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区工作》复习纲要

2020-08-18 来源:客趣旅游网


《社区工作》复习纲要

第一章

1、社区的概念

(1)由来:最早由德国社会思想家滕尼斯提出的。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2)界定(美国经验研究赋予更多的“地域”的内涵。

A学理界定: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B民政部的政策界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C书本定义: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补:社区的分类:功能性社区、

地域型社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城市社区

2、社区的构成要素:

(1)地域要素,(2)人口要素,(3)组织结构要素,(4)文化要素

3、社区的主要功能(不同概括)

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1)社会服务功能(2)人的社会化功能(3)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4)社会控制和稳定功能

夏建中主编《社区工作》:

(1)生产—分配—消费 (2)社会化 (3)社会控制 (4)社会参与 (5)相互支持

4、(试述)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1)社区工作的概念是与社会工作的概念紧密相连的,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简称。

(2)社区工作既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又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领域: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工作曾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一起被列为三大专业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或机构以社区为形式开展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比,社区工作是比较晚才得到确认的一种社会工作的方法。从当代社区工作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考察,社区工作并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有其独立完整的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综合性工作方法的一个实际工作领域。

5、(试述)社区工作的含义

(1)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

狭义: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2)夏建中主编《社区工作》的定义:

(1)社区工作是献身于增加非专业人士的知识、增强人们应对困难和窘迫环境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更大控制能力的一种专业。

(2)社区工作者激励和支持社区内的个人和群体努力改善自己社区生活的条件,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自决,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

(3)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增加居民信心、技术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力,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环境,实现社会公正。

(3)《社会工作实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中级)

社区社会工作,主要是指在中国城市的区、街、居等社区范围内,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专业服务的总称。

6、社区工作的目标和特征

(一)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

罗斯曼从目标及其达成的角度,归纳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两个类别。

英国学者托马斯提出了另一个更具影响力的目标二分法,即“分配资源目标”和“发展居民目标”。

两种分类法中,Thomas分类法更加具体,更加适合我国社区工作的情况。

(二)具体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素质。

(2)改进社区关系,改变权利分配。(3)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

(4)发挥居民的潜能。(5)培养互相关怀及社区照顾的美德。

(6)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7)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三) 特征:

(1)以社区为对象。 (2)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介入层面。

(3)居民的集体参与性。 (4)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7、(试述)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福利功能:

立足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社会福利资源,以解决社区的问题,改善社区的生活,促进社区的进步。重要工作:社区计划、社区组织、社区募捐、社区基金会、社区照顾、再就业辅导等

(二)、社会服务功能(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备类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包含福利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以及管理服务的过程。(社会服务:国家无力满足或无法直接提供的、而企业又不愿意以非营利的途径去满足社区居民要求的那些非市场的、社会领域的服务。)

(三)、社会行动功能

达到合力解决社区问题,维权与增权,争取所需资源,改善社区环境及生活素质等目标。

(四)、社会稳定功能

是指社区工作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控制各种非稳定因素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1、(简述)社区工作的渊源:

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社区睦邻运动都是当代社区工作的渊源。

(1)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汉堡制源自于西班牙哲学家比维斯的理论,他在16世纪时已注意到各国的贫困问题,并拟定过一个贫民救济方案,汉堡制是其设想的具体化和实际应用。

爱尔伯福制是德同爱尔伯福市于1852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社区救助制度,该制度仿效汉堡制,但有不少改进。该制度将爱尔伯福市按人口数量平均分为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

1869年伦敦成立了“组织慈善救济与抑制行乞会社”,后易名为“慈善组织会社”。1877年,美国牧师哥尔亭在美国的布法罗也建立起了一个慈善组织协会,后来也迅速扩展到美国的其他城市。

(3)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

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是由社会工作者组织发起的社区居民自助互助运动,前后持续近50年,是社区工作发展史上极富影响力的运动。

巴涅特于1884年在东伦敦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并命名为“汤恩比馆”。

1886年美国建立第一个社区睦邻中心,

1889年由亚当斯和斯塔尔创办的社区睦邻中心——赫尔馆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社区服务中心,亚当斯则成为美国最为著名的社会工作者。

2、如何评价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活动?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以组织乡农学校为出发点,通过乡农学校把农民组织起来,培养农民形成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的新政治习惯与团队合作的精神,锻炼乡村自治组织的能力。同时,推行一些社会改良的工作,如禁烟、禁赌、兴办合作社、鼓励妇女放足等。乡农学校还向农民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对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起了推动作用。

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还多次应邀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介绍中国的乡村建设经验,并从事具体的指导工作,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由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巨大贡献,1943年哥白尼诞辰400周年之际,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

研机构的代表评选晏阳初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

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重视。不少国家在地区发展中注意借鉴中国乡村建设试验中的一些做法。

