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ta Isozaki
矶崎新
空间之暧昧性的创造、消融于环境中的建筑风景
Himalayas Center Shanghai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基地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心地区,是上海市将来的3个会展商贸圈之一。
上海喜玛拉雅中心是一个兼具当代艺术中心、五星级酒店、艺术家创作中心、商场为一体的复合设施。整体功能可分为酒店、艺术家创作中心、当代艺术中心、商业设施、公共开放空间的5个区域。
为了让这些多功能设施连接,本方案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进行了三维立体的布置,让各种设施有效地相互连结,以形成特殊的复合型的高层设计。
74
UED URBAN|城市・舞
项目名称:喜玛拉雅中心
设计团队:青木宏、高桥邦明、胡倩、饭岛刚宗、佐藤英彰、镰野良亮、冈由雨子、小杉荣次郎委托人: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置业有限公司场地面积:29 000m2建筑面积:155hm2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设计及建设时间:2002年—2010年
其中为了确保最大限度的西侧住宅区的日照,方案将五星级酒店配置在地基的北侧,高度为限高100m的高层建筑。相对在南侧配置的艺术家创作中心则为高度67.5m的塔楼。这两个塔楼的中央连接部分为当代艺术中心,是本设施的核心,同时地上部分为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
艺术家创作中心的设计采用了西班牙巴塞罗那被称为“38号街区”的商务园区规划中尝试过的办公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办公空间性质多样化的今天,不采用延续至今的均等的网格化的办公空间,而是以基于一定条件配置的垂直核心筒为基础,将宽度约达16m的办公空间通过模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采光等条件构筑出各种空间特征。本方案最终得出的是像中央空间围成内院那样的一种旋转上升的形态。
喜玛拉雅中心的中央部分容纳了一个当代艺术中心和一个约2 000人的多功能剧场。这种独特的有机造型是曾在意大利新佛罗伦萨火车站设计中尝试过的运用了“进化论结构的最优化手法(ESO方法)”的设计。一般从结构要素上的力的传导效率来看,与拉伸以及压缩的轴向力相比,弯力的传导效率极低。即在所有结构要素中均匀地分布没有弯力的应力结构,其力的传导效率是最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可实现用最小限度的材料来组成结构体。使用电脑来生成这种形态的是ESO方法,根据所给出的力学条件及设计条件自动形成的造型,并在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后所得到的形态,将在被称作白色立方体的展示空间之外,以其崭新的空间形式被加以利用。
立方体形式在迄今为止的各个项目中频频亮相,最初的运用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日本群马县近代美术馆中,那里把放置美术作品的地方诠释为“空洞”,作为对其的一种引喻,采用了立方体来构成美术馆。在喜玛拉雅中心项目中,立方体被摆放在31.5m标高的平台上方,作为酒店客房部分,在这里明快的几何造型作为都市的一种表象而体现。
在酒店以及艺术家创作中心下部的外墙上,采用了“汉字”造型的素材,且用更抽象化的手法制作的屏幕,以双层玻璃幕墙的建筑立面形式覆盖在外墙上。这种尝试秉承了近年来中东地区设计规划中的几个项目里所采用的设计理念。比如卡塔尔的半岛电台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GRC(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彭罗斯式垂幕挂在外墙上,获得了面目一新的设计效果。另外同样在卡塔尔的教育城市规划中,对各处设计的回廊采用了相同的要素来覆盖建筑本体,起到了遮光的效果。而喜玛拉雅中心项目则把中东设计的阿拉伯图案花纹改成汉字造型,然后把那些汉字造型放进象征底稿纸张的方格子中去,相对于内部诸多的功能而言,这种做法可使建筑产生统一的形象。
75
UED URBAN|城市
76
UED URBAN|城市・舞
首层平面图
采用进化手法的最优化手法
在上海喜玛拉雅中心的设计项目中采用的ESO手法,是对以前设计中使用的同类方法的深化尝试。迄今为止,此方法主要用于对覆盖巨大空间的结构体与支撑着这结构体的结构之间的形态合理性的探索,这将得到的是如树干和枝杈组成的树状支柱的理想结构造型。而这次在原先的基础上考虑了结构体的内包空间的可能性,即针对多层化空间寻找出最佳的结构造型。这里,设计对标高31.5m平台的下方部分提出了能确保美术馆空间的初期条件值,最终形成的这种结构形状与以往的造型截然不同,它是把简体与墙体形状的结构体融为一体的内包空间功能的独特造型。
剖面图
立面图总平面图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