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2020-02-18 来源:客趣旅游网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在不断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展开的。教师通过适时恰本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可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慢慢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虽然问题设计已引发每一个老师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熟悉上的误差,在问题设计上还存在许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或仅仅限于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挑战性,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得答案,没有探讨的兴趣和愿望;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凌乱、繁杂,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大体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式代替智力活动的偏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鲜明的指向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留给学生必然的思维空间。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呢?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观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教什么?为何而教?怎么教?要分清教材中哪些是大体的理论,哪些是大体的结论,隐含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式,通过了如何的研究进程;明确所教的目的,即三维目标,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实际应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培育学生什么能力;按照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什么样的程序,提出什么样的导学性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对结论和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和如何进行反思。

设计问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数学课程标准》

也强调:数学教学要表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旁,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如:我在教学“比的应用”中“按比例分派”时,咱们知道“按比例分派”是在学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我创设了学生生活中超级熟悉的情景:“咱们班某位同窗的妈妈和他的朋友阿姨合办了一个鞋厂,那时妈妈投资了3万元,阿姨投资2万元,结果她们一路赚了20万元。提问:(1)你们说怎么分这笔钱合理?说说你的理由。(2) 每人应分得多少万元?你是怎么想的?(3)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按比例分派的?”这是一个切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踊跃、主动的探索气氛中,对按比例分派的意义和计算方式理解比较深刻。设计探讨式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入手;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温习课时,出示问题:( )÷15=( )师:对于( )÷15`=( ),你有办法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吗?问题1 要使商中间有0,你能想出被除数吗? 问题2 你是怎么思考的? 问题3 这样的商和被除数共有几个?问题4 有无最大的被除数?为何?问题5 有无最小的被除数?是多少?你是如何想的?问题6 要使商的末尾出现一个0,你能很快想出被除数吗?若是有很多,有无最大和最小的?这样的探讨式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猜想、思考与常识,去解决问题。设计互逆式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学生逆向思维就是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做出与习惯性思维的方向完全相反的探讨。逆向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在教学中如成心识地设计一些互逆型问题,从另一些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去熟悉、理解、应用新知识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发小数大小的转变”时,师:通过观察比较,咱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想一想可以得出如何的结论呢?又如:教学“积的转变规律”时,师:通过比较观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如何转变?例如:“甲数乘以乙数积是125,若是甲数不变,积是1250,乙数应如何转变?”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正向和逆向交替的活动中,这样双向可逆联想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双向思维的和谐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