3、(简述)二战后社区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1)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于1951年,倡导开展“社区发展运动”,就是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机构同社区内的居民团体、合作组织等通力合作,运用各种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改善社区的物质、文化条件。

(2)美国的社区发展合作组织:“社区发展合作组织”(简称CDC),亦称“邻里发展组织”、“经济发展公司”等。共同具备三个特性: A社区居民自治 B发展社区经济 C确定工作目标。

(3)英国的社区照顾: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推行社会服务的一种方法,也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有:A老年人服务B儿童服务C对学习有困难者的服务D感化服务

(4)德国的“邻里之家”

服务内容:日常生活类、 文化娱乐类

经费来源:自己经营、政府津贴、团体的资助、活动经费

(5)欧、美国家的社区矫正

方式: 1、家中监禁2、周末拘禁 3、劳动释放 4、学习释放5、归假制

(6)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社区康复:是指在社区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4、(试述)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的关系

(1)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一致。

(2)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

(3)社区建设为社区工作本土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提供了发展空间。

(4)总之,社区建设为社区社会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也正是建设和发展社区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将共同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

1、分析说明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1)社会工作的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和规定,是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1)人的价值与尊严(2)社会正义(3)助人自助。

(2)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特征:

A以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 B以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 C以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

D以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 E以社会行动取向的工作策略。

2、(论述)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其内容

(1)含义:社区工作的原则可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两个层次。

A基本原则:指社区工作中占总体性、普遍性的指导原则;

B具体原则:指社区工作的某个特定领域或策略、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C价值观和基本原则是社区工作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依赖的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论依据。价值观决定了社区社会工作者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路径,基本原则左右着社区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完善。

(2)内容:

A以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 B根据实际条件制定工作计划 C强调居民参与

D尊重社区自决 E开展广泛合作 F以人为本

3、(简述)社区工作的实务理论

社区工作的理论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实务理论”两大类,实务理论指社区工作实务中的具体策略、方针、政策、原则和模式方法等,即“社区工作本身的理论”——社区工作本身的实践模式、工作原则、基本方法等,

4、评述社区工作实务理论中的直接干预和非直接干预

伯顿的“二分法”—--直接干预和非直接干预:

(1)直接干预法

A含义:是指社区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直接地界定社区问题、社区需要;直接教导区内居民如何去解决问题协助他们满足其需要。社区工作的目标和使用的方法,都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去决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是“导演”,参加者是被动的“演员”

B基本假设

(1)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其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要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比服务对象自己了解地更多。

(2)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提出的工作方法是最有效率的。

C特点:高效率,诊断社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速度快,但是缺乏民主。

D适用对象:工作对象是一些较为无知、社会经验单纯、对社区事务冷漠及毫无组织的人士,例如年轻人

(2)非直接干预法

A含义:即在机构工作人员协助下,区内居民认识和发掘自己的问题及社区需要;决定事情的缓急;找寻所需的资源;商讨解决的办法。行动意愿、工作的目标及对策,完全由居民主动地提出并推广,机构工作人员只负责从旁协助,包括提供资料,联络有关团体,协助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B基本假设

(1)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的问题及需要最清楚,由他们自己决定问题的缓急及先后次序,最为合适;

(2)居民对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参与意愿,更积极地投入到社区工作,成效也会较显著;

(3)居民对自己社区的事情有自决的权利。

C特点:民主合作性强,但办事效率低,把许多时间用在讨论、协商的过程上。机构工作员的角色明显是较为被动的。这个角色的一个危机是,工作员可能处于两难的境地。

(3)各自优点和局限

A直接干预法——最大优点是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但它的代价是缺乏民主,居民自决的机会很少。

B非直接干预法——最大优点是充满民主,居民拥有高度自决,但代价可能是缺乏效率,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化在了讨论和妥协的过程中。

第四章

1、(解释)地区发展模式的概念(的含义)

地区发展(也译地方发展、社区发展),(1)既表示一种地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质内容的发展;(2)也表示为一种发展理念,强调要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出发和实现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协调、可持续发展;(3)还表示为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一种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

工作手法。

2、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

课本:(1)关于个人的假设/对社区问题成因的假设: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制带来的冷漠封闭状态。

(2)关于社会构成的假设:传统社区的自然联系渐渐丧失,变成一种现代正式的工具理性的制度化的组织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

(3)关于行动动机的假设:个人倾向于团结与合作,愿意沟通交往,参与民主讨论

(4)关于发展和变迁的假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相关论述:

(1)认为社区居民应该愿意参与社区事务;

(2)认为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所以如果能通过发动居民民参与, 改善沟通和加强合作,社区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同时也相信社区自身有解决社区问题的力量;

