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量阅读课题研究

2022-10-20 来源:客趣旅游网
曹庄小学语文“海量阅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3)、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2、课题提出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韩兴娥海量阅读的基本理念以及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海量阅读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课本界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课题的界定

所谓海量,就是要打破阅读内容和阅读结果的单一化,唯一性;所谓海量阅读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兴趣,变苦读书为精神上的欣赏享受。海量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改革模式。海量阅读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沟通,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海量阅读教学体现在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上的纵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弹性化,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研究已日趋深入,教师的日常教学更是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近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和《中国小学语文教育论坛》等杂志上时常能看到有关的信息。有的提出了大文科的概念,有的提出了欣赏的问题,但是许多研究只偏重于理论的阐述或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策略。新加坡等国家在国语教育上提倡阅读欣赏教学,但有关的详细材料,我们还无法从相关渠道获得。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入手,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宽加厚小学生的文学底蕴。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评价标准的改变等诸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重新审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论,提出了海量阅读的教学新理念。即“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学生的生命体验。在“法定”的语文学习时空内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2.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 3.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5.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6、探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的有效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纵深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多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技能、阅读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主要由老师来确定,且比较重视阅读认知目标的完成,而阅读技能、阅读情感等目标,还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没有去深入思考学生学习的方法、技能、兴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使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获取方法有培养兴趣。而开放性教学目标除了体现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之外,还要体现出目标的发展规律和目标的多元化,体现阅读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和教师指导确定相结合的方向。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广博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多元,要体现学生阅读选择的自主性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教师必须打破阅读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凭借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整合教材,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言文字。要使语文知识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延伸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多元,要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连贯性,体现学生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语文课堂中,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和有机整合。阅读教学的过程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抓好课外辅导和实践,向课前和课后延伸。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的开放化

多元的阅读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的阅读教学空间、开放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在阅读教学空间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课堂学习模式,也可根据需要将课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阅览室、室外等。在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多元,要体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的多样化。教师要打破自己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和评价权威的局面,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在课外让家长来参与学生的阅读评价,发扬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 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 确立实验班,组成课题小组

以三四年级为单位组成中年级组,五六年级为单位组成高年级组开展实验,中年级组由李琳、张华荣、李登存组成课题小组,高年级组由王霞、李兰萍、袁俊芳、崔春荣、胥云组成课题小组。王霞负责全面实验工作,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教学理论、设计方案,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二) 确定研究方法

1、 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2、 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3、 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4、 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5、 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6、 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 ( 三) 进行实验,着手研究

让学生智慧地读教材,读补充教材和课外书,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创建大阅读学习。 七、课题研究的安排

(一)先学习,提高认识认识。(2009.10——2009.11)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窦桂梅主题教学理论、韩兴娥海量阅读的相关文章、学生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 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调查、听评课、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及小学生课外系列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述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9.11——2010. 1)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海量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2、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 (1)指导读书方法开设单元提升课 (2)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3)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4)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课题深入研究。

(三)课题总结阶段(20010.3——2010.6)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本校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3、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并在这一轮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我的课题:小学语文“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略谈学习国文》

其实,最初触动我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的,就是叶圣陶老先生写于1942年的这段话,他明确指出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并尖锐的指出学生不会主动阅读的严重问题,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60十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多读”,如何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的“海量阅读”,接到课题任务时,我便想从自己在语文教学所感受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入手,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背景: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技能的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揭示了从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其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的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它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的提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学生自主独特的阅读感悟,就是要寻找一条由阅读的量变引起“行为内化”“能力提高”的质变的最佳途径。

(二)现实背景 1. 放眼世界看阅读

社会发展对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自人类社会步入世纪年代以来, 信息化的浪潮便以不

可抵御的态势席卷全球,正如美国布朗教授所说“ 我们正遭遇到信息的狂轰烂炸, 每时每刻我们都正遇见前所未见的事物,每时每刻听到前所未闻的观点。”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阅读受到多媒体阅读的挑战,造成人的阅读率下降,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重视对青少年海量阅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乐读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资料:

美国1996年实施“美国阅读项目”让所有孩子到三年级时能掌握基本的独立阅读技能。新加坡为培养国人阅读风气, 2005年首次举办了“读吧! 新加坡” (Read ! Singapore)活动, 多方面鼓励国人多看书, 享受阅读乐趣。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外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并根据学生借阅的图书数量颁发“阅读学士”、“阅读硕士”和“博士”等奖状。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起, 开始积极推广儿童阅读活动, 学校每天早上正式上课前先安排10至15分钟阅读图书。 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之友》中《女儿的课题研究》一文,介绍了新西兰阅读教学的情况,他们有一门特色的课程——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确定喜欢的或自认为有价值的课题作研究,让小学生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围绕着它的课外阅读兴趣可达半年之久,这样的一堂课可能对孩子的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着眼未来看阅读 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 1-2 不少于5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 3-4 不少于4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 5-6 不少于10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现代教育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程标准基于人的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大量阅读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也发现喜欢阅读、会阅读、读书多的学生,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平时阅读少的学生。阅读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越来越重要,阅读要普及到每一个人才是根本目的。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轻轻松松达到阅读量的基本要求,是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3.立足现状看阅读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尚存在三关注三忽视的问题。即:关注课内品读忽视课外指导、关注精读体悟忽视量化积累、关注繁冗分解忽视兴趣持续。另外,阅读时间作为衡量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保证也值得关注。有调查显示,如今作业、习题、模拟试卷占用了学生大部分课外时间,加上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和兴趣引导,使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普遍不足。

【调查】

根据2006年12 月《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第6期《天津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彭 瑞(天津市实验小学,天津300051)问卷收集的数据分析显示,当代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71 %,尤其是在半小时以内的占20.4 %,数据显示当代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而在极其有限的阅读时间内,也主要以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书或父母选定的作文指导居多,极大影响了阅读兴趣,而这种功利性阅读败坏了孩子的阅读胃口。所以, 一旦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管, 小学生很容易会选择卡通漫画、校园爱情、魔幻、鬼神小说那样的书籍,阅读活动的有效性低,阅读面较窄,名著阅读量不够,还容易囫囵吞枣。所以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引导持续,内容选择,都是海量阅读学习方式要关注的问题。

总之,有效阅读量的增加,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由量变引发质变的必要途径。没有大量的阅读,怎么会有知识的积累,更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博闻广记、博学多才、博览群书,不都是建立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吗?所以,我们要开展小学语文“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探索一条以课内促课外的整体推进实现方式,通过课堂上短暂的教学,刺激学生课后广泛的阅读,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动力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海量阅读

海量阅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就是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有效方法,积极主动的大量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的课内外书籍的行为。而不是指没有限制、没有指导、只是片面追求数量的一般阅读。 2.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赫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出,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学习方式定义。正如托马斯·贝勒所说,“有多少理论家就存在着多少种学习方式的定义”。不同的定义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通常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从学生的活动方式来分析,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它包括学生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这三种因素有机结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品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 3.“海量阅读”学习方式

“海量阅读”学习方式就是要通过“大量读”,把“海量阅读”的行为内化成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或偏爱使用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他通过寻找对小学生“大量读”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达到能读—想读—会读—乐读(行为认知取向)一方面使学生轻轻松松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属于自主学习方式的范畴。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了有效的落实途径,同时丰富发展了海量阅读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内涵。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从阅读的空间角度看,找到实现了阅读从课堂向家庭的延伸的方式,使阅读能以课内有限带动课外无限。从阅读的内容角度看,找准并推荐大量有趣、适合的阅读内容,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视野,真正实现阅读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阅读的动力角度看,是寻找到一种好的生成方式让阅读由被动变为自主,提高学生海量阅读积极性和有效性。 《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出了学习是需要专注认真的课堂学习和自觉主动的复习巩固有机结合的。

