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

2023-07-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

作者:李勇 张旭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1期

【摘 要】网络为民意表达、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无垠的空间,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从“周老虎”、“天价烟”、“南京飙车”案,到“郭美美”、“小悦悦”事件,无不与网络舆论监督有关。当我们在为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和网民的热情欢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舆论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关键词】网络舆论 “郭美美” 非理性因素 一、“郭美美事件”及舆论特征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微博炫富引起网民的反感,其二是对她身份认证: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敏感。一时间各种猜测、质疑纷至沓来,形成了一场舆论风暴。 纵观此次事件,可以看出舆论形成的几个基本特征。

舆论主体:此次事件中的舆论主体是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及聚集在各个论坛、博客、讨论组的网民群体。网络舆论自身具有爆炸性、自发性和透明性,分散的讨论经过传统媒体的集合和整理,最终对事件产生作用和影响。

舆论客体:这次事件的舆论客体有一个由小及大,由单纯的“炫富事件”到对整个慈善制度的思考。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单纯的“炫富事件”,但是当公众发现“炫富”与中国红十字会有着令人困惑的联系时,舆论的风向就由对“炫富”的批评转向对红十字会商业化运作以及红十字会运作制度的怀疑和批评以及思考,及对中国慈善制度的整体性思考。

作用及影响:直接影响就是各方对事件都作出了自己的回应。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其没有关系,新浪微博也就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道歉。但这样的解释无法消解人们心中的怀疑。各方当事人迫于舆论压力纷纷站出来对事件做出澄清。

其次,间接影响是“郭美美事件”对民众的慈善热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而7月为5亿元,减少了5.2亿元,降幅接近51%。而这一变化,正是发生在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信任问题之后。显而易见,“炫富事件”给中国民众的慈善热情浇了一盆凉水,给慈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舆论有着传统的舆论不具有的优势:信息传递的迅捷性;参与人数的广泛性;意见表达的自由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较大范围内,唤起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广泛参与,意见的交流、碰撞,思想的交锋、交融,短时间内形成对特定事件的合意,对事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同样必须看到网络舆论中存在的各种非理性因素。

1、意见表达的情绪化

舆论的形成需要意见的公开表达和交流,在传统社会,意见表达首先考虑到自身所处环境:社会和群体的压力,道德和法律的限制。意见的表达要遵守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网络的匿名性和网民身份的模糊性,既消解了意见表达的种种藩篱、限制,也使人们无需为自己的言论担负责任,言语词句中容易使用较多的情绪化词语,语言暴力已经成为网络中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此次事件中,存在着大量的情绪化的,甚至是极端的言论,言论中灌注了过多的个人情绪,人们对事件的态度与个人的情绪混为一谈。同时,网络喧嚣、浮华和追名逐利的大环境也影响着舆论主体的心态。娱乐因素充斥网络,新闻的娱乐化,对新闻过度的娱乐化包装,长期处于这种娱乐色彩浓重的新闻包围中的人们,显现出游戏、休闲的心态,表达中随意性的色彩也就愈来愈浓重。舆论中情绪化表达在网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尤其是在网民的跟帖和对新闻的评论中。 2、理性分析的缺失

情绪化表达反映的是理性的缺失,身处舆论中的个人被裹挟,思考的力量让位于情绪的表达。生活在这样一个疆域无垠的虚拟空间,个人的经验无法适应这个广阔的世界。因此,个人往往附和早已存在的意见并藉此发表自己的意见,网络造就了一个“无名氏”群体。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全都转向了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群体的简单判断代替了个人的理性思考。身在群体之中的个人思想和感情由于暗示和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网络“无名氏”相信简单而极端的情感,理性在这里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对于各种意见或想法,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对事件的判断变成了简单的对与错,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不存在中间状态。在“郭美美事件”中,我们能看到各种质疑和批评,能看到嘲讽和谩骂,却缺乏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在事情尚未明朗之前。发展到最后一些人对整个慈善制度都产生了怀疑。红十字会百年历史的背后,是无穷的人道主义精神。 “特别是最近十年,红十字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上任后一直在看它的档案,很感动。但是一个都没有被证实的网络事件,却可以用三天就把你打得稀里哗啦的”。 “郭美美事件”所带来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为我们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3、信息真假难辨

个人处理信息有一定的限度,人们不可能对面前的所有信息都进行精细,详细的分析和加工。总体上来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对其他的信息只能进行粗略的加工。网络舆论中充斥着大量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信息,个人不会也不可能对这些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部进行分析和判断,其中只有少部分信息会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只会对更少得一部分进行精细的加工。在庞大信息洪流面前,人们的选择变得异常复杂,为了避免自身的孤立,同时也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舆论中较为强势的一面,寻求自身的安全感。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为谣言,流言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任何人只要经过简单的验证就可以在论坛、贴吧等网络公共空间里随意的发言和提供各种各样的“证据”。丰富的“证据”并没有为我们弄清事实的真相提供帮助,反而混淆了我们的视线,为事件笼上了层层迷雾。事件往往以多个面目,多个版本出现,各说各的理,互联网的介入为谣言的流传,扩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产生的恶劣影响难以消除。要消除这些影响往往要消耗大量的社會资源。事实的本来面目也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结语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虚拟平台。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网络信息传递具有匿名性、即时性和双向互动性等特点。较之于传统媒体,网络表达更加公开,也更加自由。舆论的控制权由少数精英人士手中扩散到普通民众手中,舆论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是被监督的对象,人人都有监督的权利,网络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为此担忧,担忧缺少限制的网络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温床”。网络信息杂乱无章,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信息危机使人们产生惶惑,怀疑,迷茫的诸般情绪,及至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网络舆论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网络在带给我们自由、独立、平等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不知道该相信谁、不相信谁,只能相信我们自己,我们不再遵从权威,不再信任专家,也不再认同真理。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真正掌控它的是隐藏在屏幕后的真实的,有情感,有思想的我们。利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利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技能。□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②吴凤:《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作者:李勇,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张旭,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