(3)认为社区是应当也可以实现和谐,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共同利益的,社区本身具有潜力和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3、地区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1)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注重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3)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4)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4、地区发展模式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1)任务目标:在社区中要完成的具体的实质性工作项目,或者是要解决的具体的社区问题。

A社区经济开发 B社区社会发展

C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D社区文化发展

(2)过程目标:根据英国学者托马斯的概括,分为:

A各种社会网络的重新建立 B居民互动及交往的增加

C邻里关系的改善 D居民及团体之间重建紧密的联系

E居民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并愿意承担责任 F居民对社区更加认同及投入

5、地区发展模式的策略

(1)内部资源的动员、参与、行动为主,外界的资源帮助和技术引进是辅助的

(2)内部以广泛的讨论、协商一致、团结合作为主,避免冲突,化解矛盾

(3)注重居民的组织和教育,培养居民发展项目的能力比在社区引进成立一个具体的项目更为重要

(4)发动、动员居民、广泛讨论,自下而上地民主决定社区公共事务,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由精英决策

具体的策略措施

A立足社区基层群众公共利益的扩大、通过沟通、对话和讨论促使成立不同居民小组;

B社区组织之间的协商、妥协、合作;

C对社区精英的争取、团结和支持;

D对社区大众的争取、包容,并使其参与到发展项目中来。

6、地区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角色

A使能者:启发催化的角色 B引导者或倡导者:支持鼓励的角色

C协调联络的角色 D资源中介的角色

7、地区发展模式的优缺点

(1)优点:A注重居民的共同利益,营造良好的社区气氛;

B注重开发和提高居民的能力;

C强调沟通和协商,推进社区民主;

D切合中国文化传统。

(2)缺点:

A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所产生的社区问题;

B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

C民主参与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地区发展模式相信通过社区居居民广泛的民主参与,便可达到解决问题和自助的目的。但在这种参与会花费不少资源和时间.不符合成本效益的计算原则。

8、地区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对我国农村扶贫发展的启示

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智力扶贫(由输血到造血)

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强调利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和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从而使得当地社区和民众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

(2)对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的启示

社区建设思路的调整和转换:由行政主导的社会管理转变为以居民自治为主导的的社区治理,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社区的功能,提升社区的自组织能力,使社区逐步进入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有序状态。

案例: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在优势视角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区发展在美国再度兴起。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社区发展侧重于三方面的内容:

(1)资产建立和能力建设。社区发展的许多概念集中关注、洞察并利用社区内可获得的资产、资源和优势。从这一点出发,社区发展的起点涉及分析社区中存在的资源,如哪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支撑着社区生活,居住和工作于此处的人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社区内的组织和团体对社区资产的贡献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

(2)建立关系。基本假设是社区和它的周围环境可能隐藏着某种内在的资源,社区工作者应该认真欣赏和发掘社区的内部资源、资产和能力。社区资源的发掘有赖于信任、关怀和负责任的关系的建立,所以,工作者要注意构筑或重塑自己与居民以及正式的居民组织之间的关系。

(3)树立希望。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

优势视角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并非从问题和方法出发,而是立足于透彻的社会分析和农民自身的优势,整合地思考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当意识到应该从社区层面介入时,就动员社区、举办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教育等;当意识到应该从小组层面分享和交流时,就及时开小组会,推动小组动力形成,使组员在互动中成长起来;当意识到应该跟进个人,交流谈心时,就不失时机地开展个案工作。这就是方法整合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

第五章

1、社会策划的含义:

在社区工作中,社会策划就是社区工作者以理性方法,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清楚理解工作机构的工作理念、政策、资源和方向而确立社区工作目标,从多个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工作策略,然后根据社区需要而动员及分配资源,并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变化的实际随时修改计划,使计划按预定的目标行进,待工作结束时对计划执行情况加以检讨和反思。

简言之,社会策划主要是针对社区中的问题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制定服务方案,理性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服务给社区。

2、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理性化)。

(3)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 (4)指向社区未来变化。

3、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1)教材的概括

A关于人的假设:理性人

B关于社会的假设:在个人之上,相对独立

C关于行动动机的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

D关于发展和变迁的假设:可计划、有组织地控制和引导社会发展和变迁(社会工程论)

(2)关于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综合概括 ):

A对问题成因的分析:缺乏技术和规划

B关于人的假设:人是理性的

C关于行动动机的假设:追求个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人必须进行管理和组织,才能带来社会的秩序并增进社会发展的合力。

D关于发展和变迁的假设: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4、社会策划模式的优缺点

(1)优点:A保证服务质量 B较有效率

(2)缺点:A居民参与率低 B服务对象对服务的依赖性上升

5、社会策划模式的任务内容

(1)社区资源开发规划 (2)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4)社区组织建设规划 (5)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建设规划