“海量阅读”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菜单”导学方式,找到学校教学与课外最佳的契合点,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的生活必需,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四、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尽管阅读理论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在五、六十年代的欧洲,由于受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人们普遍不重视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阅读被看成

是孤立于其他各种技能的独立活动,是四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最不 可教的(least teachable)。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就自然会读。因此无阅读理论研究可言,更无描述阅读全过程的阅读模式。

到了60年代,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阅读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在这一阅读模式中,读者只对语言形式作出反应,忽视上下文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显然,用这种阅读理论指导教学,不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此后,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图式(schemata)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康德(1781)提出。他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才具有意义。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爵士认为,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所谓图式理论就是运用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这一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图式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图式知识的启动。研究表明,阅读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它们作为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赋予读物以意义。它们引导读者对语言及非语言输入的理解,理解实质上是输入(如课本)及与作者(读者)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的阅读教学方法与我国阅读教学方法有相通之处。美国当代的阅读教学比较重视系统知识,实行了“先语法后语感”的方法,力图使能力培养紧扣知识体系。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提问法、探究法、分组学习法、程序设计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地出现的,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在《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一书中提到:“很少有什么教师专门依靠一种教学方法:程序设计式教学方法或者发现式教学方法。一个教师的任务不是去判断一般说来哪一种教学方法最好,而是去判断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在某一特定时间,对于某些特定的学生应该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美国的阅读教学已从输入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构成主义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使理解力和词汇方面的教学得以加强,而且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所读的材料,探索多种观点,形成他们的思想。

日本对阅读教学相当重视,有不少研究阅读教学过程的流派,例如芦田惠之助的“七变”教式、西尾实的“三读法”模式、儿童语言研究会的“一读综合法”等。日本的阅读教学,除了实行“素读”、“课题学习指导”、“段落指导”、“感想文指导”等基本方法外,尤其重视“关联指导”。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在表达、理解和“语言事项”这三方面,都贯穿着“关联指导”的明确要求。日本国语教学大纲在“制订指导计划和各学年内容的处理”一项中,也特别突出了“关联指导”的重要性。

前苏联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起始课,多半占一课时的部分时间,有时也可能占一节课甚至更多一些时间。起始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作好理解文学作品中复杂的艺术形象的准备。基本类型有新知识讲授课和启发性谈话课两种。第二阶段是研究课文,目的是完成文学阅读的教育和教养任务,形式有家庭阅读、在课堂上的表情朗读、编写提纲、口头复述、分析作品、背诵、作文等。第三阶段是结束课,基本目的是总结学生和教师在整个课题学习期间作出的各项结论,解决学习中产生的争端,消除疑难。 我们把他们归于“教学过程论”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阅读教学历史渊源流长,但正规化是在近代教育改革之后。随着语文的单独设科和阅读教学的正规化,对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也随之而起,但基本停留在旧式教法上,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体会”,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一教学思想的深入,人们逐渐重视了学生的“学”,阅读教学中“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的研究不断深化。阅读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

课内海量阅读法:韩兴娥老师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课内海量阅读”。大量删除没有价值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少释义,多阅读,多感悟,“两周学完一本语文课本” 然后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道德经》等课外书。 我把它们对于“教学方法”研究。

分析发现:国内外已有的语文阅读学习方式研究,虽逐渐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阅读发展,但大多是针对读好某一篇课文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研究,可以给我们以策略上的帮助,但是没有一个从课内指向课外的自主阅读学习的引导,没有关注“量”的问题。而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法”多采用读与背的方式,摒弃分析讲解,这样虽然是把大量的课外阅读带进了课堂,但是缺少对学生课外主动阅读要求、指导和保障,海量与自主仍是在教师掌控中的,局限在课堂上的。

