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
5.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在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可以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后,再按照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在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如: (-8)+(-7)+(-6)+(+5)=-8-7-6+5.
和式的读法:①按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读作“负8、负7、负6、正5的和”
②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减7减6加5”
6.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运用结合律时的一些技巧: Ⅰ.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同号结合法) (-33)-(-18)+(-15)-(+1)+(+23)
原式=-33+(+18)+(-15)+(-1)+(+23) (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33+18-15-1+23 (省略加号和括号)
=(-33-15-1)+(18+23) (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 =-49+41 (运用加法法则一进行运算) =-8 (运用加法法则二进行运算)
Ⅱ.把和为整数的加数相结合 (凑整法) (+6.6)+(-5.2)-(-3.8)+(-2.6)-(+4.8)
原式=(+6.6)+(-5.2)+(+3.8)+(-2.6)+(-4.8) (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6.6-5.2+3.8-2.6-4.8 (省略加号和括号)
=(6.6-2.6)+(-5.2-4.8)+3.8 (把和为整数的加数相结合) =4-10+3.8 (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7.8-10 (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并进行运算) =-2.2 (得出结论)
Ⅲ.把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的加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法)
313217-+-+- 524528321137原式=(--)+(-+)+(+-)
5522481=-1+0-
81=-1
8-
Ⅳ.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要统一后再结合(先统一后结合)
312)+(-3)-(-10)-(+1.25) 48313121原式=(+)+(+3)+(-3)+(+10)+(-1)
8483413121=+3-3+10-1 8483431112=(3-1)+(-3)+10
4488312=2-3+10 231=-3+13
6 (+0.125)-(-3
=10
1 6
Ⅴ.把带分数拆分后再结合(先拆分后结合)
1617+10-12+4 51122151761原式=(-3+10-12+4)+(-+)+(-)
5151122411=-1++
1522815=-1++
30307- 30-3
Ⅵ.分组结合
2-3-4+5+6-7-8+9…+66-67-68+69
原式=(2-3-4+5)+(6-7-8+9)+…+(66-67-68+69)
=0
Ⅶ.先拆项后结合
(1+3+5+7…+99)-(2+4+6+8…+100)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的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 法则二: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法则三: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
2.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说a和
1=1(a≠0),就是a111互为倒数,即a是的倒数,是a的倒数。 aaa注意:①0没有倒数;
②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 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不包括0。
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⑴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
⑵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 ⑶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1.5 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概念
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 a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4.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的形式(其中1a10,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是科学记数法。
nn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n,-1,2n+500,abc。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的次数为0。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不是整式。
代数式书写规范:
①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中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② 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③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④ 若运算结果为加减的式子,当后面有单位时,要用括号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2.2整式的加减
1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2)运用加法交换律,把同类项交换位置后结合在一起;(3)利用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2去括号的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变; (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3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整式加减的步骤:(1)列出代数式;(2)去括号;(3)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
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a≠0)
1注意:未知数在分母中时,它的次数不能看成是1次。如3x,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移项
移项: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1)移项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进行同时加减,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2)系数化为1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同时乘除,根据是等式的性质2。
移项的作用:移项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使左边对含未知数的项合并,右边对
常数项合并。
注意:移项时要跨越“=”号,移过的项一定要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去分母时不可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
解下列方程:(1)4x342x;(2)4x3(20x)6x7(9x);(3)0.1x0.2x13 0.020.5x15xx1;(4)3263
3.3方程解决问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元)、列出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关
键在于抓住问题中的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表格和示意图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路程路程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速度=
速度时间(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小时)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利润,售价=标价×(1-折扣) 进价等积变形问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 利息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
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圆柱
柱体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球体
(按名称分) 圆锥
椎体
棱锥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棱柱的侧面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4.2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比较
名称 线段 射线 直线 不同点 延伸性 不能延伸 只能向一方延伸 可向两方无限延伸 端点数 2 1 无 联系 线段向一方延长就成射线,向两方延长就成直线 共同点 都是直的线 2、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者直线AB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如射线l,射线AB
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l,线段AB
3、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4、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5)线段的比较:1.目测法 2.叠合法 3.度量法
5、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M是线段AB的中点
A
M
B
AM=BM=
1AB(或者AB=2AM=2BM) 2
6、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4.3角
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角的表示: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
165°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1°=60’,1’=60” 把1’ 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OB平分∠AOC
A 1∠AOB=∠BOC=∠AOC(或者∠AOC=2∠AOB=2∠
2O B C BOC)
余角和补角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互余;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互补;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补,那么∠α+∠β=180°
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
① 一对角,如果它们的顶点重合,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其
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有公共的顶点;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和∠4是对顶角,∠2和∠3是对顶角 ∠1=∠4,∠2=∠3 2
1 4
3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有关概念
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5.1.2垂线 有关概念
1.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
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
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只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2 垂直的表示: 1)图形:
2)文字:a、b互相垂直, 垂足为O
3)符号:a⊥b或b⊥a,若要强调垂足, 则记为:a⊥b, 垂足为O 3.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 3 书写形式:
①判定:∵∠AOD=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书写形式: ②性质:∵ AB⊥CD (已知)
∴ ∠AOD=90° (垂直的定义) (∠AOC=∠BOC=∠BOD=90°) 4.垂线的性质
(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的性质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或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 有关概念
1.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表示: 我们通常用符号“//”表示平行。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3.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a//c, b//c; 那么a//b
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a⊥c, a⊥b; 那么b//c 5.2.2
5.2.2平行线的判定 有关概念
一般地,判定两直线平行有以下的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平行线的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平行线的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3.2命题、定理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题设(条件) 结论
命题一般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注意: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
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4平移
1、把一个图形 整体沿某一个方向 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就是 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 ,简称平移 。 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位置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