6、社会策划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项目的规划者角色 (2)项目经理的角色 (3)监督实施的角色。

(4)专业人员的协调角色 (5)动员居民参与和反馈意见的角色。

其他教材: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策划中承担三技角色: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项目规划者

在社会策划中,社区工作者主要扮演的是专家的角色。也就是说,从策划的制定到了解服务机构的使命和目标,从分析社区对外环境和对内机构、评估需要到制定工作计划目标和介入策略,从执行运作策划到总结评估,社区工作者一直充当着事实上的汇集者,需要和问题的分析者,方案的制定者,行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协调者,成效的评估者,反思者的角色。

社会策划模式中社区工作者的角色是“为社区民众而做”,而非其他模式中的“与社区民众同做”。

7、分析社会策划模式下的工作者的方法

(1)社区问题和资源调查的方法

(2)方案制定和决策的方法

A方案的构成:目标、服务对象、服务的形式和手段、财力安排和人力安排、服务活动时间进度表

B服务方案的优选方法

(3)方案的实施管理方法:A规划服务进度表 B监视服务进展 C反馈调整服务方案

(4)方案的评估方法

包括服务项目的投入情况评估、服务产出评估、服务结果评估、服务效率评估、服务效能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 主要的评估方法有逻辑框架法、对比法、快速农村评估法、参与式评估法、综合评估法。

第六章

1、说明社会行动的含义及其本质

(1)含义:

(罗夫曼)社会行动假设有一群处于劣势的群体,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联合其它人去向整个社会争取资源及取得符合公益及民主的对待。

社会行动是组织社会上受到忽视、压迫或政策不合理对待的低下层群体,通过集体行动,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及较多的运用冲突、对峙的策略,争取第三者支持,以伸张居民权益,向当权者争取群体的本身利益,以期待获得应有的资源,使社会权力、地位及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配,并在过程中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及无助感,达成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社会行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参与过程。

(2)本质: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在承认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在建制内对社会作有限度的改革。目的是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改善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使社会更趋公平、公正,消除社会的隐患。社会行动不是全面的改革,更不是社会革命。

2、解释社会行动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1)社会行动没有一套清晰的意识形态作为主导思想,也不是对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动员,它不期

望带来深远和持久的社会影响;

(2)社会行动是在现有制度下进行的有限度的社会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为一小部分的弱势群体争取利益,改善社会的不公平制度。

(3)社会行动所达到的效果累加起来,也有机会引发社会运动,但社会行动的重要目的始终不在于此。

(4)规模和影响范围不同。

3、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假设 (1)对社会行动成因的假设:利益冲突。社区内有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他们同当权者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冲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当权者对贫困群体的了解及关注不够,也可能是彼此缺乏交流沟通,致使各自的需要未能充分反映,或者是存在着资源及决策分配的不公平。

(2)对社会行动作用假设:

A社会问题产生于冲突,因此也要用局部冲突的方式来解决社区问题。

B利益被忽视及受到剥夺的弱势群体,有权获得更符合社会公正与民主的资源及待遇。

C因制度和政策不公正所形成的冲突和分歧,通过协商和正规途径不容易获得缓和。

4、(试述)社会行动的策略形式及其一般原则

(1)策略形式:A对话性行动 B抗议性行动 C对抗性行动 D暴力性行动。

(2)一般原则:

A渐进原则 B争取让步而非破坏 C行动的连串性 D争取舆论支持,避免使用暴力

E认真考虑有关因素:(A)群众的资源。(B)群众的投入程度。(C)社会气氛。(D)事件的本质。

5、社会行动中工作者角色与工作方法

(1)社会行动中工作者的角色

A倡导者 B行动者 C教育者 D资源提供者

对社会行动中社工专业角色的反思:A关于“当事人自决原则”的运用问题。

B关于社会行动的界限的问题。

(2)社会行动的工作方法

A社会行动的介入方法

a集体行动 b由居民的切身问题及具体事件介入

c争取第三者支持 d较多运用冲突策略及非建制的途径

B社会行动的介入步骤

a工作者察觉居民对某些问题特别关切;

b利用这些问题为中心,发动居民参与及商讨对策;

c将问题向外宣传,引起社会人士及政府的关注、同情和支持;

d问题得以解决

C策划社会行动的考虑因素

目标;工作者及群众的取向;组织考虑;盟友及对手;当权者;战术运动。

6、社会行动的优缺点

(1)优点:A易广泛吸纳群众 B易于培养领袖 C能够使问题迅速解决。

(2)缺点:A易被政党或利益团体操纵 B可能激化矛盾 C长于挑战,却不善于建设

第七章

1、如何理解社区照顾的基本概念,两层含义和工作目标

(1)四个方面的理解:

