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年级民族团结教案

2023-05-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二年级民族团结教案

乌市第83小学 李连弟、郑馨

1.我国的民族分布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2、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主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我国的56个民族,共同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二、分组汇报、探究。

1、看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居住区域。

2、探索学习: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有哪些?

4、交流学习。

三、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待客礼仪风俗。

教学反思:

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2.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内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有的居住在气候宜人的平原内陆,有的生活在丛林密布的西南边陲,有的居住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还有的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戈壁……你知道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吗?

二、分组探究。

1、根据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分为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等几个小组,多渠道搜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资料。

三、分享研究

1、围绕“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2、把小组同学的思考和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

3、把同学们的发现汇总起来,完成书上表格。

四、师小结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探究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3.各民族的居住

教学内容:了解各族民居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个民族的建筑各有特色,仿若群星落于九州。这些民族

建筑是千百年来个民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让我们背上行囊,去探访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吧。

二、分组探究。

1、根据民族民居图,和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民居进行探究,了解他的特点,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

2、师推荐网站

中国民族建筑网 中国民族文化网

三、研究分享

1、竹楼组、碉楼组、蒙古包组、各家土楼组、江南民居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学习。

2、小组汇报、学习。

三、搜集其他地区的一些特色建筑,其他时间汇报。

教学反思:

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4.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听民族音乐,春民族娃娃,观察各民族照片,导入新课

1.播放民族歌曲联唱: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

《新疆好》(维吾尔族)

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

5.师: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师: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2.讨论交流:《发展中的新疆》

二、归纳总结,提出要求

1.学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课后活动:搜集少数民族为祖国做贡献的事例。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