纵观国内外就现状,都没有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去研究“海量阅读”的意义和实施途径。而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希望呈现一种方式,如“菜单导读”式,能有效地将课内衔接起来,通过“选择内容——激发兴趣——掌握方法——实现乐读——行为、认知”,引导学生能读想读会读乐读,让“海量阅读”内化成为学生完成语文学习时经常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五、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通过有效的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阅读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阅读的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阅读的意识内化为一种必备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我需要。 2.研究内容

(1)研究激发阅读内驱力的优质策略

兴趣是基点,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受到高尚情操与无限趣味,读之有趣、读之有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个性,丰厚文化底蕴。 (2)形成主题阅读“菜单”导读序列

制定出一套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以单元阅读为单位,以“主题阅读”为形式的各年级导读菜单。为有效的课外补充阅读搭建好平台。 (3)研究“菜单”导学序列中阅读方法的有效策略 (4)研究形成多元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 ①制定“海量阅读”评价指标

根据学生一定时间的阅读字数统计,测评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收获,用于研究的前测、后测、中期比较,用数据说话,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实现“海量阅读”的真

正目标。

②研究“活动展示”评价有效方法

活动展示评价,提到课外阅读的展示活动通常会想到很多,如:读书交流会、专题沙龙、好书推荐(这些也已直接借用很多已有的成功经验,只是把他们纳入整个体系中)。而我认为应该发挥好他们的评价功能:用这些展示活动作为评价手段,这样一是突出必读,不阅读不思考不实践便不能完成好。二是突出参与,参与就是评价,而且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变得多元,调动起学生对阅读浓厚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陷入”主动。同时既然是一种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活动,请家长走进我们的学校阅读展示活动,并探寻走进社区、走向校外,让多元的参与评价成为活动展示的评价方式。 3.拟解决关键问题

——形成“菜单”导读序列,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的最佳途径。

制定出一套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以单元阅读为单位,以“主题阅读”为形式的各年级导读菜单。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目标,在单元主题下安排五部分内容:(1)“课内导读”:明确教材上每篇课文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即使学生对文章重要内容有很好的认知,又可以使教师更准确的把握好课堂教学不用面面俱到,改变“三关注三缺少”的问题:即关注课内讲读缺少课外指导、关注精读体悟缺少量化积累、关注繁冗分解缺少兴趣持续。缩短课堂教学中在某一篇课文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2)“佳作链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作为必读篇目课后阅读。(3)“荐书选读”:列出相关的书目,供学生做选择阅读。(4)“主题作业”: 减少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放手给学生读书,根据单元主题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自己阅读完成自选题目的相关主题阅读报告,写自己的收获、观点和见解(基本上1-2周完成一单元)。(5)佳作推荐,突出学生主动,为能够自己找到佳作的学生提供推荐给大家的平台,便与分享也能够更好的调动阅读的主动性。让课后的自主阅读海量阅读成为完成语文任务时经常而又偏爱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也就是海量阅读学习方式)。以简洁、选读、实践的实施途径,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感受。 4.研究方法 阶段 方法名 调查法 测量法 文献研究法 使用目的 1. 研究国内外文献、理清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 2. 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及课题开展学生阅读情况的前测。 1.广泛收集行动研究的各种资料,通过描述—解释—并列—比较的程序进行对比研究,强调研究的价值,以提高实际工作的质量。 2. 教师通过叙事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科研质量。3. 召开不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举行观摩课、研究课,撰写实验论文,开展读书活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计划 实施 行动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观察 观察法 比较法 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海量阅读的数量、方法,学习方式和成绩上的转变进行观察分析。 反思 测量法 比较法 经验总结法 1. 实验后期的测量,并与前测数据和平行班级比较,作出科学的数据分析。 2. 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相关案例和工作总结报告。 5.可行性分析

基于对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当前学习方式的客观认识和分析,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菜单导读式,指向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改变空间,有效实现课内外海量阅读衔接,让减负增效变为可能。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之前所有的研究都是着眼于理论层面和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方面的。而“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第一次从学习方式的层面提出“海量阅读”的概念来进行研究。 六、研究对象及实验步骤 (一)研究对象

