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什么《新课标》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来考虑呢?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教师“怎样教”研究得很多,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对学生应该“怎样学”却是一种可怕的漠视,漠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就是漠视学生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的存在。因为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地动作操作,积极地自主探索和大胆地合作交流,既是实施《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怎样改革旧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是我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谈几点方法与策略。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数学
一年级数学实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10以内数的组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拼组”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帮助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感。以下便是实践这一思想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年级下册)。
师:那么“13-8”到底等于多少呢?请大家摆摆小棒寻找答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放小棒)
师:哪个小朋友能大胆地说说自己是怎样摆小棒的?结果怎样?
生:13减8等5,因为个位上的3减5不够减,所以我把1捆中的10根小棒与3根合在一起是13根,然后拿起8根还剩5根。
生:左边摆8根,右边摆5根,合并起来是13根,然后拿走8根还剩5根。
师:大家摆得很好。不错,计算退位减法时,如果个位不够减可以向十位借1后再减,得到的结果再与个位上的数合并起来,也可以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来计算。
(一学生将小手时举时放,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师:×××,老师知道你一定有新的发现想对同学们说,没关系的,大胆地说吧,就算说错了,老师也会给你记特等功呢!(生齐笑)
生(鼓起勇气):我猜还可以这样算,把一捆10根的小棒,拿走其中的8根,还剩2根。再把2根与另外3根合起来就是5根。所以我也觉得13减8等于5。
师(故作糊涂):是吗?×××,这么摆行吗?你们按照他所说的方法摆摆看行不行?(生按图索骥,自由摆棒)
生(迫不及待):老师,我发现这样摆可以。先从10根里拿走8根,剩余2根,再与3根合并起来等于5根。(其他学生也纷纷说出自己的摆放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一教学片断,充分反映了学生动手操作、摆放学具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地感知数据,逐步地明晰认识,逐渐地抽象到对“20以内退位减法”算法的理解上。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我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并逐渐抽象成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2)操作活动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合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式;所谓适量就是说操作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能浅尝辄止,走走过场;所谓适度就是说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在一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计算,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意识。
【片断二】 “10以内加法”的教学
师(创设情境):刘奶奶拿出10颗糖分给丁丁和哥哥吃,应该怎么分呢?刘奶奶犯难了,请帮帮刘奶奶,并说说理由。(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边摆边分)
生:丁丁分5颗,哥哥分5颗,他俩分得一样多。
师(微笑):好的,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我认为哥哥应该分8颗,丁丁分2颗,因为哥哥大些。
生:我认为哥哥应分4颗,丁丁分6颗,因为哥哥大些应该照顾弟弟。
师:对!做哥哥的应该爱护弟弟妹妹,你想得真周到。(学生小手林立,都想说出自己的分法)
师:看来分法真多呀!这可难坏刘奶奶啦!请你们将分糖的情况写成和是10的算式。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算式写得最完整。(老师宣布比赛开始,每桌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说出你们得到的和是10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和为10的算式有序地板书于黑板上:1+9=10 2+8=10 3+7=10…)
师:有许多同桌的小朋友合作得非常好,找得也很完整,老师想知道你们有哪些好的方法?
生1:我们俩发现了一个规律,比如1+9=10就又可以写成9+1=10。
生2:我们俩是按顺序去找的,我们先找到了1+9=10,再找到2+8=10,然后找3+7=10,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很多。
生3:我们先把每一边各摆了5个圆片就得到5+5=10,再从左边拿一个到右边就得到4+6=10,也知道6+4=10,然后再从左边拿一个到右边。就得到3+7=10,也就是
7+3=10。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小的情境,便激发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激情,议论声、争论声,此起彼伏。)
……
【教学反思】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始终本着尊重主体、相信个体的原则,让学生始终参与到“10以内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在教学“10的组成”这一知识时,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果学生给了教师许多的惊喜。
我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如片断二中的帮刘奶奶分糖这一情境的创设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之中。(2)要安排一些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尽快形成探索性学习习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全新的理念,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就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逐步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便是这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下面结合我在教学“统计”这一知识时的课堂实录片断,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片断三】 教学“统计”(一年级下册)。
师:(创设情境)老师发现有个别小朋友那双机灵的大眼睛不时地瞧着桌子上的学具袋,想知道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对吧?(生齐呼:对!)
师:那就请小组长打开学具袋吧。(小组长打开学具袋)
师: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学的统计知识对你手中的学具进行分类整理,并将你所获得的信息填入袋内的统计表中。(学具袋内容:1.学具。2.简单统计表。学具包括:水果类两组、立体图形类两组、平面图形类两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具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所得数据填入教师下发的表中。)
师:请整理平面图形类小组的组长,说说你们组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小组长:我们把8个长方形放一块,10个正方形放一块,4个三角形放一块,正方形最多,三角形最少,正方形比三角形多4个。(据表汇报)
师: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生:三角形比长方形多4个。
生:三角形比长方形少4个。
生:正方形比长方形少2个。
(学生一阵沉默,陷入紧张的思索中,瞬间便有一学生站了起来)
生:(大声地说)我不同意,应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多2个。
生:还可以说长方形比正方形少2个。
(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跟着鼓起掌来)
师:统计平面图形类小朋友真是棒极了!不但能正确统计图形的数据,还获得了许多数学知识。请对立体图形类和水果类进行统计的小组,也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小组汇报略)。
【教学反思】 由以上的片断可知,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要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2)要合理分组。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3)明确小组合作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而教师不是小组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因此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必须提出具体的合作目标和要求,如在片断三的教学中,教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小组合作交流的目标要求:组内合作将手中学具袋的学具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所获得的数据填入下发的简单统计表内,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组内操作。(4)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教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技巧。在片断三中教师应该十分注意
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例如让小组长打开学具袋,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等等。另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补充别人的意见,定期根据学习的需要调整小组的结构和座位等。
以上从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索,通过这三方面探讨所得观点的整合,我们认识到在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应是转变角色。因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后,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明显加大了,所以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十分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巧妙指导,全力参与,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 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科学地设置教学环节,将许多教材中现有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结论向主动地经历过程转变。
3. 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便成为开展所有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想平时所不敢想,言平常所不敢言;也只有这样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探究、合作和交流。
4.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十分注重教师的评价,真正做到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
多样。在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过程中的意见、观点、情感、态度时,要做到引导、包容与鼓励:当学生的意见出现知识性错误时,教师要正确进行引导;当学生的意见有见地但有个别小错时,教师要予以包容;当学生的意见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
5.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的各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动手操作环节作为自主探究环节的解疑处,合作交流环节的素材库;同时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后,要及时安排合作交流这一环节来让学生对探求知识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表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中的各环节真正融为一体。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完成课改赋予的神圣使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