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6.2445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的教育服务
新模式构建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赵恩北
摘 要:民办普通高校在生源逐年减少、财力所限等不利的条件下,如何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人 文底蕴、职业素质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担当的合格公民,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管理者认真总结反思当 下的学生教育服务是否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文章结合对民办高校多年的思索,提出了“大德育教育—生 涯发展辅导”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创新精神,最终提升职业能力 的目的。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育服务 学生教育 服务模式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12-0056
民办普通高校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及生源的增长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的天津职业大学创办,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些企业投资办普通高校,学历文凭试点院校申请设置民办普通高校,国办一些中专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截至2015年5月21日,民办普通高校数量有722所,但如何办真正的现代高等教育,引起了理论界、教育界以及各个高校的重视,各个高校院校都在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行动纲领指明了方向。民办高校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各个民办高校董事长和学校管理层应该真正地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自己办学目标和定位,采取措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一、教育服务新模式理念:大德育教育模式
伴随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就业形势严峻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90后”。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势必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目前,高校的教育效果一直差强人意,而缺乏综合教育理念、整体教育实施机制应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应坚持大德育教育模式,即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紧紧围绕学生素质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积极应对时代要求的科学态度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形成“校园文化——课堂——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职能,在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加强德育课的功能,而且与整个学校管理、建设以及其他综合德育渠道结合起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教育和培养。
二、重教育:强化引导
目前,多数民办高校对学生教育形式主要采取靠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实现。做思政工作应针对当前的环境和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不仅方法要创新,内容要与时俱进,在教育形式上也应创新。以树立良好的校风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健康、阳光心态为目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健
康成长的一系列活动。做好服务需要着眼于“准”与“实”。准,即抓住工作重点。一是,掌握学生需求;二是,重视学生养成教育;三是,重视工作联动;四是,重视园区安全稳定。“实”,即解决学生困难。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三是,加强学生事务服务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服务。
1.深入开展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
学校每一位教工都有教育服务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学生文明养成,应该坚持常抓不懈与阶段活动为载体进行。着力开展学生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强化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和公德意识。从学生日常生活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从校园中常见的学生具体的言行举止抓起。如在学生中开展“创优良学风,做文明学子”活动,启动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开展“学生仪容仪表教育月”活动。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在学生中形成自觉,形成习惯,形成风气,推进校风学风建设。
2.创新民办高校教育方法
(1)应从单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逐步过渡到思政教育+生涯发展辅导的方法
现有教育管理的模式陈旧,教育理念、内容不切合现实。大学生对“两课”教育普遍不重视,这是授课内容与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的。与相对弱化的思政教育比,职业生涯规划是长期的、动态的和多层面的,拥有一份个人满意和单位认可、不断体会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是生活幸福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以共性教育为基础,以个性教育为补充,更大程度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
(2)教育形式确立“六种宣讲形式”“四个系列论坛”学校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人人关注学生的氛围。可以形成“六种宣讲”教育形式,即学校党政领导带头讲、省内外专家学者深入讲、专业教师联系实际讲、思政理论课教师系统讲、辅导员联系生活全面讲、学生理论学习骨干参与讲,在全校兴起贯彻“大德育教育”模式。
学校设立系列师生理论学习论坛。一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的时政论坛,如时政观察论坛;二是具有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的特色论坛,如人论坛;三是注重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的教师论坛,如教师业务论坛;四是大学生自我学习教育论坛,如大学生发现新思维论坛。
(3)加强党支部“四导”作用和营造教育的“五种氛围”重视发挥学院党支部作用。学校建立党支部“四导”工作
・56・
模式和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院工作中强调主导、重视引导、积极疏导、加强指导的功能,起到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如教工党支部在通过“一抓二教三促”加强“三德”教育(干部有政德、教师有师德、学生有品德)。
学校积极营造“五种氛围”,即民主的生态氛围、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文氛围、优美的环境氛围,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4)实施“七个一工程”建设的教育载体
学校实施“七个一工程”建设,即一校(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一园(特色校园文化)、一班(学生干部培训班)、一团(德育讲师团)、一站(学校广播站)、一室(职业咨询和指导研究室)、一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大以来文件精神及全国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努力开创学校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三、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校园生活,以营造浓厚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1.创造情感互动的校园环境
为了使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情感涌动流畅有致,应建立“学生为主体、塑造生活、情感丰盈”的学生团体文化,以丰富校园文化,形成百家争鸣、师生互动、积极人生的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团具有凝聚力,在校内做成品牌,并尽可能的影响校外社团及学生;发挥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途径在集体融合中的作用,达到情感更顺畅的功效。
2.营造文化课堂
首先,营造文化“多”课堂。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底蕴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聘请社会名家、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职场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展教育讲座,必深受学生欢迎;注重以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子;举办成功校友论坛,以榜样感召学弟学妹;开设学生素质教育论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经过学校积极营造传播,名人讲座、学生素质教育论坛、杰出校友论坛等校园文化的符号和品牌会越来越响亮。
其次,走入社会“大”课堂。知识贵在实践。首先,要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组建社会实践示范队,如组织暑期“大学生文化三下乡”“科技、文艺服务团”等活动,可以使学生们深入实践,了解了社会、熟悉了民情、感受了生活、磨炼了意志。其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例如,音乐节、科技文化节等。在举办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鼓励各系、各班、各社团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三,结合如学生的专业特色,现实问题或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
3.扶持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的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不但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具利用潜力的新载体。首先,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做到有效规范。应做到“五化”:管理规范化(社团准入制度、年度审核制度、活动申报制度和活动管理制度);活动品牌化;创意群众化;运作社会化;作用显著化。其次, 加大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做好社团活动策划与宣传,加强对外联系。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积极参
・教育理论研究・
加省内外及全国性的社团评选活动,扩大社团系统工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企业联系。鼓励社团积极创新,利用有限的活动资源开展出高质量的社团活动。第三,锤炼一批有本校特色的精品社团和品牌活动。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特点,建设1~3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社团组织。通过举办优秀社团评比展示、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等方式,选出较为有社会影响力的社团组织,进行重点扶持。第四,稳步、有序开展竞技性体育活动。做好做足本学院内部竞技性体育活动的同时,要引进来,走出去。创建特色体育社团,建立本院有学生基础且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体育运动队,如篮球运动队、武术运动队等。
四、研究实施创新教育制度
各个高校对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新探索和新思路层出不穷,应成立高校学生研究中心,取得一批针对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和探索,认为有效实施管理服务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思路进行:
一是,施行宿舍导师制。由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生活老师组成。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并且一些问题往往出在宿舍。施行导师制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施行辅导员听课制度。辅导员不仅听思想品德课,而且应听专业课。听课日志由教务处印制,听课内容记录交给教务处,最后进行考核,以利于辅导员对学生思想管理。建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三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每个系定期召开信息员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实施思政督导员制度。督导员由院领导、政治坚定可靠的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学生组成,对德育各环节实行全方位的监督与指导,可以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是,成立学习辅导员。根据各班情况,设立学习辅导员(由专业教师兼职担任),辅导学生的学习和关注其思想动态。班级学习辅导员的实施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密切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状况,及时处理和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类问题,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六是,成立院综合治理委员会。由主管院长、学生处、保卫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和部分学生干部组成。旨在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配合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薛玲珑.高校院校创新教育探析[J].江苏教育,2011
[2]张志萍.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
[3]李侠业.高校院校实施创新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4]郭修奎.高校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