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与实践模式研究

2023-08-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总第108期)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与实践模式研究 李 伟 陈雄锋z 刘运春 林佩云4 (1.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3.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4.华南农业大学组织部 广东广州51o642)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进行探索。通过对现阶段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分析, 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构想,为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不断推进,人才的竞争也日益国际化,就业竞争也越 来越激烈,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 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和激发青年创业热情 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而我国 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 据统计,中国大学生毕业创业率不到2%,更多人选 择先就业再创业,客观说明了大学生毕业创业的现 导性的体系。2012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本 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 [2012]4号)文件,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 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 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 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 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明确提出“各高 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制定 实困境,它既有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又有社会整 体环境的制约因素,让毕业生选择创业途径实现自 身价值困难重重。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创 新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 中的就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专门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把创业教育教学 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 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 质量年度报告中。”等内容,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 教育进入了一个实质性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基本情况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eati ̄)n),是联合国教科 二、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是揭示创业一般规律,传授创业基本 原理和方法,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 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及开创型个性人才的教 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 与行动世界宣言》上提出来的,提升高校创业教育 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 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理论研 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美国,其后在加拿大、英国、日 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 本、印度等国家开展研究和实践,已逐渐形成了较为 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相比较而言,我国创 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 过近20年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一批成果,但还处于 理论课程和实践平台研究的初级阶段,没有一个指 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 位。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创业所必需的领 导力、全球化的眼光、敏锐的市场意识、务实踏实的 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组织运作能力和为人处事的 技巧,还包括商业谈判技巧、市场评估与预测、启动 资金募集方式等,并使学生具备关于金融、财务、人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CZ003)。 事、市场、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我国高校现有的 创业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 教育,但从结果和成效来看是不理想的。由于我国 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 培养体系等多方因素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举步维 艰,发展困难。 (一)实行“2+2”模式,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培 养计划课程 高校创业教育“2+2”模式就是将本科四年平 均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创业教育,设为高校公共选 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为公共必修课,从这两个 维度作为切入点,构建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实现 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其中前两年主要开展创业 教育理论的学习,后两年主要开展创业实践,创业实 践时间安排主要集中在课余、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 等。诸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 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一直开展着创业教 育的探索与实施,随着《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 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颁布,湖北、吉林、山东、河南 等省份已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落实将“创业基 础”开设为高校必修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二)因材施教,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和书籍 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著作是张 涛编写的《创业教育》(2007年)和徐小洲、夏晓军 编写的《创业教育》(2009年)。前者主要从创业概 论、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计划、创业融资、企业申 办程序、创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等七个章节进行阐述, 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广东省精品课程和普通高等教 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者主要从认识创 业、创业基本流程和创业实务等三大章九小节进行 论述。教育部在刚刚颁布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中, 主要包括: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 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 和新企业的开办等六个章节十六个教学点进行基础 教育。综合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我 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如何 根据各高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和安排是落 实的重点,也是课程关键点所在。 (三)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创业教育队伍 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是靠高素质的教师人 才,因此创业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 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和 教学团队还处于自力更生阶段,靠单打独斗的格局 维持着各自的培训课程。诸如:国内知名的KAB中 国创业教育机构,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联合 会、中国青年报社等联合创办,主要是对中国当代大 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 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 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创 业教育专业化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 团队,逐步将创业教育深入下去。 (四)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创立创业实践平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 研究再好,也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效果。因此在 创业教育教学中,应该在宏观布局上面做好详细的 规划,根据所教授对象的特点,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和 差异性,撰写教案和教学大纲,有的放矢。在创业教 育和创业实践的教学计划中,可以考虑4:6的比例, 权衡关系,加大创业实践教育的比重和投入,让学生 们在实践中摸索,尝试失败,获取成功。作为高校组 织者,应尽可能的利用和创造自身资源和校外资源, 创立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提供 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条件,服务于创业实践的落实。 (五)重视创业意识培养,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氛围的营造是创业教育在高校推行的重要环 节,很大程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创业 教育和创业实践氛围能够给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一个 视觉和心理上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召开大 会、宣传栏、校园网、论坛、微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 全面开展有关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宣传,让氛围 形成一种优良的传统,逐渐营造一种创业意识的氛 围,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时,作为高校 组织者应该系统地组织创业教育的精英培训和沙龙 交流平台,给予创业教育多途径的支持,让优秀的学 生和有志于从事创业的大学生能够尽早的涉足,并 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还可以结合高校开展的科技创 新项目、创业项目、挑战杯项目等方式,加强相互之 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让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一股 清风。 (六)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促进创业教育快 速发展 45 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面取决于学 校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没有资金的经济支持是 无法开展工作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日常 管理和维护、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需 要经费上的支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 的案例,比如网易的“丁磊模式”等,但绝大多数高 校创业实践者终归以失败告终。综合高校和大学生 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种创业实践的模式设想,为 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思路和渠道探索。 (一)“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讲解,而少有或没有经费的支 持,往往是纸上谈兵。少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面给 第一种模式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创业实践模式。 “三级联动”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层面成立创业实践 园,学院层面成立创业实践指导中心,学生层面成立 予了经费支持,加大了对学生参加校外企业观摩、参 观、基地实习等环节。建立的大学创业产业园,也往 往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和运行的模式,自负盈亏,作为 校方也仅仅只是挂名监管。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创 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的,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 就业压力的缓解也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专业创业实践工作室。其中,学校层面主要负责创 业实践政策把握、项目洽谈、签约合作等内容,学院 层面主要负责具体事务协调、日常管理、沟通接洽等 内容,学生层面主要是创业实践的具体实施者。作 为学生和学院处在创业实践的第一线,承担着创业 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风险。这种模式的优 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三、创业实践模式构建 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 能够拥有较多的自主权,让创业者能够放开手脚去 行)》文件中也指出,“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 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 风云莫测的社会中施展才华与智慧,但是其风险是 巨大的,需要承担较大的压力。 (二)“三园鼎立”创业教育实践形式 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 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 动。”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创业实践模式,一是 SIYB,全称是“START&IMPROVE YOUR BUSI. 第二种模式是基于拥有一定基础的高校或者大 学城条件,是高校创业实践的较高层次。主要内容 是根据创业实践的运行模式和学生自身实力等因素 划为三个园区:即以摊位形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草 根园区、以店铺形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商贸园区、以 NESS”,它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促 进就业,专门研究开发的一系列培训小企业家的培 训课程。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创办你的企 业”、“改善你的企业”和“扩大你的企业”四种培训 公司形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精品园区,三个园区的 设置可以根据高校具备的不同条件进行相应的尝 课程,专门培养潜在的和现有的小企业者,使他们有 能力创办切实可行的企业,提高现有企业的生命力 和盈利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二是KAB,英文全称Know About Business,意思是 试,并且逐级递增。草根园区主要是结合高校开展 的各类科技、文体、专业活动,在校内或校外摆摊设 点进行商业活动,其主要是引导有创业意识的同学 与社会接触,懂得商业买卖的基本常识。而商贸园 区和精品园区的设置,就是比较高层次的创业实践, 需要具有一定基础的高校或大学城规模才能够 开展。 “了解企业”,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 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通过教授 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对创 业树立全面认识,普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培养有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一般以选修课形 式在大学开展,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相应 的学分。 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实践体 (三)“导师+项目+团队”创业实践形式 第三种模式主要基于导师的科研平台力量进行 的创业实践模式,导师是指对学生创业团体活动进 行指导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项目是指学生团队开展 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项目,团队是指由一 定数量在校学生组成的项目化团队,特点是教学与 科研相结合。创业者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进 行项目的申报,也可以直接根据专业特点招聘学生 加入导师科研队伍,从导师的科研项目平台中进行 系的建设情况,创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实践 性,这一点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接受创业教育理念和 掌握创业技能等素质之外,还要将其应用于实践。 纵观国内外高校创业实践的模式,其中有非常成功 46 实践。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 达国家一般占20%一30%。这些现状都足以说明 了我国高校填鸭式的传统培养人才模式要逐渐转 变,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社会实践环节, 培养社会所需求和自主创新型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价值,少走弯路,还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 究,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参与科研和 技术服务过程中经受锻炼,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创 业真谛。 四、结束语 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始尝试大 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探索,其意义不仅仅在 于能够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分流每年几百万 高校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更为深远的是激发新一代 年青人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为我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创业中 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上,中国的平均 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 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2%,而发 许宁,刘培培.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其 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11):46—47. [2] 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 行[J].高教探索,2012,(2):137—140. [3] 化新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与思考[J].创新与创 业教育,2012,3(4):39—41. [4] 徐小洲,夏晓军.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9. [5] 丁继安.大学生创业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 社.2011. <<<<<<<<<<<<<<<<<<<<<<<<<<<<<<<<<<<<<<<<<<<<<<<<(<<<<<<<<<<<<<<<<<<<<<<<<<<<<<<<<<<<<<<<<<<< (上接第26页) [13] 唐振宇,张艳娟.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 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 (1):126—128. [16] 祖勤.浅议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长效机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1):61—63. [17] 徐海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党 [14] 姜友维.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 员管理的思考[J].高校党建,2009,3:33—34. [18] 喻礼怀,杨海明.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 技信息,2010,(20):59. [15]曹渊清.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 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85 一[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5):41. [19] 董秀娜.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6):40—42. I87.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