首先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段进行,每个年级1个实验班,便于与平行班作比较。 (二)实验步骤

1.计划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

(1)成立子课题小组,进行人员分工,查阅文献,进行课题前期培训; (2)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实验前测并作出分析报告;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1年5月 (1)各子课题组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2)进行培训:学习有关理论,做好学习笔记,定时组织交流。 (3)根据自己的专题研究内容,开展子课题专题研究。 a.制定各年级的导读“菜单”,思考并验证所选内容是否适合学生阅读、是否有利学生发展 b.落实“菜单导读”,记实施笔记和反思,做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 c.研究激发海量阅读兴趣的策略和读法渗透的策略。

d.研究海量阅读评价策略,如:评价指标、活动展示评价的操作方法、自主设计阅读情况记录。

(4)课题中期:提交各子课题组的课题小结,作出课题中期的阶段性报告,抓好海量阅读教学典型课例进行展示研究课,并请专家作专题指导,推进教科研的进程。

(5)做好实验中的信息反馈,对实验学生进行访谈交流,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3、观察阶段2011年5月-2012年5月

对于实施过程中学生海量阅读的数量、方法,学习方式和成绩上的转变进行观察分析。 4、反思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

对学生的海量阅读后学习方式的调研及实验后测并作出分析报告;课题组总 结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接受课题的鉴定,验收。

预期成果: (1)《小学语文“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研究》课题总结报告及研究工作报告 (2)呈现完整可操作的《小学语文菜单导读》序列

(3)“海量阅读”评价指标及活动展示评价的影像资料及效果分析 (4)学生主题性作业精品集

主要参考文献 (书籍类: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42. (期刊类:

[2] 彭 瑞.天津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76-79.

[3] 袁培玲.语文教学需要海量阅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10).19. [4]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J].山东教育.2009,(Z1).51-52.

[5] 韩兴娥.海量阅读——丑小鸭的快乐之旅[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6).48-50. [6] 韩兴娥.精博结合, 大量诵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3).18-20.

[7] 谢学宏.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激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11).58-60. [8] 李世淼.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2004,(3).23-25. (论文集类:

[9] 张燕.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研究[A].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学然后知困,做然后知不足。经历课题的过程真的是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的,感谢组里的成员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提高的宝贵机会,也给我了无私的帮助。

小学语文“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研究

叶圣陶老先生明确指出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并尖锐的指出学生不会主动阅读的严重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多读”,如何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的“海量阅读”,我想从自己在语文教学所感受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入手,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的提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学生自主独特的阅读感悟,就是要寻找一条由阅读的量变引起“行为内化”“能力提高”的质变的最佳途径。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阅读受到多媒体阅读的挑战,造成人的阅读率下降,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重视对青少年海量阅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乐读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1-2 3-4 5-6

不少于5万字 不少于40万字 不少于10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现代教育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

广泛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越来越重要,阅读要普及到每一个人才是根本目的。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轻轻松松达到阅读量的基本要求,是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没有大量的阅读,怎么会有知识的积累,更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博闻广记、博学多才、博览群书,不都是建立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吗?所以,我们要开展小学语文“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探索一条以课内促课外的整体推进实现方式,通过课堂上短暂的教学,刺激学生课后广泛的阅读,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动力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海量阅读就是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有效方法,积极主动的大量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的课内外书籍的行为。

“海量阅读”学习方式就是要通过“大量读”,把“海量阅读”的行为内化成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或偏爱使用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他通过寻找对小学生“大量读”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达到能读—想读—会读—乐读(行为认知取向)一方面使学生轻轻松松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属于自主学习方式的范畴。

