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文摘 2008年第2期 教育思想与理论 教师是园丁吗? 刹、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上海教育科研 ̄2008年第3期,约3500字 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假如抽 掉了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会给人造成错觉,它在讲园 2.有园丁文化的地方必然有野草 自然界本无优良植被与野草,是园丁的人造秩 它赋予自然界中特定部分 丁的辛勤劳动,似乎是一种教育行为:“一个人如果 序将这种区分引入自然,任其花园中的植物自然发展,他很快就会惊奇地发 以优良植被与野草的可能性。园丁依据秩序把世界 现花园里长满了野草,而且连植物最基本的特点都 上的所有原素进行分类——有花园的地方必定有 发生了变化。因此,如果这个花园还要作为植物的 野草,野草必定将被清除。 培育地,换句话说,如果要使这个花园超越无情的自 当今教育确实存在着一种选拔与淘汰机制,在 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园丁的塑造能 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教师真把自己当成“园丁”,为了 力;园丁所要做的是:为植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 花园的“桃李纷芳”,将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视为 或者排除不良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悉心照管需 “野草”,将后者排除在教育关爱之外(让他们坐在课 要照管的事物,并且无情地消灭那些将夺取更优良 堂的角落、后排,重新编班,直至劝退、开除。总之, 植被的营养、空气、光线和阳光的野草。” 他引用的是纳粹的思想家达雷的原话。园丁文化是 纳粹的意识形态,它导致了奥斯维辛大屠杀。在我 要与“优良植被”疏远、隔离,防止杂草的蔓延),那 3.园丁文化只认可一种人造秩序 教育不能用一个既定的模子塑造人,让学生按 然而,这段话却出自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 么,教师就不再从事教育了,而是在从事园艺活动。 们的心目中原本高尚的“园丁形象”(形容教师),在 照一套既定的规范过一种生活,将不能适应这种生 鲍曼的笔下却成了死亡集中营中屠夫的形象,这足 活的人最终排挤出局。 以使人瞠目结舌!将某种社会行为隐喻为园丁,本 身就具有反人性的意味。 1.园丁文化具有冷酷、顽固的独自性质 暗中默许了这样一种观念:“园丁”只要按照一定的 教育行为与园丁行为的相关度成反比:教师愈 是像园丁,其行为就愈是不像教育,愈是反教育;教 师愈是远离园丁文化,就愈是有合人性的教育。园 种园丁式的筹划都是对人性的一次践踏。教师不 远离园丁文化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以 如果人们把教育视为某种园丁“工程”来“抓”, 丁文化只能形成压迫者的教育学。在教育中,任何 一人造秩序与指导思想,就能塑造人。在园丁的隐喻 是园丁,教育不能培养“社会工程”的园丁。 中,人们只是把眼睛盯在了被塑造物身上。 教育艺术不同于园丁技术。人是教育的目的, 人为本,就需要有宽容的精神,允许差异。只有宽容 而不是为建立一种教育的人造秩序的手段。教师是 才能避免出现园丁文化的“洁癖”,才能达到团结,因 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而不是用锋利的工具 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不宽容他者的差异性的团结。 修剪学生。教育是高扬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 教育不能以一种“人造秩序”规划花园,不能制造出 活动,真正的教育是教学相长,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 唯一的完美秩序,因为那种秩序只能塑造出无个性、 长,而不是单方面的被塑造者的植物性生长。这种 无色彩和无社会责任感的千篇一律的人。教育应该 成长是在师生互动中形成的独立、自由、有个性的人 有宽容的精神,教育中的知识分子应该通过与同行 的成长(鼓励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它追求的是人 和学生的不断商谈去寻找比较好的、好的、更好的东 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实现。 西,而不是去追求唯一性的“完美”的东西。 ・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