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022-03-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然而由于时代、教育制度等原因,古典诗词却很难走进当代中学生的心灵深入,与中学生有着近似敌对的隔膜。古典诗词在某些中学生的理解下失却了原有的意境,某些中学生在古典诗歌的鉴赏面前茫然无知,手足无措。作为语文老师究竟该怎样引导学生走上诗词鉴赏之路,使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呢?笔者在抓住诗歌的音乐性注重读悟方面、体会诗歌的内在特点注重抓“象”悟“意”方面、把握诗词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积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鉴赏 朗读 感悟 意象 意境 意蕴 积累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文人把诗词作为记录交流的工具,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情感记忆。他们从小受到诗词的熏陶与锻炼,对诗词有着近距离的观察与体验。然而由于时代、教育制度等原因,古典诗词却很难走进当代中学生的心灵深入,与中学生有着近似敌对的隔膜。古典诗词在某些中学生的理解下失却了原有的意境,某些中学生在古典诗歌的鉴赏面前茫然无知,手足无措。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二者的交流,造成了理解的隔阂?作为语文老师究竟该怎样引导学生走上诗词鉴赏之路,使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呢?现在,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这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 抓住诗歌的音乐性,注重读悟

古典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适合吟诵。所以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朗读,是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基础。朗读过程是一个对诗歌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过程。古人在诗词

1

学习时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这方面的例证。读是悟的基础,读能深化悟的程度。只有不断朗读才能充分体会诗歌凝练语言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才能把诗歌的美体味出来。诗歌的美出来了,诗歌中的情感才有可能感染学生,古典诗歌的学习才有可能变得灵性跳动与生机勃勃。如果朗读能达到一种情感充沛的表达状态,他还有可能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成为增强诗歌鉴赏能力的主旋律之一, “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寻找诗歌原有的乐趣。

譬如,我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教学过程中就充分运用朗读来增强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一读正音,激起读趣。这一读中我故意声调平板,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同时评价老师读得如何。学生很快指出老师没有读出词的情感,我就势一转,请学生读读看,给学生自由朗读或同桌或前后相互听读评读的时间(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至少需要用心读词两遍),然后请几个学生起来读。这是二读初悟情感。然后让学生一起来议一议该如何读好这首词,哪些地方停顿,哪些地方重读,哪些句子语速应快或慢,语调是高还是低,关键是为何应作如此处理?(这一步中,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词意和作者的感情,并且有些地方的读法很快达成一致意见,有些地方,象下阙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却无法统一,产生疑惑。)这是三读品味,深入情感。关于有争论的地方,我们要耐下心来充分读,充分解决。接下来就是四读传情,如此这般,整堂课读下来,学生思维敏捷,气氛活跃,读出了真感情,真见解。

二、 体会诗歌的内在特点,注重抓“象”悟“意”

诗词之所以美,很大程度上在于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意境。什么是意境呢?《佛学大词典》云:“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意思是说心灵攀登体验到的那个层次,就叫作

2

境。而意境的构成正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产生的。诗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抒发内心深入的思想感情,把自己那种朦胧模糊、隐曲微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思意绪表达出来。可以说,意象就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所以参透诗词中的每个意象是真正读懂一篇作品,理解作者深意的关键。

那么,如何抓“象”悟“意”呢?

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蕴含的独特的情感信息。如“白日”当然是太阳,但又不仅仅是“太阳”,作为意象,“白日”有一种灿烂辉煌、光芒万丈的气象。再如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相对于“落叶”而言,不仅有其微黄与干燥之感,还有其所没有的空阔与疏朗,这种精细的差别构成的意境很不同。

其次,要充分了解传统意象的特定意蕴。古人常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这使得很多意象具有特定相应的文化内涵,并代代承袭下去。如“长亭”、“折柳”、“孤帆”等常见意象,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现成符号。再如菊花表高洁,梧桐表伤感,阳关示别离,子规象征悲伤,白云象征孤高,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等等。看到这些意象,就应该马上想到相应的思想感情。

第三,要从多个意象的组合中感悟意境。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 “晓风”、“残月”等组合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就是利用意象的组合与叠加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来传达天涯孤旅的落寞意境。

第四,通过体会“象”的移情作用来感悟意境。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及思想感情,使

3

自然景物能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鉴赏诗歌意境则必不可少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意象之移情想象。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马为立踯躅,车为不转辙”(东汉女诗人蔡琰《悲愤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局·少无适俗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无不例证了这一点。一个人愉快时,他往往倾向于以肯定的眼光来评价他所看到的一切,甚至平常他不关心的东西也可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和“鸟弄歌声杂管弦”。反之,即使是活拨快乐的事务在他的眼中也是悲愁泣苦的,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正是如此移情现象。这也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把握诗词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积累

我国古典诗词虽浩若汪洋,灿若星辰,但毕竟与我们当今的青少年生活距离遥远。时代不同,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价值评判也不相同。理解古典诗词,必须尽可能的还原诗词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情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更好地解剖诗词的意境。这样,就要求学生有较多的诗词文化常识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只有把握好诗词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切实提高鉴赏能力。

首先,应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流派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平仄、对仗等知识。对此,前人多有定论,不妨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吸取前人研究的精华,或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结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常识。譬如高中第三册教材第八课“词七首”分别选了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个一首,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秦观婉约词各一首,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法,让学生自己在鉴赏中去比较并总结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总体风格特征。

4

其次,应让学生多积累一些文学典故。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常见现象,这些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常故等。诗人通过对典故的正用或反用、明用或暗用,来简约深刻的表达其隐含之意或显示其文学才能,却给我们的青少年造成了理解上的麻烦,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理解其含义,高清作者通过典故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尽而才能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典故大多具有承袭性,我们应让学生作一点积累工作。

第三,应让学生多读历史,熟知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何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写的诗书,就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特点。当我们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自然就能领略到其诗词的深刻内涵。譬如我们学生如果清楚“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就不难引导其理解杜甫《春望》中“中破山河在”的悲哀,以及“花贱泪”,“鸟惊心”的触目惊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古代诗歌教学则在其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位。但要真正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方法与策略,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方法与落实并举,多渠道多侧面的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天津市大港区培英外语实验学校

5

学科:语文

姓名:宋超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