A社区照顾是一个社会服务网络 B社区照顾是一个社会服务过程

C社区照顾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方式 D社区照顾有其特定的对象

(2)含义:

A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弱能者和残障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

B夏建中主编《社区工作》:社区照顾是指把那些身体和精神需要照顾的人留在社区,利用社区资源和社区正式和非正式的服务系统给予援助性的服务和支持,它是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亦可以看作是福利国家构建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

(3)社区照顾的两层含义:A在社区内接受照顾;B由社区负责照顾。

A社区内接受照顾:指照顾人士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属于正规照顾的范畴。社区内照顾旨在去处院舍化照顾的不足,将原本由院舍提供的专业服务转向社区内提供,改善需要照顾人士的生活环境。做法:a把远离社区的大型院舍搬回社区 b把社区内的大型院舍改造为小型院舍 c强化和充实社区原有的正规照顾。

B由社区负责照顾:指由社区内的人士,如家人、亲友、邻居或志愿者等,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的照顾。同时,需要照顾的人士也可以为他人提供照顾,属于非正规照顾的范畴。

社区照顾是以上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

20世纪末,社区内的照顾者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成为社会共识 。为照顾者提供支持性服务开始作为照顾服务实现的重要手段提上日程。这就是“为社区照顾” 。

2、社区照顾的工作目标:

A终极目标:努力促成需要照顾人士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抽象,需要具体化)

B过程目标:弘扬以人为本的社区精神,创造互相尊重、相互关怀的社区生活

C具体目标:

a协助需要照顾人士正常地融入社区:首要目标就是为他们融入社区提供种种方便,使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

b培养需要照顾人士的参与意识: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对社区照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c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新公民社会意识):关怀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居民的积极参与,尤其要加强需要照顾人士与亲友、邻居和社区服务机构的联系。在社区内形成有效的支持网络,有效调动非正规资源为需要照顾人士服务。

d政府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政府给予社区必要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社区利用自身优势调动非正规资源分担政府的社会责任,通过合作提供良好的服务。

3、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

(1)社区环境优于机构的环境。

(2)社区照顾可以有效地利用非正式资源。

4、与院舍照顾相比,社区照顾有哪些优势?

(1)院舍照顾存在的问题:

A接受长期照顾的人逐步丧失自立能力和自主意识,变得过分顺从和依赖,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能力。

B院舍照顾使受受照顾人士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院舍照顾中模式化的服务和管理还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非人性化”的结果。

C院舍照顾增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社区照顾的优点:

A以服务对象的原来环境和方式向其提供照顾,修正机构院舍照顾引起的对服务对象不适应环境问题

B注重利用社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和正式网络的结合,向服务对象提供照顾和服务。

C发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正面的社会资本作用,避免由此引起的社会排斥。

概而言之:有利于需要照顾人士个人能力的保障和身心健康。但不能借口社会非正式网络的存在就减轻政府和机构等正式网络对社区提供的服务。

5、如何通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来推动社区照顾的发展?

在社区层面服务的照顾网络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建立自助组织,满足社区不同服务对象的需要。

(1)直接服务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主要是由离被照顾者最近距离的人构成:家人、亲友、邻居和社区内的志愿者。他们可以为被照顾者提供购物、清洁家居、送饭服务等工作。社区内的医务志愿

者还可以为被照顾者提供专业的义务服务。

(2)同类型服务对象的互助组织的服务系统。社区内同类型服务对象可以组织成互助小组,例如:癌症病人小组、单亲妈妈小组、下岗自强小组等。小组内服务对象之间可以分享他们各自的经验与感受,提升他们的互助意识和生活念。

(3)社区危机处理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即在社区生活的个人与家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所需求助的最为快捷有效的支持系统。社区可以动员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退休老人和热心的社区居民,组成不同类型的小组,以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给予帮助。社区危机处理的服务可以为居民提供即时的帮助和支持服务。例如:老年人突然病危、家庭纠纷、青少年离家出走等问题。

(4)以志愿者提供服务的非正式的社区照顾网络。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往往需要考虑对志愿者服务依赖比重的适宜程度。由于对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是长期的, 单靠非正式服务系统可能会导致对需要者的服务不能持续。因此,社区照顾的正式服务系统所需的福利资源就必然依赖政府的投入。

6、社区照顾的任务与策略

(1)社区照顾的任务

A将社区内有特殊困难而自己不能解决并需要长期照顾的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

B使有困难的社区居民(个人或家庭)所需要的家庭照顾社会化,减轻家庭的负担。

C挖掘社区的各种人力资源,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使社区居民建立起互助、互帮的责任意识,实现社区成员之间的高度互动,形成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社区照顾的策略

