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

2020-01-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 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在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加凸显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 会计硕士; 教育不足; 发展方向; 创新培养

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都使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倍增,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相对缺乏,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明显滞后。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2003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 这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1 现阶段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对象的改变,引起教学模式的滞后

2009年起,MPAcc开始实行“双轨制”培养专业硕士学位人才。但是,各高校以前招生时要求考生在会计或相关行业工作2年或2年以上,现在招进了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现行的教学模式肯定要改变。如何针对应届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是个长期的话题,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摸索。

1.2 专业硕士很高的学习成本

高成本也是各会计硕士考生考虑的另一因素,各高校 MPAcc全日制学制基本都是2年,部分学校2.5年或3年,学费在8 000~15 000元/年,比学术型研究生成本要高。由于教育部并没有给专业硕士以资金支持,很多学校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为计划外自筹经费类别,不纳入研究生培养范畴,在校期间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校级助学金等,一些考生也因高额的成本选择放弃MPAcc。

1.3 MPAcc教育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MPAcc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公司、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相当多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2 开展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遵循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金融财会等11个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500多万人。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依据以上精神,结合 MPAcc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MPAcc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为跨国公司、一般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培养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能力综合运用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适应多变商业环境、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能力,具备承担中级、高级管理岗位职责的条件和潜质。

明确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只有在符合现实需要

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其培养目标应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一般可概括为3个方面:职业道德、专门知识、能力要求。专门知识包括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力要求包括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战略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除了个别院校提出学员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各培养单位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与学位办确定的目标一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提出的能力要求不够具体,加之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对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的研究也刚刚开始,所以真正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还需要职业界和理论界的多方努力。

3 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创新探讨

3.1 培养单位应根据其办学优势和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 目前各院校拿出的专业方向基本上能反映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CFO、CPA等方面,其他比较有特色的方向有:价值评估与证券分析、法务会计、国际会计师、公共财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工程等。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的初期,各培养单位应量力而行,在方向设置上不能简单地求新求全。

3.2 导师承接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

导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社会优势,从企业单位获得会计的记账和审查工作,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和培训,使得学生拥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交给学生来完成,最后由导师审核,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应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课程安排中添加教学实习,以文献案例为主要学习载体,主要是弥补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环节基本安排在第一学年,生源基本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参与项目工作的经验,也没到参与导师课题的阶段,因此往往不知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何在、有何用处、如何应用。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学会应用才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要求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紧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分析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同时,对本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加重会计专业课程的份量,扩大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培养国际化的会计高级人才。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

为组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各培养单位可以从企业界聘请老师,也可以鼓励高校老师去企业兼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学员特点具体确定指导方式。有的学校还提出,成立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正、副教授为主,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的导师组 , 以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3.5 增加实务的实习

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的模拟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场的亲身体会,无法真正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也就无法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部分高校忽视了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有的高校虽然安排学生实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没有进行统一计划安排。我们认为,应该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

有组织地去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的良性竞争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进步。然而仅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还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单位相结合的二级培养模式,即所谓校企结合,就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需求调研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规划。另外,校企结合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共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6 强调国际理念,加强本土教育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将有更多国内企业向国外拓展。对能够使用双语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MPAcc教育要想适应正在变化的商业环境,就必须要求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复杂多变的全球范围内的会计工作。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业务,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要能熟练地与外国人沟通,要能阅读外文资料和外国会计准则,因此,这就要求相关会计人员具备相当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培养他们阅读外文文献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能力,从而将其精华或思想运用在业务问题的处理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的投资吸引力,外资依然不断涌入国内,与国外企业的竞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国内,在国内的竞争优势会大大增进国际竞争力。以前主要流行引进国外教材,而今后增加针对中国本土和培养领导技能的课程,刻不容缓。

3.7 论文选题应以会计实务问题为研究对象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其毕业论文应以会计实务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与高校老师理论研究的结合,对解决我国会计实务中的难题具有一定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月玲,陈红丽. 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J]. 财会通讯,2008(8).

[2] 王治,张多蕾,程一江. 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 会计师,2011(5).

[3] 王海民,郑佩荣. 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5(7).

[4] 刘玉廷. 办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新局面[J]. 财务与会计,200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