三、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从阅读的空间角度看,找到实现了阅读从课堂向家庭的延伸的方式,使阅读能以课内有限带动课外无限。从阅读的内容角度看,找准并推荐大量有趣、适合的阅读内容,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视野,真正实现阅读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阅读的动力角度看,是寻找到一种好的生成方式让阅读由被动变为自主,提高学生海量阅读积极性和有效性。 “海量阅读”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菜单”导学方式,找到学校教学与课外最佳的契合点,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的生活必需,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四、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通过有效的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阅读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阅读的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阅读的意识内化为一种必备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我需要。 2.研究内容

(1)研究激发阅读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基点,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受到无限趣味,读之有趣、读之有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个性,丰厚文化底蕴。 (2)形成主题阅读“菜单”导读序列

制定出一套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以单元阅读为单位,以“主题阅读”为形式的导读菜单。为有效的课外补充阅读搭建好平台。

(3)研究“菜单”导学序列中阅读方法的有效策略 (4)研究形成多元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一定时间的阅读字数统计,测评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收获,从而实现“海量阅读”的真正目标。

课外阅读的展示活动一是突出必读,不阅读不思考不实践便不能完成好。二是突出参与,参与就是评价,而且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变得多元,调动起学生对阅读浓厚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陷入”主动。 3.拟解决关键问题

形成“菜单”导读序列,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的最佳途径。

制定出一套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以单元阅读为单位,以“主题阅读”为形式的导读菜单。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目标,在单元主题下安排五部分内容:(1)“课内导读”:明确每篇课文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缩短课堂教学中在某一篇课文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2)“佳作链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作为必读篇目课后阅读。(3)“荐书选读”:列出相关的书目,供学生做选择阅读。(4)“主题作业”:减少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放手给学生读书,写自己的收获、观点和见解。(5)“佳作推荐”,突出学生主动,为能够自己找到佳作的学生提供推荐给大家的平台,便于分享也能够更好的调动阅读的主动性。以简洁、选读、实践的实施途径,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感受。 4.研究方法

阶段 方法名 目 的

计划 调查法 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 状的看法及课题开展学生阅读情况的 前测。

实施 行动研究法 1.教师通过叙事研究,反思自己的 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 己的行为,不断提高科研质量。

文献研究法 2. 参加课题研讨活动,多听观摩课、 研究课,撰写实验论文。不定期开展 读书活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 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 进行修正和完善。

观察 观察法 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海量阅读的数量、 比较法 方法、学习方式和成绩上的转变进行 观察分析。

反思 测量法 1. 实验后期的测量,并与前测数据 比较法 和平行班级比较,作出科学的数据分 总结法 析。2. 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 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相关案例和工 作总结报告。 五、研究对象及实验步骤 (一)研究对象

四(5)班62名学生 (二)实验步骤

1.计划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实验前测并作出分析报告;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7月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做好学习笔记,定时交流。

(3)根据自己的专题研究内容,开展子课题专题研究。 a.制定导读“菜单”,思考并验证所选内容是否适合学生阅读、是否有利学生发展。 b.落实“菜单导读”,记录笔记和反思,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 c.研究激发海量阅读兴趣的策略和读法渗透的策略。 d.研究海量阅读评价策略。

(4)课题中期:提交课题小结,作出阶段性报告,抓好海量阅读教学典型课例进行展示研究课,并请专家作专题指导。

(5)做好实验中的信息反馈,对学生进行访谈交流,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3、观察阶段2011年7月-2012年7月

对于实施过程中学生海量阅读的数量、方法,学习方式和成绩上的转变进行观察分析。 4、反思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对学生的海量阅读后学习方式的调研及实验后测并作出分析报告,总结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接受课题的鉴定,验收。

六、预期成果:

(1)课题总结报告及研究报告。

(2)呈现完整可操作的《小学语文菜单导读》序列。 (3)“海量阅读”评价指标及活动展示评价的影像资料及效果分析。 (4)学生主题性作业精品集。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

[2]袁培玲 语文教学需要海量阅读 [3]韩兴娥 课内海量阅读

[4] 谢学宏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激发 [5] 张燕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6] 李世淼 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几点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