A确定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群及居住所在,与之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并探索他们自身的潜能与资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B建立社区照顾网络和自助组织。

a直接服务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由被照顾者最近距离的人构成:家人、亲友、邻居和社区内的志愿者。

b同类型服务对象的互助组织的服务系统。

c社区危机处理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

C发挥多种资源和多种机制的互补作用

a社区照顾的服务由几种支持资源组成:

提供正式服务的资源:政府组织及其举办的福利机构,市场化的服务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提供非正式服务的资源:民间社团与志愿组织以及被照顾者亲属及邻里的支持。

b社区照顾的机制有:行政机制、社会机制、志愿机制 、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混合机制。

7、社区照顾实施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工作技巧

(1)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微观技巧)

A治疗者:社工以个案或小组的介入方式介入,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家庭治疗或小组治疗;

B辅导者:社工以辅导者或教师的角色介入到有需要的家庭,为家庭成员提供辅导服务,也可以为社区有共同需要的多个家庭提供小组训练教程;

C倡议者:社工以倡议者的身份为有需要的个案或家庭倡议,争取合适的服务;

D顾问:向有需要的个案或家庭提供发展向上的意见,并向相关服务机构提供意见。

(2)宏观技巧

A资源调动:要多渠道、多角度的挖掘社区照顾的服务资源,包括正式资源(来自政府福利)、非正式资源(志愿者服务、民间团体、服务对象的家人等)

B社区联络:通过社区公共关系的拓展,强化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使社会各界人士对社区照顾保持长期持续的支持和资助。

C社区教育:通过宣传、讲座、座谈等形式传播与推广社区照顾的理念。

D业务训练:在社区内对非专业人员进行一些有关照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E促成社会立法:在适当的时机利用相关社会资源,提出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立法予以确认

第八章

1、社区服务的概念:

在综合多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植下,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增进社区公共福利,以社区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区成员的自助—互助为基础,利用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各种福利、公益性和互助性的社会服务。

2、简析社区服务的特征

与一般的营利性服务相比,社区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以下分五个方面论述。

(1)非营利性:

社区服务尽管包括无偿、低偿、有偿不同的形式,但本质上是一种为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需要而开展的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各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地域性:

A服务内容:主要是根据本社区居民的需要,解决本社区的问题,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B服务对象:以本社区居民为主,有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

C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本社区范围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3)群众性:

强调社区服务社区办,依靠居民,服务于居民。

主要体现:A服务对象的普遍性 B社区服务的广泛参与性。

(4)互助性:

强调社区与居民之间、居民之间、辖区单位与社区之间、社区各服务机构之间的互助服务。其中,居民之间的互助服务是社区服务的原始形态。通过互助服务,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了解,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实现“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的回归。同时能够实现情感交流。

(5)综合性:

A服务对象的综合性,即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各类弱势群体,还包括普通的社区居民;

B服务内容的综合性,这是服务对象的综合性决定的。

3、社区服务的内容

(1)面向各类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

A为老年人提供服务:a养老服务 b健康服务 c生活服务 d娱乐服务 e法律服务

B为残疾人提供服务:a康复服务 b生活服务 c教育服务 d就业服务

C为青少年提供服务:a生活服务 b教育服务

D为贫困者提供服务:a最低生活保障服务 b社区互助

E为下岗失业工人提供服务

(2)面向社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便民利民服务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区商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家政物业等

(3)面向辖区单位的“后勤”

社区服务不仅要面向普通居民,还要面向社区地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等,为这些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也成为社区服务的内容之一。这种服务通常是有偿的,而且互利互惠。

4、社区公共服务的三个层次 (1)既为某一社区及其成员也为其他社区及其成员使用的社会公共服务;

(2)只为本社区成员使用的社区内部的准公共服务;

(3)为社区内部弱势、弱能人群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5、如何处理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中的福利性与营利性的关系

社区服务尽管包括无偿、低偿、有偿不同的形式,但本质上是一种为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需要而开展的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各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孤有所抚、幼有所托、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进而实现社区各阶层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一些社区服务项目出现商业化倾向。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社区服务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重营利性服务轻福利性、公益性服务的倾向。近年来,这种倾向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并没有得到有效克服。对此,需要澄清认识上

的偏差,并加强政策引导。

(1)首先,社区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营利服务。营利服务所提供的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以营利为直接目的,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社区服务所提供的是半公共产品,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居民。社区服务本质上不是营利性服务,不能因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将一切服务活动都市场化

(2)其次,在社区服务中,有偿服务只是持续地推进社区服务的手段。有偿服务只是保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的手段,不能以有偿代替和改变福利性和公益性的主导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财力的增强,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社区服务中有偿服务的部分项目将逐步转向福利性、公益性服务,另一些项目将随着居民支付能力的提高而走向市场化。

