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翰墨丹青——记书法博士生导师郑晓华

2024-02-18 来源:客趣旅游网
郑骥华(前友一)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 学院院长徐庆串(左 三)出脯在番港举办 的中国人民大学筇 二届 书法离研班毕 业展壁名家邀请展。 右=为中央人民政 府驻港联络办公室 副主任阁俊明 翰墨丹青 记书法博士生导师郑晓华 “学艺术需要有历史深度,国际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使一个艺术家 具有更高的历史眼光,确立更高的艺术理想,在艺术创造上寻求更高远的发展空间。”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履行一个中国学者、艺术家的职责:用现代的 语言,讲古老的故事;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艺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推介 中国艺术的理念和技巧。” 文/心苑格源 郑晓华,1979年以浙江缙云文科第 里,悄悄地埋下了艺术种子。他出生在 画,祖父留下的竹编书箧、刻着“含英 一名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后 县城槐花街67号,那是一所专为明代御 咀华”行书的书箱和一方石砚是他少年 师从欧阳中石先生,成为我国首位书法 史樊献科修建的大宅,人称“三间厅”。 时的至爱;父亲对文学的热爱也使他较  红楼梦》等 专业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老宅开门见山,出门百步就是诗一般的 早地阅读了 李白诗集 、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东方艺术研究 盈盈碧溪。站在他家楼上,开窗南眺,是 中国传统名著。入夏的周末,他经常偷 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巍巍凤凰山,远处层峦叠嶂,一曲练溪 偷地跑到家后面的山里头,在麦秆垛边 蜿蜒而过,日光下银光闪耀。夕阳西下 写生。有时忽然黑云翻墨,大雨疾驰而 笔墨夙缘天道酬勤 的时候,山影如黛,远方炊烟袅袅,林 来,他一路狂奔回家,可是想作画的冲 中鸟语声声,宛如宋词吟咏之境。开轩 动还没过呢!踩着几百年木头已经很糟 回忆起自己走上艺术殿堂的经历, 西对,是巍峨入云的城隍山,千年古树, 的楼梯,爬到被炊烟熏得黑黑的老宅楼 郑晓华把它归结为一种“夙缘”。正像 漫枝虬然。郑晓华在这样的环境中长 上,一个人静静地接着画。听外面淅淅 三希堂法帖 中一方“不知何故溺丹 大,使他从小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无限 沥沥的雨打在干燥的瓦片上,那声音就 青”的印章,但他相信,是家乡的山水、 的憧憬和向往。 家乡的历史文化,在他童稚的心灵厚土 像沙子打在玻璃上一样听上去美极了。 从上初中开始,郑晓华喜欢上了画 郑晓华便在这样的“天籁”陪伴下奋笔 30国际人才交流 作画。这时候激情和灵感也格外光顾, 辞》到明代归有光 夏脊轩志 的诗歌 进步,同时在实践方面也有了飞跃性长 有时一个下午可以画好几张——“那是 散文名篇。音乐美术老师钭云周教会他 进。他曾多次表示:“我的书法的进步, 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每当他拿起画 基本乐理并指导他拉二胡、吹笛子,带 是欧阳先生手把手教的;是欧阳先生再 笔的时候,诗意在笔下流淌,他的心随 他到风景优美的河边写生。绘画老师陈 造了我的艺术生命。” 郑晓华申请加入 着笔墨线条,仿佛走进了美妙无比的造 之卉是当地印刷厂美工,教他画素描。 中国书法家协会,需要的两位介绍人, 型艺术形和线的世界。 1 983年,郑晓华毕业留人民大学任教。 一位是导师欧阳中石先生,另一位即是 后来他读(《论语》,看到孔子曾说“吾 此后,他遇到了对他艺术生涯影响最大 炳森先生。 少也贱,多能鄙事”,他感叹孩提时的艰 的两位老师:著名的书法家刘炳森先生 苦生活对自己是磨炼,使得他更加珍惜 和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 每一寸光阴、学习更发奋。回忆那时很多 刘炳森先生是郑晓华从小敬仰的大 1 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徐悲 期待视野传承发展 次打工累得腿都撑不直了,但为了能画 书法家,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收藏了刘炳 画,再苦也要咬牙熬过来,一个暑假他挣 森先生写的((隶书鲁迅诗 字帖。郑晓 鸿艺术学院,悲鸿大师的儿子徐庆平 到了几十元钱,给自己买了调色盘颜料 华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人民大学的学 教授从中央美术学院调入人大,出任 和碳精条。后来自然地对书法、对山水、 生书画社经常邀请名家来学校开讲座。 该院院长。2001年,徐庆平先生邀郑晓 对艺术跌入一种钟爱和迷恋。直到今天, 他和刘炳森先生的交往,就从那个时候 华来学院一起工作,并颇多倚重,让他 他还珍藏着30年前他十几岁时临摹的名 开始。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配合教学, 主持一方。在徐庆平院长的主导下, 家素描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要出版一本大学书法教 2004年,艺术学院建立了书法硕士、博 材,邀请刘炳森先生担任主编,郑晓华 士学科。2005年成立了本科中国书画 踵武前贤奋发进取 当郑晓华从顽皮的男童到初知世 协助他工作,愉快的合作让他们成为了 专业,“打通国学与诗书画印,培养复 忘年之交。 合型人才,传中华艺术之正脉”。2006 欧阳中石先生是当代书坛耆宿, 年,艺术学院和韩国驻华文化院合作, 事、渴望知识的少年时,家庭环境和学 1995年,欧阳先生作为我国第一位由国 举办一年一度的“中韩书法名家邀请 习条件并不好,好在他就读的中学图 务院学位委员会任命的书法专业博导, 展”。2007年,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外书 书馆里尘封了一批世界名著。看管书 面向全国招收书法专业博士生。郑晓华 法教育的“全国二期书法推广计划”全 库的老师见他好学,就偷偷开放让他 经过严格考试选拔,被录取为他的博士 面启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 进去看书,甚至允许他借出一两本。在 生。这是国内书法领域第一次招收博士 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社共同策 旧书库里,郑晓华知道了莎士比亚、托 生。欧阳先生对他是既严格又宽容。经 划的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书法高研班 尔斯泰、斯汤达、屠格涅夫等大家。