不顾正常的征地秩序,盲目圈地搞开发区,这种混乱状况,助长了“摊大饼式”发展小城镇之风,很少有小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或者注重旧城区改造。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城镇住房需求持续增加,高房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高房价日益蔓延。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特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线城市更为明显。高房价将降低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城市生活功能逐渐被弱化,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埋下潜在危机,抑制社会中间阶层扩大,加剧城市

社会矛盾。

第四、片面强调土地买卖的房地产开发,把经营取得的效益发在首位,以牺牲居民的环境质量为代价。目前,经营城市已被严重地片面化、单一化、甚至歪曲化,有观点认为经营城市就是买卖城市土地,就是抓好房地产开发。这种单一化的倾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房地产的虚热,商品房空置率高,照成项目于项目、项目于环境、项目与城市的整体协调大大下降,也使大量的国有资金沉淀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这种依靠有限的土地买卖来解决政府财政问题捉襟见肘的做法不会长久,也使很危险的。另外,在小城镇土地利用方面,片面强调以低生财,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现象严重,占用耕地过多;小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中国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走得是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的发展之路,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使生态环境受到恶化。日前,国内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二是主要流域和水系污染严重,城市河段污染突出,淡水湖泊呈富营养化,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水质型缺水。有关数据显示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三是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四是城市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巨大,符合城市环保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较低,二次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快速增长,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使一些城市陷于 “垃圾围城”的境地;五是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污染物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

目前,中国的特大城市从1997年的34个增长到2007年的63左右。而且随着集聚规律推动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的大城市会越来越多。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56%,到2030年会是64%,中国城市化的峰值大约将是80%中国社科院2月9日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明确提出,未来一段时

期,将是我国各大城市“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2、治理我国“城市病”的建议

据两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经验表明,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不可逆转、大城市必然增多的发展阶段,特大城市如何进行有效治理?这是我们当前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纵观世界,可以看到两方面的案例,既有像巴黎、东京、纽约成功的经验,也有拉美、南亚等地区一些大城市的失败教训。

城市病既然是个社会问题,因而其治理更多得依靠政府的努力。事实上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对其的治理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治理“城市病”,不少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官员们往往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规划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层面来寻求解决途径。对于城市病的治理,至少有这样一些思路可以考虑:

2.1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受到威胁。这种观念强调“代际公正”,又强调“代内公正”。要求社会关注合理开发资源、讲究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转变增长方式,加强民众的监督权力。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就是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功能协调、层次合理的城市群将可以较为有效地减少城市病的危害,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群是多中

心的结构,多中心的结构有利于防止把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一个超大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域空间相对集中布局,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有效地避免城市分散化而带来的土地浪费。从这一点来讲,城市群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因此,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美国的“大洛杉矶市”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里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城市群,总人口近1000万。原本可以连在一起的一个大城市,分散成一个个中小城市,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集中居住的作用没有下降,而城市病却得到较好的治理。

2.3根据道路网的总体规划确定道路的功能划分,制定合理的道路使用方案,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通过交通政策和收费政策,提高私人自用车的的出行费用。同时大力发展便捷、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以满足人口的出行需要,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的标志标线,包括建立城市停车诱导系统。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化发展;注重城市规划,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注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进行多方案的论证比较。

2.4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够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福利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流动人口往大城市扎堆,树立使用有偿和经营管理的理念,鼓励任何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进行投资。大力推行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有偿使用制度,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是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或得合理的回报。足于提高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力认识和

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的就业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

2.5规范房地产市场,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础,把土地供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提高土地市场的“门槛”对土地实施总量控制措施,保持土地供应与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的协调。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趋势,发挥土地的区位优势,发挥城市土地的极差效益,重视城市土地在内涵上的集约利用,考虑对城市地下和地上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使城市土地利用达到最佳空间结构和高效化,适当提高商品房的预售条件,加强对开发商和居民抵押贷款的审查,避免过多的金融资金融入房地产开发市场。

3、外国及我国香港地区治理“城市病”的教训与经验

3.1墨西哥交通越治越堵的教训

有着20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一直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难题。多年来政府采取了车辆限行、大力发展公交等措施,但并没有解决拥堵问题。在墨西哥城,每天有700至800万辆机动车在路上行驶,每年新增机动车数达到25万辆。严重的路况拥堵,使居民每天花费数小时上下班不是新鲜事。其实,墨西哥城的过分拥堵和不当的道路规划密不可分。墨西哥城拥有改革大街和起义者大道两条贯穿南北、东西的主干道。但从整体来看,墨西哥城内的道路十分有限,一些小型街道根本没有承担运输能力,这就使车辆全部涌向主道,造成拥堵。此外,缺乏便于自行车行驶的交通设施,也是治理交通拥堵的一大障碍。虽然墨西哥城大力推行“公交自行车”租车计划,市民每年缴纳24美元年费,就可以随意租赁自行车,但墨西哥城路面上很少设有自行车道,仅有的几条自行车道还经常被汽车占据。