6、如何理解社区公共服务的多主体参与和多机制运行

(1)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中供应者和生产者的区分及其多主体参与

多主体参与的意义: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绩效、降低服务成本,有利于形成供应者与生产者之间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优化组合。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政府、政府举办的公共服务机构或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企业(如物业公司、家政公司等)

非营利组织更具有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生产者的优势,是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可承办专业性的社区公共服务,一些综合性的社区公共服务,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者与生产者的分开。

(2)社区公共服务运行的多种机制的互动和互补

行政机制、社会机制(志愿机制、自治机制)、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混合机制等。

7、社区公共服务中社区新型服务组织的介入 (1)社区新型服务组织:相对于社区居委会、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等既有的社区组织而言,泛指社区建设启动以来,新产生和发展起来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公共服务、福利服务、自助—互助服务的社区组织

(2)我国社区新型服务组织的主要类型

A政府设置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B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

C承接社区公共服务的营利性服务组织

(3)社区新型服务组织介入社区服务的意义及其优势

A转交部分社区公共服务和大量的福利服务事项,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减轻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

B以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为载体开展社区服务,能够较好地回应社会转型中社区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要。

C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介入社区公共服务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D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的发展顺应了开展社区服务世界性的趋势。

8、如何看待政府及在社区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1)职责定位:A各级政府宏观管理 B民政部门具体指导 C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2)为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发展,当前政府及其部门应做好如下工作:

A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物力和财力支持,为社区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B加强规划,使社区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项目、服务设施与社区居民的需要相适应,与社区发展相协调。

C加强政策引导。

D对社区服务质量、服务方向、经费使用的有效监督。

(3)官方在社区服务上的新精神:

A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实壮大社区工作力量,

B社区服务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C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第九章 社区工作者

1、 如何理解社区工作者的内涵

社区工作者是指受雇于政府机构,或者在非营利的社会福利机构(如社区中心),在社区中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组织社区居民,动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和发展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1)是专业社会工作者

A专业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工作对象:社区和社区居民

b任务:解决社区问题,形成社区认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c已经建构起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专业权威、专业伦理和专业文化,并在国际社会获得普遍的认可

2003年,我国第一家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成立,并开始向一些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标志着我国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过程的开始。

B国际社会工作界普遍认可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符合以下要求:

a具有社会工作执业执照 b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背景 c受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约束

d应为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成员 e以社会工作为一种职业生涯。

(2)是职业社会工作者

A工作形式:

a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从事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大陆的主要工作机构:

(a)街道层面: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居民科、劳动保障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

(b)社区层面: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也称社区服务站或社区公共服务站)

(c)面向社区的民办服务机构:也称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机构。民办服务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是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分工合作关系。如上海的公益社工师事务所、深圳的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 。

b在社区发展的项目中服务,即由机构将社区工作者组成一个“项目工作组”,进入社区工作,这类社区一般是有突出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或“贫困社区”。

B职业生涯:

a发展的关键:不断保持高素质和高意愿的工作状态。

b途径:教育和训练;激励和督导建立职称或专业职务等级制度

2、社区工作者使命的内容

(1)寻求社会公正:社会公正也称“分配的公正”即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强调将社会中的利益或负担,通过社会种种制度来达成分配,如财产工资制度、住房福利等措施。

(2)促进意识提升:指一个人不断自我教育、不断拓宽视野、理性分析的过程。其中包括认识个人所面对的困难,也是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其他部分居民同样面对的问题.

(3)推动集体参与:强调运用集体智慧取解决社区问题,相信集体参与是解决社区问题和提升居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3、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1)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功能、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实务模式、基础理论、工作方法等。

(2)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

(3)社区背景知识、介入知识、实践知识。

4、社区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1)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 (2)组织能力 (3)行政和管理能力 (4)心理调节能力

试点专业配套教材的概括

A组织协调能力 B人际交往能力 C表达能力

D社会政策分析能力 E综合社区服务能力

第十章 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

1、说明社区分析的工作技巧

新教材:(1)个别访谈 (2)社区问卷调查 (3)观察 (4)召开居民会议

要全面深入地分析、认识社区,首先要完成三项基本任务:

A探索社区背景 B寻找工作方向 C探索社区动力和建立社区关系

(1) 探索社区背景:

A社区的基本情况 B社区居民及团体的关系与权力结构 C社区问题和社区需要

收集社区资料的方法

A文献分析方法 B参与式观察法 C访问法 D社区普查法

(2)问题及需求分析

社区问题分析:A描述问题 B界定问题 C明确问题的范围 D问题的起源和动力

(3)社区动力及资源分析

社区动力主要是指可以对社区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的力量。

A社区体系分析:影响体系和外界关系的因素

a目标:包括成文的或不成文的目标。

b信念:组织背后的取向和指导思想。如政治上的取向、对社会福利的观点。

c构成:社区主要包括哪些人或组织,他们的背景、动机、阶层、投入程度、能力如何。

d资源及来源:直接或间接的权力、影响力、金钱、人力、资讯、网络关系、调动能力等。

e期望:在某些问题或事件上社区期望得到什么结果、获得什么益处。

f其他:组织在社区工作及活动中的活跃程度、发展阶段、组织风格、领袖的威望等。

B社区互动分析

a体系之间的交换通常遵循着以下的原则:

(a)按照组织体系的目标、期望和需要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来寻求回报与代价;

(b)如果组织体系因某种行为或决定获得回报,则该体系会倾向继续这些行为或决定;

(c)如体系缺乏某些资源或回报时,则该体系会倾向付出较多的代价去换取这些资源或回报。

b社区中通常存在着四类体系的互动关系:

(a)交换关系 (b)权力依赖关系 (c)授权式关系 (d)联合组织 (e)竞争关系

C社区动力的分析步骤

(a)找出社区内活跃的人、团体、组织、机构,分析他们的目标、组织结构、信念和期望、资源及权力来源等特性,以获得对其行动取向和动机的把握;

(b)将各个组织按取向和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状况,看看是否有分歧或冲突,进而获得对社区内不同体系的互动关系的全面了解;

(c)由于在静态的社区环境中不易观察到彼此的关系,因而可以从一些社区事件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各组织团体的不同的立场、行动取向和行为的动机。

2、社区工作关系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1)与社区居民的接触

A接触的动机:a探索性接触 b招揽性接触

B接触的原则:

a要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居民,以真诚、热情、认真而开放的态度,保持与居民沟通的良好、顺畅

b要运用互动过程,通过工作者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居民自己面对这个处境,并在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时,能深刻地反省自己的位置和问题的成因,进一步“看到”自己不同的选择和行动带来的不同效果,以便有机会再选择和再行动。

(2)与地区团体和政府部门的接触

A工作者与不同组织交往的重要性

a有助于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b需要向各企业、公司、资金会申请和争取捐赠资助

c良好的合作可以集中优势,克服弱势,获得共同的发展

B影响组织行为的各种因素

a组织分析 b组织关系分析

3、社区组织工作技巧

(1)社区宣传教育与传媒利用

A社区宣传教育

a对象及重点:社区成人教育 、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

b宣传动员的方法:印制宣传资料,发动社区党员,利用宣传栏,小区的广播、有线电视或网站优势

B传播媒介运用

(2)居民活动组织: A群众发动 B召开居民会议

(3)社区领袖的培训

(4)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方法:志愿者介绍、举办志愿者训练课程、活动推广、对外宣传、举办志愿者招募周、印制志愿者服务资料册、运用互联网及电子邮件

(5)社区资源整合:

A资源共享是社区建设的前提

a资源共享可以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b资源共享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c资源共享可以丰富社区文体生活。

B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必须树立“四种意识”:

a“资源”意识 b“经营”意识 c“效益”意识 d“前瞻”意识

4、社区项目的评估

(1)目的

A容许工作者监测有关程序的实施和进行;

B提供资料去帮助了解程序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并从中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

C检查程序的表现,从而选择对参加者更有效果的服务和计划。

(2)项目评估的分类及注意事项(新教材介绍)

A需求评估

是指在社区项目开展之前对社区中目标人群需要进行了解,列出人们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和需要,并确定这些需要的优先次序。

主要关心的问题有:目前社区有哪里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哪些人?他们目前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服务计划提供的介入方法与现在的方法相比有何不同等。

B过程评估

是指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进行的,主要目的是对项目开展的情况和预期的目标是否相符进行评估。

主要关心的问题有:有多少服务对象参与这一项目?他们得到这一服务是否有困难?他们多长时间得到这一服务?这些服务对于预期目标实现有何帮助等。

C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主要是测量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对象对这些服务满意的程度有多大。

主要关心的问题有:服务是否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些服务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这些服务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

D影响评估

是指项目结束后或接近完成时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或所处的环境是否发生了改变,项目的开展是否是产生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

主要关心的问题有: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有所改善?项目的开展和服务对象状况的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2)评估步骤:

A确定程序目标 B建立成果量度准则 C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

D选择适合的资料收集方法 E评估项目的有效性

项目评估的程序(新教材介绍)

A组织安排B收集资料C分析资料D编写报告

(4)评估方法

A过程评估:目的在于评价有关达成项目的活动质量。

B成果评估:主要检讨程序的成果是否合乎当初订立的目标。

C效益评估:主要着重程序的成本效益,即在一定的成本下提供服务的成果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