也 过欧阳先生的悉心教授,博士毕业时, 毕业展暨名家邀请展,由香港书艺会 看到了莎士比亚的 暴风雨》、屠格涅 郑晓华不但在学术理论上获得了很大的 主办于2009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 夫的《阿霞》,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场 香港大会堂展览厅展出。近年来,在各 级领导的关怀和各方面的帮助下,人 大的书法学科快速发展,引起海内外 同行和社会的关注。郑晓华说,徐院长 的鼓励,是他艺术上不断奋斗,工作上 不断进取的动力。 郑晓华16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20 岁毕业留校工作,36岁晋升中国人民大 学教授,是我国书画界最年轻的博士生 景、形象,都几乎铭刻在了他尚且幼稚 的心灵上。特别是一本发黄的 金蔷 薇》(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著), 首篇那个寓言式的故事——贫困的金首 饰店工人每天扫地收集含金粉末的 “珍贵的尘土”,通过不懈努力最后终 于铸成闪光的“金蔷薇”,献给自己心 爱的人——唤起了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 憧憬,特别是对文学、艺术炽烈的热 爱。 导师之一(已毕业和正在指导的书法博士 和硕士研究生20多人;已教授和正在指 幸运的是,郑晓华在艺术生涯的每 个阶段都能遇上好老师。在他上中学 时,有几位启蒙老师——班主任、语文 导的海外留学生80多人),第九届全国青 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 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 新世纪百人工程”入选者、“北京市文艺 郑晓颦在鹈士学位授予仪式后与欧阳中石博导金影 老师潜问根给了他一套“文革”前中学 文学教材,指导他背诵了从 诗经))、 楚 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作品多次参加 2009 107 INTERNATIONAL TALENT国际人才交流31 条的书写,更使他深深了解中国文化博 大精深的内涵。 现代书学的建设从上世纪20年代起 步,至今已快一个世纪,凝结着几代人 的心血和多少代人的实践。美的笔画、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书法艺术的物质形 式,由点画线条、结构、墨韵、章法四 个方面组成。但书法与自然、伦理、个 性表现,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形式同构” 和“联觉”基础上。书法在中国生长,但 艺术没有国界。 为了使传统的书法艺术理论在新 时代装载新的时代内容、展现新的活 郑晓华在马来两亚为华侨书法爱好者鼹示.遘弘南天 力,老中青三代书法专家和工作者在 传统继承与创新问题上做了一系列的 国内外展览,并为人民大会堂、中央电 去、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 探索。纵观书法的前进之链,从甲骨 视台等机构收藏。曾应邀赴欧美、日本、 法。此文荣获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五届 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章书、 韩国等国和港澳台访问、讲学。郑晓华 中国文艺评论”理论类一等奖。2007年 草书到今天;再看张芝、钟繇、王羲之、 在书法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引人关 1月,他入选上海 书法》杂志“2006全 张旭、怀素、苏东坡到徐渭、石涛、郑 注的成果。几年来相继出版了 翰逸神 国十大年度人物”。2007年l1月荣膺“全 燮等著名书法家,都是在传承经典元 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古典 国第二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素的基础上创新而成大事。相信随着 书学浅探 、 艺术概论 、 中国书法史 称号,得到了中宣部、人事部、全国文 我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话》、《颜筋柳骨))等专著,并发表学术 联的联合表彰。 书法艺术理论的探讨会更深入、创作 论文数十篇。 “书法是中国知识人生的精神图式, 会更繁荣。如今,郑晓华教授与同仁们 一郑晓华撰写的一篇题为“全球化: 是中国的精英艺术,是人生自我修炼的 起努力沟通国际书法界,加强国际 一是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的文章在 种手段。”郑晓华教授甘做中华文化 交流与合作,多次在国内外参加举办 《书法研究 上发表,引起很大反响。在 的守护者和传薪者,他愿意做这样一位 “高层书法论坛”,为培养一大批高素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 传播书法线条美、力量美的艺术使者。 质、有理想、有境界、有传承中华文脉 展我国的民族文化,是近年来我国文化 有一位英国景观设计师来中国学习汉语 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书法家,为逐步形 界讨论较多的热点话题之一。他认为, 的同时慕名学习书法,他说,郑晓华老 成一个跨国家、跨文化的书法学术交 在中国社会追赶西方现代化的阶段,受 师对他几个月的指导不仅使他掌握了中 流群体,使中国书法艺术更好地振兴 外来影响的新的审美形式不断出现,传 国书法字源和造型美的知识以及基本线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懈地努力。 统艺术的份额减少。但是,中国本土艺 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壤,有独特的艺 术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是西方 艺术所不能取代的,它是世界艺术非常 重要的一部分。过去,由于中国国力贫 弱,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研究 和阐述不够,因而其艺术独特语言和审 美价值在世界各国学术界的认知也大受 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要建设 文化大国,发展软实力,推广本民族独 特的审美文化并加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郑晓华在这篇文 章里从历史的高度,对书法艺术的过 32国际人才交流INTERNATIONALTALENT 20091 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