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國 學 導 論
國學的基本認識 小學目录概說 經學概說 史學概說 子學概說 文學概說
国学是什么? 为何要学国学? 如何学国学?
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国学概念的意义
1
“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国学” ,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國學的意義
國學,就是一國所有的學術。對我們而言,就是保存和研究中國固有的學術或傳統的學問。因此,凡是以中國文字寫成的書或用現代中文寫成討論保存和研究成果 中國固有學術的書,都屬國學的範圍。
國學的名稱
以國學之名指稱本國固有學術,始於清代後期,是對應於西學而有的。
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劉師培/國學保存會/國學發微/國粹學報
章炳麟/國學講習會/國故論衡/國學略說
國學的異稱
中國人:中學、國學、國粹、國故、古學。
西方人:漢學、華學、支那學、中國學、中國研究、東方研究、遠東研究。
目前外國人稱中國學術為漢學者多,一般國人則自稱為國學。
2
国学概念的发生
以上一轮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救亡意识为基础的。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 ——章太炎
“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
新国学运动兴起的意义
新国学运动在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难题面前应用而兴。它关注的已不再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更主要的是人类的继续存亡问题。“国学”中高扬着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并以数千年的历史证实着其创造永久和平的基本素质,确定着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
“国学”在文化比较中展现价值
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西方文化主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英国)汤因比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瑞典)汉内斯·阿尔文
“国学”与它种文化的关系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只能加大世界的冲突。中国文化的包容和谐与天下观念、世界精神,就像是水泥,
3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像是砖瓦,只有用这水泥,才能把这些砖瓦黏合起来,使新的文明大厦拔地而起,创造人类丰富多彩的未来。
第一节 国学的基本概念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为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
“国学”也与《国学概论》有关,后者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4
章太炎先生把国学之派别分为: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历史)。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学概论》中却有不同认识: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別。本书特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敘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亦难赅备,并与本书旨趣不合。窃所不取。
关于“经”、 “史”、 “子”、 “集”的说法
“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指记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如《论语》、《孟子》等;
“史,记事者也”,是记载有关史料的事,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子”是记载各家思想、义理、考证、艺术等,如《老子》、《庄子》等;
“集”专指文学之部,以辞章为名,包括散文、诗、词、戏曲等;
古代及现在研究人员借由“经”、“史”、 “子”、“集”四部的研究,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及精确使用资料之方法。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5
钱穆《国学概论》的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与章太炎不同:
上篇第一章 孔子与六经 第二章 先秦诸子 第三章 贏秦之焚书坑儒 第四章 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第五章 晚汉之新思潮 第六章 魏晋清谈 第七章 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典翻译
下篇第八章 宋明理学 第九章 清代考证学 第十章 最近期之学术思想
几个概念的辩别 小学、国学、经学
章太炎《国学概论·小学略说》: “小学二字,说解歧异。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 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学的产生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
第二节 为何要学国学?
