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体会
市杏花岭区国师二校 胥芳
“教育与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性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交往性活动。”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模式。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便很快被许多数学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知识面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差异大,动手能力差……都是我校学生的特点,针对这些劣势,在校本教研之初,我认真研究、分析本学校、本班级的现状,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和其他老师一起根据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案,并制定出研究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在这三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围绕本课题努力实践着,为了更好的促进今后的教学,现将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教训篇:
一、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刚开始的实验是盲目的,老师不知怎样做,学生更不知
. -可修编- .
- .
怎样做,最后导致课堂学习事倍功半。
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孩子们事先准备了尺子、绳子等工具,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让大家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学生在那里量量、绕绕、比比,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我则站在那里等待孩子们的结果,觉得差不多时,我让孩子们停了下来,并用多媒体演示了刚才孩子们探究的过程。
其实,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但是,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我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这是教师的传统教学观仍然没有解放的表现,要说合作也是在传统教学观念覆盖下的合作学习。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
再者,没有学生合作后的汇报和组际间的交流、没有学生的成果展示,而是教师先入为主、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试想按这样的教学,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像这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关系不大,有脱节现象的课堂,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一种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
. -可修编- .
- .
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自主性的习惯。 二、 合作学习泛滥成灾。
在实验之初,为了迎合我的实验课题,我都要尝试进行合作学习,如教学所有的计算课、应用题课,我都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悟自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合作学习自由过度。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分好组,然后提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随着“开始”音落,只听“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活动起来,当我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时才发现,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有的小组里你说他也在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教室里嘈杂声一堆;有的小组里三怎样说,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 我当时也很难感觉到自己在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可想而知,这样为了合作而合作的课堂行为,怎能培养
. -可修编- .
- .
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师怎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合作学习怎能真正落到实处? 经验篇: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双眼,教师的责任感告诉我,盲目的教学不能再这样进行下去,于是,我在教师行为、理念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上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总结出应如何选择合作时机的方法,当然这要建立在熟悉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 一、 独立思考困难时,应选择小组合作。
许多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如果独立探索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能由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决不要代替”。因为由教师“讲”懂的,当时学生可能是理解了,但很快就会忘记,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障碍。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灵感,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因为圆是一个曲线图形,想把它转化成一个直线图形相当困难,学生做不到独立完成,这时就应该让大家合作完成图形的转化。
二、 独立完成低效时,应选择小组合作学习。
许多数学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个别材料的感知
和试验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地完成大量的试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有
. -可修编- .
- .
时也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小组合作既可以保证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提供更为充分、可信的感性材料,使结论更为准确,同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如在教学《圆锥体积》一课时,因为所用工具较多,实验次数多,观察角度多,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三、 个人认识片面时,应选择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时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生成新的认识,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上,我曾让学生解决靠墙围一段篱笆如何使围成的面积最大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有的说围成一个正方形,有的说围成一个圆、有的说应该是一个长方形。于是,我说:“实践出真知!”建议小组里每个同学画一种图形并算一算面积。然后组织交流,比较用相同长度的篱笆靠墙围成的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结果出乎很多同学的意料:半圆的面积最大。我并不到此罢休,引导学生思考:难道我们学过的“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错了吗?如果不是,那又该如何解释?每个小组在激烈的思维碰撞后进行了交流。生1:“不
. -可修编- .
- .
是以前学习的结论错了,而是条件变了。这里利用了墙壁。”生2:“我们小组还发现:并非利用的墙壁越长,面积越大。”生3:我们组想起您在四年级(当时也研究过这个问题,未学圆)说的一句话:‘假如墙壁是一面镜子’,进而发现,如果在墙壁的背面对称地画出篱笆,与正面的篱笆围成的这些图形,周长相等,还是圆的面积最大。所以,正面的这一半图形,当然也是半圆面积最大。”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鼓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已有结论的正确性,又对新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四、 彼此意见不一时,应选择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数学经验的不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式和策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1/2+1/3,有人说是1/5,有人说是1/6,这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线段图、分实物的方法自己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还有学校领导的不断支持,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们必定会乘着课改之舟,乘风破浪,早
. -可修编- .
- .
日到达胜利的彼岸。
“小组合作学习”
课题研究的体会
市杏花岭区
国 师 二 校 胥 芳
. -可修编-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