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 悲剧 尔 的艺术特征探析 ◎文/程子桓 悲剧嫜尔王 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 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按照英国古老传 二、结构布局并行交错 ((李尔 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 的特点。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与大女儿高 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这就为整部戏剧赢 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使其更加贴近底层 人民的生活。在障尔王》中,埃特加、肯脱 说改编而成的。莎士比亚改变了这个古老 传说的结局,使得这个平常的宫廷斗争故 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 等诸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源于 事成为了一部能够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精 神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悲剧性。莎 士比亚在创作这部著作时不仅运用了现 实主义手法,还巧妙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 法。一方面,使得这部戏剧的剧情充满浪 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揭露了 封建社会的没落。莎士比亚运用这种巧妙 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戏剧呈现出与众不 同的艺术特点。 一、深入刻画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 塑造人物形象,在婷 尔王 中更是深入刻 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莎士 比亚笔下的人物大多分为反面人物与正 面人物两种。而在悲剧性作品中,正面人 物又多为英雄式人物,他们热哀于向世人 证明自己的理想。戏剧傅尔_TrJ)中的柯第 丽霞便是这类人物,她外表朴素,但内心 却很深沉。莎士比亚并未对其进行过多的 细腻刻画,也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 从整体上展现柯第丽霞的内心情感,且通 过与反面人物的对比展现其正面形象。在 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莎士比亚并没有一 味地强调他们的凶恶,他们也有一定的优 点,这就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在戏剧《李 尔 中,不管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 都具有缺点与优点。例如,柯第丽霞虽然 在整部戏剧中被视为理想女性,但她同时 也具有冷漠无情的一面:贡纳梨和吕甘在 剧中被认为是心地凶狠的女性,但她们美 貌过人,正是这种美貌与罪行的鲜明对 比,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这些 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机结 合在一起,使这部戏剧更富感染力。 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 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 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 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与 这一主线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是大臣葛罗 斯特伯爵的故事。他的私生子爱德蒙用谎 言蒙骗他,导致他将忠厚诚实的长子爱德 (I111逐出门。之后他亲眼目睹李尔王被女 儿们虐待,内心十分不忍,于是暗地里帮 助处于危难的李尔王,但却由于私生子告 密,被康华尔公爵夫妇挖掉双I!I,在电闪 雷鸣的荒野中遇到了被驱逐的长子。这两 条线索交织在整部戏剧中,但又有先后、 轻重、主次之分,它们互相作用,进而促使 情节跌宕起伏。在戏剧初始阶段,这两条 线索穿插进行,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 密,但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这两条线索 逐渐交织,最后,在暴风雨这一场时,装疯 的爱德伽与被逼疯的李尔王相遇,两条线 索终于完全交织在一起,将剧 隋推向高 潮。与一般戏剧不同的是,傅尔王》在高 潮出现之后,并未解决所有的矛盾与 中 突,也没有迎来尾声。之后出现了几场以 葛罗斯特伯爵为中心的戏,这位伯爵被残 忍地挖掉双目,在电闪雷鸣的荒野之中遇 到被自己驱逐的长子,“跳崖”自杀,并再 次遇到李尔王,这些动人心魄的场景使得 读者的情绪再次高涨。最后一场中大部分 主要人物都一一出场,莎士比亚对他们的 命运都进行了合理安排。正是这种并行交 错的结构布局,使得整部戏剧环环相扣, 在前后照应中形成完美整体。 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在创作《 尔王))时,莎士比亚采用了 民间故事中的大力士,他们无一例外的都 力大如牛且精力充沛。这些人物形象多源 自于民间的歌谣或诗篇中。正是由于莎士 比亚在创作((李尔王》时采用了这种民间 歌谣的内容,使得这部戏剧虽然在宫廷上 演,但在普通群众中也颇受好评。在障尔 中有许多话语都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 活中惯常使用的小调和俗语,尤其是那些 疯话,大多源于古老的民间歌谣,除此之 外,还引用了一些双关语、笑话、俗语等, 这些民间特色对整部戏剧悲剧色彩的渲 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莎土比亚在这部 戏剧中表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与其平民 化的创作路线也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 蜂尔王》不仅在宫廷中上演,还在民间的 露天剧场演出,所以,为了使普通民众在 欣赏这部作品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 平民大众的认可,莎士比亚在创作时运用 了大量的民间文学元素。 四、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 在障尔 中,莎士比亚大量使用民 调、比喻、谚语、双关语、谐语和成语,极大 地增强了戏剧语言的生动性。尤其在李尔 王口中,常将一些凶恶之人比喻成各种凶 残的禽兽。比如,李尔王将两个恩将仇报 的女儿称作“饿鹰…毒蛇~豺狼 ‘猛虎” 等;装疯的爱德伽也常说一些富有哲理的 “疯话”,比如“我闻到了一股不列颠人的 血腥”;弄人则对李尔王说:“多积财,少摆 阔,耳多听,话少说。”这些尖刻而机智的 话语,其实是莎士比亚对17世纪初英国 社会道德、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批判 与揭露。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J勋 l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