国学兴起
6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05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国学院学制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课程以元典研读为主,如“《论语》研读”、“《左传》研读”等,此外还有“国学概论”、“海外汉学研究”等课程。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决心以此为契机,为振兴国学做出贡献。
國學的基本認識
➢ 國學的名稱與分類 國學的研究方法 工具書簡介
對國學應有的態度
1肯定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遺產 2繼承發揚國學的優越性 3了解國學在世界各地傳播情形
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源、流;国学所着重揭示的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规律; 国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和全人类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国学的研究方法(梁启超)
凡建立一个主张,必须依靠证据。
选择证据,以时代为标准,时代越古的证据,就越认为可靠。
7
孤单的证据不能建立确定的结论:其无反证则暂时保存之,得有续证者则又渐信仰之,遇有力之反证则抛弃之。
隐匿证据和曲解证据都被认为不道德。
最喜欢集合许多同类的事项,作比较的研究,而探寻其一般的规律。
采用旧的学说,必须明显地引用,反对暗中偷用。
彼此见解不同,较量发展论争,弟子也可以驳难本师,被批评者并不生气。
论证以本问题为范围,采取客观理智的态度,对于对方意见亦同样尊重,反对谩骂讥讽及牵涉题外。
喜欢专门研究一个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问题主张朴实简洁反对罗罗嗦嗦。
\"国学\"热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成就的评价标准。
国学强调的乃是科学性、逻辑合理性、学术严谨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不是判断国学成就的主要标准。
8
艺术性与思想性乃是判断文学艺术作品的标准。不适用于国学范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国学著作里面感受出他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比如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艺术色彩,从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曹丕的《典论·论文》《与吴质书》,像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从形式上看,都具有艺术性的特点。但是,艺术性不是判断国学著作优劣的主要标准。就像钱穆,是典型缺乏文采的一位国学家,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国学成就,因为他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提供的材料,都属于非常成熟的。比较准确的表达了他的意思。
那么思想性是不是判断国学水平的标准呢?同样不是重要标准。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我们强调的是论点、论证、论据的相关性,如果论据不能成立,那么再冠冕堂皇的论点,都是低劣的。像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蔡元培的《红楼梦索引》刘心武的“秦学”,都只是一场场学术闹剧。我们不能说康有为的改良、蔡元培的革命不对,但是他们妄改事实、牵强附会,对于学术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
所以才有后来的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对康有为的辩伪,才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胡适也因此被认为是踩着蔡元培成了红学家,但学术强调的是严谨,就是这样六亲不认的。认理不认人。)假如我们因为钱穆辩伪而影响康有为改良学说的传播,胡适考证而影响了蔡元培革命学说的传播,那么那只是他们在社会效应上产生的结果。但是在学术方面,并不能因为他们产生的社会效应而颠倒黑白。
比如说刘心武的“秦学”引起了红学的普及,这是他的社会效应,但这社会效应是不是就代表了“秦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呢?是不是就代表了“秦学”的成就呢?不是的。也许有的结论或理论根本不能成立,但他在一个时期因为手段的创新性和思想的先进性而引起了大众的追捧,但并不能证明他就是对的。正如花费数年研发的产品,会毁于一句并没认真论证的谣言一样。你能说明这句谣言比数年的研究实践,他们写出的学术论文,更有价值吗?更正确吗?显然不是的。
研讀國學的方法
9
1入門書籍:概要、通論
2精要書籍:四書、史記、歷史選、哲學選、古文觀止、唐詩、宋詞選、唐傳奇、章回小說
3善用工具書:字辭典、類書、百科全書、書目索引、網路資源
研讀國學的順序
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 掌握學術體系與古籍源流 找出興趣、選定研究科門 博覽與精讀 抄錄與雜記 發表心得
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
將语文學好。讀重要典籍。圈點古書。﹙句讀功夫,也就是將基本文意弄懂﹚細讀古注。﹙增進理解文章之內涵思想﹚原文—注解﹙疏、正義等等﹚
傳:傳述解釋經書大義,解釋經義字句。
記:功用與傳、說相近,是疏記的意思。
解:剖開解釋的意思。
詁:用當代語言去解釋古代語言,或用通行語言去解釋方言。
訓:用通俗去解釋難懂的字句。
章句:解釋字句外,以分章析句來解釋古籍意義的注釋。
10
注:對經文中的難解字句加以解釋,有如水道阻塞,必須灌注才能流通。
箋:對前人的說法加以引申、發揮或補充。
集解:集錄諸家之說,並加入作者的意見,匯為一書。
義疏:會通經典義理,加以闡釋發揮,或指廣蒐全書補充舊注,究明原委,與集解相仿。正義:校正前的義疏。
圈點之趣談
今年好煩惱少不得打官司釀酒缸缸好做醋格外酸養豬隻隻大如山老鼠隻隻死
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給予女婿外人不得爭奪
傳統與現代之別
傳統經部的書被列入000總類 史部增加,有600、700兩大類
有些圖書館仍將傳統國學書籍設立專屬特藏室或善本室,仍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国学的基本分类
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11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國學的目录分類
七略 漢書藝文志 中經新簿 隋書經籍志 四庫全書
47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