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人生
——我们的诗意去了哪里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王朝,唐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仅仅是滚滚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更是对现代中国人人生观和性格习惯等各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中国人记忆深处一片宁静而浪漫的充满诗意的地方。用当下人们调侃的话题来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穿越,我愿意回到唐朝,不只是为了亲历大唐盛世兼容并包的文化,还要一睹那吟诗作词的文人墨客们的风采。
自信与豪情
出生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既文化开明又经济繁荣的唐朝,诗人们都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自信与自豪感,这是唐朝诗歌不同于其他朝代诗词的地方。这种自信与自豪感是唐代诗人整体表现出初期对自己才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李白《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喊出了唐时青年诗人的心声,他们都明白前路坎坷难行,但都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价值,从不畏惧悲观,一往直前。
我们呢?现在的时代比唐朝可太平繁荣多了,文化和学习资源与以往相比更是不知要强上多少,但是我们中为什么就很少见到这份自信与豪情了呢?当考试不利或者应聘失败,我们很容易就对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这难道是我们变得更加客观理性了吗?我不这样认为。或许是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世界的复杂和个体的渺小,从而对外部世界总是在试探着小心前行,把自己放在弱势的地位,仿佛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胸怀和追求
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和胸怀也正是我们缺乏的。泰山之巅,诗人发出豪言壮志,其人生追求不言而喻。
我们也会去旅游,也会登上五岳之巅,但当我们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时,不知有多少人会生出像这样的对人生理想的体悟呢?那时我们关注的只是在哪个角度能够拍出效果最好的美景,买个什么样的纪念品回去才会让亲戚朋友、同事老板开心?许多人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舟车劳顿地去某个景点逛了一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旅游,自己除了几张照片和小纪念品职位什么也没带走,生活还是那个生活,并未有任何改变。我们整日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劳累,却很少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我想那肯定是物质名誉之外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如今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思考和欣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其实就是写了乌衣巷傍晚时分,一桥,一花,一燕的简单场景,当这个场景铺展在你眼前时,你会想到什么?刘禹锡能由此想到人事变迁,沧海桑田,使人读后唏嘘不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柳树发芽。但在诗人眼里竟成了“碧玉”,诗人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当然万物皆美。
如今同样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有多少人是在某次猛然抬头时才发现原来学校还有这么好看的花,可惜已经快要凋落了。我们每天总是行色匆匆,从不留意周围的事物,可能在学校生活了几年仍然会有你不知道的地方,不一样的美景。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
让人们无所适从,你可能会问当生存和生活保障都成问题的时候,谁还能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花鸟呢?我认为,生活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存还要活,关键是怎么个活法。诗意地活着,不是要经常吟诗作对,感慨万千,而是带着感恩、欣赏和思考去过好每个日子,去认真对待周围的事物。
在唐诗宋词中,我们总可以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充实,在这个以快为好的社会里,我们不妨在心灵上慢下来,就像那些古代文人那样,追寻内心的平静,找回渐远的诗意生活。
从这一刻起,诗意地生活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