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伤痕文学 发生在1977-1980年间的重要文学现象。以《班主任》《伤痕》等作品为代表。主要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展示文革给人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它冲破了50年代以来左倾思想在文学创作中设置的创作禁区,把当代文学推向繁荣。也就是说,它赓续了五四文学直面人生、大胆暴露社会弊端,并以人道主义为底蕴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重新激发了知识分子为社会代言的热情、勇气和使命感,逐渐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
2 反思文学 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重要思潮,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对新中国历史(甚至包括更早一些的革命历史)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的一段历史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同时把对历史、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对民族文化劣根性、封建主义积习的挖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扩大了反思的深度。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张贤亮《绿化树》,高晓声《李顺达造屋》等。
3 现代派小说 指的是八十年代中期刘索拉、徐星等人的小说创作。小说表现中心是一种极度叛逆的情绪,一些游离于社会的青年,对主流价值和生活方式持嘲讽、蔑视态度,心中充满了对主流文化的厌倦感、逃离的冲动、破坏的冲动。他们是“跨掉的一代”,但又与西方“跨掉的一代”不同,表现出对精神自由、对主体创造的渴望。另外,莫言的小说,凸现了现代主义注重感觉、潜意识欲望的特点;残雪的小说,在主题上承接了现代主义的存在主义命题,描写人梦魇般的生存现实,他们的创作都属于广义的现代派小说。 4 第三代诗 是朦胧诗之后出现的青年诗歌创作潮流,经由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树立起来,包括他们、莽汉派、非非、整体主义与新传统主义、女性诗歌等。他们的创作以“解构”为核心,消解理想,写作立场是反崇高、反文化、反语言,力求回到生命、事物、语言等存在的原初状态。用白话的方式写作,拒绝隐喻、象征代表作有韩东《有关大雁塔》 、亚伟《中文系》等。
简答 1 新写实的特点内容 出现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是在文学终极理想消失、大写的“人”解体,以及先锋小说因脱离现实而遭遇冷落等背景上出现的一个小说思潮。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新写实小说注重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写老百姓琐碎、平庸的生存状态,被欲望决定着的卑微人生,被社会异化了的人性,可以说直面生活、直面人生。
在创作方法上,以“写实”为主,艺术方法上同时吸收了某些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 ,如“零度”叙事。新写实小说的缺陷是情感隐匿,价值判断不明,缺少对世俗生活的批判性。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被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2 寻根文学的艺术成就(1)真实与虚幻相结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写法,营造了神秘、象征的氛围,与局部细节的真实融为一体,达到了虚实融合的艺术境界。(2)叙事技巧的革新。寻根文学开始关注叙述人的作用,叙述人自由出入于现在与过去的叙述时空,叙述角度灵活多变,表现出叙述艺术的提升,为先锋文学的叙事革命做了铺垫。(3)传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寻根文学注重传统文学艺术的学习,如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语言向着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发展,在叙事结构上向古代的笔记体小说取法。如《棋王》语言平淡、节制。《受戒》(寻根文学的先声),其结构与古代笔记体小说类似。
3 朦胧诗人典型诗人进行概述(1) 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是舒婷诗歌的特色之处,他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探索人与人的情感联系(2) 她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心理冲突之一是被放大了的历史责任所构成的精神压力(3)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如《致橡树》(4)从习见的现象和惯常的审美趣味中揭示其中蕴含的漠视人的尊严的心理因素,表现出对女性长期受压制的悲哀,如《惠安女子》(5)诗的意象多来自于自然景物,偏爱修饰性的词语,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
论述 1 先锋文学 特征作用先锋文学特指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股创新思潮。以马原、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等为代表。
特点(1)小说即虚构。作者用语言叙述一个故事,他可以随心所欲的编织情节,有时甚至是把自己以及自己编织故事的过程写进去,有时则使用细节颠覆自己故事的真实性。这一切叙述手段都是为了打破似真
性幻觉,凸现小说的虚构本质。(2)颠覆真实。放弃对现实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寻找,文本仅仅成为一个孤立的、与意义无关的文本。从而达到消解深度意义、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3)结构破碎,人物符号化,文体戏拟。
作用(1)在小说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而改变了小说的形态,使之由“似真性”幻觉回归“虚构”本体。(2)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觉,同时抑制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3) 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套索倾向,后来局限性显露,不可避免的走向形式的疲惫
2 90年代文学环境,并谈一下发展出路。 1、90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后,市场经济全面展开,在这一情势下,文学的整体格局,不同文学形态的关系都出现明显的变化。2、90年代,意识形态权力经典的监管方式仍然是继续发挥,但不采用开展群众运动的文学干预方式,更多的运用集团活动方式来影响规范文学的取向。提倡“主旋律”既是国家一项反复强调的文化战略措施但也允许甚至推动一个消闲流行文化空间的形成。3、90年代文化上最突出的表现是被称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流行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表现为大众娱乐节目和电视连续剧为主要内容的蓬勃发展,以及时尚、消闲性的报纸杂志、书籍的大量涌现。随后则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不仅生产了具有自身典型的产品,而且在挪用、招募、颠覆其他文化。精神产品上释放着巨大的能量。4 随着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和消费文化的渐趋成熟,精英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在社会的位置也日趋“边缘化”。5 90年代较大的文化争论,一是1993—1995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是90年代中后期逐步呈现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歧。6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相互渗透、混杂。
出路 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说,既要坚守,又要创新,创新让文学有新出路,近年来,我国电影、电视的水平越来越高,实际上文学的发展是其基础,得到市场认可的电影作品如《天下无贼》《集结号》等都脱胎于小说。文学怎么发展,这如同视听产品一样,从最初的磁盘,再到CD,到现在的掌上电子视听产品(如MP3&MP4),一代一代地进步着同理,文学也必将走电子化的趋势,当一种大容量的电子出板产品出现后,这种产品本身可容纳几百到数千种图书,而且可不断下载新的内容,当这种产品方便到人人携带的时候,传统出版业一定会四面楚歌。将来无线网络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增加,传输数据快捷后,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读到第一手的信息,试问,谁还会拒绝现代的科技。
同视听产品的产权保护一样,政策及法律的制定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文学网站的品牌同写手的利益,一定要得到保护,才能保证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是公民下载网上信息,是要支付一定费用的,这样网站的生存和写手的积极性才能得到保障,文学的春天才会再一次来临。 汪曾祺
从某种意义上说,汪曾祺的小说堪称当代寻根文学的先声。
从《受戒》和《大淖纪事》,我们能看到汪曾祺小说传承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名、沈从文等的“京派小说”的创作余韵: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田园牧歌情调,表现为展示“爱”和“美”的风土人情、散文化小说的叙述方式、行云流水又不乏幽默的文学语言。
《受戒》企图通过聪明善良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多情的小村姑英子的爱情故事,消弥世俗和宗教的膈膜,营造一种自然纯朴、快乐潇洒的理想生活境界,让人对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束缚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空间由衷感佩;《大淖纪事》讲述的是强暴与爱情的冲突,在荡漾着云影水光的苏北水乡,巧云和十一子的爱情在现实遭遇中经受了考验,同时也在那块宽容而淳朴的文化土壤里得到了抚慰。
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率性自然和旷达洒脱,这恐怕是一个凡夫俗子最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汪曾祺小说独具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品格。
这一创作品格既传承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又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比如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淡化情节,打破线性发展、因果对应的传统叙事逻辑等等),在八十年代热闹而喧嚣的文坛以其静寂和独特引人注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