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空山明月照诗心

2023-01-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给学生一片思想飞翔的天空

——《走近王维》教学案例

松江一中 王志成

[背景]

如今,在二期课改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从阅读和写作各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任的诗歌国度,更是教师应始终坚守的阵地。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做枯燥乏味地“解析”,把“景”当作纯粹的“外物”,而缺少内化。基于以上教学中的困惑,我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做了几点新的尝试:首先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来;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三是通过“化大为小”的方式,选择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将抽象难懂的深意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诗歌主旨的思考和把握。下面,我将结合一节有关唐代诗人王维的拓展课,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意境中来

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大凡写景状物一类,总离不开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所谓意境是指情景交融而产生的深层意蕴和韵味,中国的古诗最能体现这一点:“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短短几个字却蕴含了千言万语在其中,诗人的沉郁幽愤、思乡之情都融入了恬静、自由的自然之景中。然而,有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对诗歌的意境做很好的赏析,使得诗歌教学索然无味。

我在上这节拓展课时,首先是充分发挥“导语”的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需求。我是这样设计的:“王维的《终南山》是一首脍炙人口,意境深远的山水佳作。我们大家都知道,读一首好诗人,就如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就如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就如品一杯人生的茶。今天,我们再来欣赏王维另外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让我们一同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然后,出示幻灯片:空山明月照诗心——走近王维的心灵世界。学生通过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很快便进入了角色,都很想进一步了解诗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看来,只要教师做

1

个“有心人”,在导语上“狠”下一番功夫,是完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接下来,我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诗歌的语言中得到一种审美享受。我先进行了范读,范读过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然后请一位学生从三首诗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带着感情来朗读,注意语速和语调;站起来的是一位女同学,她朗读的和我之前朗读的不谋而合,也是《山居秋暝》,看得出,她对这首诗真得很喜欢,读的很投入,仿佛进入了意境中;最后全班同学对三首诗的齐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全体同学齐读这些不同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旋律的同时,脑中浮现出幅幅悦目的画面。

第三、师生通过丰富的想象,互相交流用语言描绘的画面,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尽量做到生动、传神。然后,我又把自己课前写好的对《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描述性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坐在下面的同学不禁发出了“真美呀!”的感叹。通过语言描述,借助想象,学生可以真切地进入那清幽明净的美景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有时会陷入一个误区:一味地让学生去说,去写,去讨论,任其自流,看上去是课堂上面“春意闹”,实则是另有“忧愁”从此生。因为教师“导”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如何“更上一层楼”呢?

我在让学生读过自己就最喜欢的一首诗写的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后,别出心裁地也给他们读了自己写的一段优美文字,可谓字字见景,声声含情,学生自然“渐入佳境”。此外,无论是导语,过渡语言还是结束语,我都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因为这样,可以使迷人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一次次浮现出来。

同时,在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上,教师必须点石成金,在学生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回答中,用精准的语言给予学生深入、透彻的引导,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诗人王维信奉禅理,而“空”的意境学生似乎并未完全感知得到,这时,我便通过对诗句中出现的景象的具体描述,让学生归纳出就是怎样的氛围。如:我这样描述到“清冽的泉水,潺潺地流泻于岩石之上,发出叮咚的响声……”,学生马上便概括出环

2

境“空明”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在对心中的“空”的把握中,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理解诗人心中的“空”究竟指什么,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我播放了于丹教授在《心灵之道》中讲的一个参禅的故事的录象片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眼中有什么,心中就有什么’的禅理中,我们看到‘空’除了表现景物之‘奇’外,也指心灵的‘空’,那么诗人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样设计后,学生的探究欲自然便出现了,智慧的火花也由此碰撞出来。最后,在以板书的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在。

附:板书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清(清澈、清新、清脆) 幽

静:以动衬静

诗中有画 特点 明

眼中有 心中有

空旷 胸襟的开阔 空明 高洁、澄净的心境

空 空幽 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淡定 空寂 清心寡欲、心灵的宁静、从容 空灵 追求自由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和互动外,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一有效的引导,学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早晚会枯竭、干涸。

三、选准切入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诗歌主旨的思考和把握

古代词人曾写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绝妙佳句,这本是在描述春风轻轻浮过时,水面被撩拨的姿态。然而,把其用在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似乎也不无道理。当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把课堂效果的不佳的“罪名”强加于学生时,当我们一直以文章的生僻怪异,不合时宜而搪塞其辞,是否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一下问题的“症结”在何处?其实,很多情况是我们选取问题的切入点不合适,未能激发起学生真正的兴趣,

3

课堂自然死气沉沉,那么怎么去奢求收获甘甜和雨露呢?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着重从“空”字入手。理由有三:一是三首诗都出现了“空山”,而且补充的材料中也都有一个“空”字,这于诗人信佛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二是于丹教授“眼中有什么,心中就有什么”的见地,让学生更直观地加深了对此现象的认识;三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诗人描写山水诗与众不同之处,即“空”的妙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心态,选好一个切入点,精心设计二至三个问题,就可以推波助澜,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吹皱一池春水”。

以上是我在这节拓展课中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想法。在我看来,诗歌教学的确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从教学的“源头”思考问题,课前胸有成竹,烂熟于心,课上便能在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愿我们能和学生在诗歌王国中共成长!

2007年1月19日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