3.2香港治理“城市病”的措施

香港在解决公共资源匮乏与民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破解“城市病”方面堪称典范,值得借鉴。香港政府始终认为治理“城市病”需要政府提高服务意识,不能盲目追求GDP,而是要以增强民众的舒适度和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切实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我国在“城市病”治理过程中必然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成功经验让我们学习:

第一、香港的交通“治堵”举措。香港是世界上道路交通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常住人口近700万,土地面积只有1104平方公里。香港只有北京十分之一大小,却有轿车34万辆、机动车50万辆,每一公里就有260辆车,每2个人就拥有1辆车。因此,仅从相关的比较数据上看,香港不堵车是不太可能的。可香港的交通拥堵却治理的很好。一是港特区政府优先发展占地少、载客量大且快捷、准时的城市铁路(比如,地铁和轻轨等),以此为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市道路设计及交通管理方面,尽可能保证公交优先。其次,香港公交拥有较好的盈利水平,除了庞大稳定的客流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做保障外,另一招是完全掌握市民出行的现状和趋势。到目前为止售出了1000多万张“八达通”卡,有收集乘车信息的功能,汇总这些信息,能精确统计出每条线路不同时段的客流量。它对于及时调整行车路线和时间表,提高运行效率十分有用。同时,香港的公交车都是按时按分准时到站,绝不可以误点,并且香港严格控制轿车总数,基本处于绝不再增加一辆的状态。

第二、香港制定公屋制度稳定房价。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亚洲八大国际城市的房价年涨幅排名中,香港、深圳、北京包揽前三名。近几年来,香港楼价飙升迅猛。香港特区政府坚持把扩大土地供应视为治本良策。港业界人士指出,政府增加土地储备是正确,可以为市场提供稳定供应,从而保持楼价健康发展。香港在为楼市降温的同时,也推出居屋政策,即为“居者有其屋计划”,它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之一,由港府兴建公营房屋并廉价售予低收入市民。该计划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为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选择。尽管现在香港各界对“复建居屋”依然争

议很大,但时间还是在证明,在贫富差距问题明显的香港社会,居屋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香港人的住房难问题,也为中低收入群体向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

第三、香港有效的医保制度。香港人素来生活紧张,食无定时,假期少,为何攀上全球最长命的宝座?其实这和香港的医保制度有很大关系。在香港,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香港有31837张病床,超过90%集中在公立医院。在香港,只要拥有香港身份证,不论贫富,都可以通过公立医院解决日常病患。公立医疗机构92%以上的经费由政府以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支付,全体香港市民都能一律平等地享受公立医院的服务。因此,香港的医疗制度不仅让本地人满意,也吸引了不少内地。此外,在香港没有所谓的“红包”,更没有“药品回扣”,香港医生的收入是固定年薪——为了评估医生的薪酬级别,港府为此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医疗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层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看到任何一个医生的诊疗行为,并据此对医生的级别进行评价,之后,由香港特区政府全额支付工资。

结语

“城市病” 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是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的匹配度失衡,是我国过渡时期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本文通过对香港成功治理“城市病”和墨西哥的失败教训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我国“城市病”的治理提出了:根据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房地产市场,稳定房价;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学出版社,2004 .1

[2] 张转铃.论近代中国城市的城市化[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3)

[3] 张山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异化[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6)

[4] 师郡. 关于21世纪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考[J].淄博学院学报,2000 (3)

[5] 刘竹.对城市基础实施本质特征的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03(1)

[6] 张方.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融资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01(8)

[7]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

[8] 汪波,郑家响. 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

[9] 丁建.现代城市经济[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0] 胡忠明.现代城市街道管理[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谢辞:

回首大学四年,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时光匆匆飞逝,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完美的句点。

感谢这片美丽的校园,是她给了我成长的空间;感谢那些辛勤的园丁,是他们的不辞劳苦教诲着我成长;感谢身边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是他们陪我度过段段快乐时光;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是他们让我不再孤单,是他们给我留下了丝丝幸福回忆……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林龙,由于他的指导,我的论文才得以更完善,由于他的教诲,在离校的这一刻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然依依不舍,但..

现在即将挥别我的学校、老师、同学,还有我四年的大学生活,虽是对于未来的路,我充满信心。希望我的幸福和快乐能送给关心和支持过我的人,祝愿所有人健康如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